|
來源: 上海語言文字網 這些天,『康城電影節』是傳媒上最熱門的一個詞。報紙、網絡上的文字無聲,讀者只是在心裏默讀這五個字,而幾乎所有的廣播、電視節目中把『康城』都讀成『嘎納』(ga na),惟有東方衛視『看東方』的主持人堅持讀『jia na』,他一再向觀眾解釋說,『戛』只有一個讀音:jia,不能讀作『ga』。既然當初翻譯為漢語時稱作『康城』,那就應該把這個『戛』字讀準確。於是,在一片『嘎』(ga)聲中,他的『戛』(jia)聲顯得很特別,讓人覺得有些另類,有些『寡不敵眾』。
東方衛視那位主持人對『戛』的讀音無疑是正確的,可是,在社會約定俗成的時候,惟有一人這樣『死摳』讀音,堅持『頂牛』,也不是個辦法呀!『康城電影節』的法文是Festival de film de Cannes,英文是Cannes Film Festival,按理說,Cannes確實應該翻譯為『嘎納』。可是不知何故,從這個電影節被中國人知道的時候開始,中文表達就是『康城』。不敢貿然說,最初翻譯這個詞的人錯把『戛』讀成『嘎』,『戛』『嘎』不分,但造成的事實卻是人們都跟着誤讀了。可見『先入為主』何等重要!
同樣道理,阿聯酋的大城市DUBAI,其實是應該翻譯成『度拜』,結果人們都隨從首次翻譯的讀音,念為『杜拜』,將錯就錯,倒也自然。而當時要求把恐怖分子『拉登』改為更接近原名諧音的『拉丹』,至今沒有成功,導致『拉丹』不敵『拉登』,譯名混用,難求統一。
主管部門曾經規定,外國地名人名的中文譯名一律以新華社的翻譯為準,以使全國的文字規範化。可是,目前多元的信息渠道,導致多元的譯名頻頻出現。看來,需要重申這個規範,當然也希望權威部門在譯名上更慎重一些,切勿『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
那麼,眼下這『康城電影節』究竟姓『戛』還是『嘎』,是將錯就錯,還是『撥亂反正』,該由誰出面予以規範,有個明確說法呢?
作者:怡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