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美林
編者按:由中國古代戲曲學會與集美大學主辦的第七屆全國古代戲曲學術研討會於2007年10月27―29日在廈門召開,南京師大陳美林先生作會議總結。為介紹會議盛況,特刊發陳先生的總結髮言。
一
這是一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學術盛會。與會者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和學術團體,有中國戲曲院、中國戲劇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復旦大學、華東師大、上海師大、同濟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大、深圳大學、東莞理工學院、澳門大學、嶺南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西大學、山西師大、黑龍江大學、吉林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大、蘇州大學、徐州師大、揚州大學、南通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師大、江西師大、陝西師大、內蒙古大學、南昌大學以及廈門大學、福建師大、漳州師院、泉州師院、集美大學等60餘所高校的150餘位專家,其中教授67人(博導21人)、副教授39人。大多提交了論文,僅裝訂成冊者即達69篇,尚有在會上散發者也近10篇。在大會宣讀論文者有來自33所院校的40餘位專家,可以說是一次『以文會友』的學術盛會。
會上自始至終洋溢着各抒己見、相互切磋的和諧氣氛,可說是一場『以友輔仁』的學術活動。【說文】釋『仁』說:『仁,親也。從人從二。』這就說明兩個人以上就會發生『仁』的關係。又如何體現『仁』呢?孔子對弟子顏淵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哉?』這就是說只有每人嚴格要求自己,將自己的位置放正,按規矩辦事也就是服膺『真理』,如此就能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這場大規模的學術討論,各位專家的發言既能暢所欲言地表述自己的見解,也能充分尊重他人的觀點,表現了各自的學術道德的素養,真正實現了『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目的。
二
這又是一場展示近年來戲曲研究的成績並為今後持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的盛會。與會專家提交的論文和在會上的發言,涉及到古代戲曲研究的方方面面,討論的問題不但廣泛而且深入,充分顯示了近年來戲曲研究的新發展。
就論文涉及的歷史時代而言,從宋代的請戲習俗到南曲戲文、明清傳奇,從元雜劇到明清雜劇,以及花部等等,均有文論及,諸如李躍忠的【宋代請戲習俗淺探】,徐宏圖的【南戲研究的三大曆程】,許建中的【『戲文三種』中的集曲考察】,石麟的【金批〖西廂〗三題】,徐子方的【20世紀以來明雜劇研究的回顧與點評】,杜桂萍的【楊潮觀生平創作若干問題考論】,陳維昭的【湯沈之爭與晚明曲學形態】,田興國的【明代文人傳奇倫理型豪俠論】,王人恩的【蔣士銓〖冬青樹〗三題議】,劉新文的【京劇〖陳州糶米〗與元雜劇原劇本的比較】等。就地域空間而論,則涉及山西、揚州、廣西、陝西、江西、海州、海鹽乃至新加坡、馬來西亞諸地區,如黃竹三的【從山西儀式劇的演出形態看中國戲劇的特質】,趙興勤的【花部的興盛與揚州地域文化】,闕真的【論廣西采調劇的平民化特徵】,費偉的【粵劇的源實在陝西】,徐國華的【蔣士銓戲曲與江右民俗文化】,許衛全與朱秋華的【海州童子戲的源流、形式及其他考索】,黃振林的【論海鹽腔的起源及在南戲發展中的地位】乃至康海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華語戲劇研究】等等。就社會層面而言,有論及宮廷戲者如趙山林的【清代前期宮廷與戲曲】,也有論及民間藝人者如楊慧玲的【民間劇作家林少鵬的情感世界及其愛的哲學】等。就多民族文化而言,則有李成的【民族文化融合:元雜劇女性形象性格新舊素質交融的審美特徵】,高益榮的【『曲始於胡元』文化論】,田同旭的【元曲家石君寶為蓋州女真人考論】等等。其他尚有論及『戲劇學史』、戲曲評點、雜劇校勘、聲腔曲腔、戲曲保護以及考古新發現等等,不一而足。總之,用蕭善因教授的話來說,這次會議是『總結過去、暢說未來』的會議,討論的問題十分廣泛,而且論析深入,提供了新的資料、新的觀點和新的思維,為今後的持續研究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起點。
三
戲曲是綜合藝術,涉及音樂、美術、表演及文學等學科,提交會議的論文也有少數論及聲腔、角色、賓白等問題,如丁淑梅的【明代禁斷劇類聲腔與曲腔的雅俗分野】,元鵬飛的【論戲曲角色的演化】,劉小梅的【重拾對『雜劇賓白出處』的爭議】等,但更多的論文則是對戲曲文學的研究。
不過,對戲曲文學的研究,又以從文化學的角度切入者為多,如吳光正的【全真教與元明戲劇】,司徒秀英的【〖曇花記〗『萬緣皆假』與佛土常淨之辨】,張祝平的【水飾與道教圖讖】,夏敏的【傀儡戲與辟邪巫術】等,而從文學諸樣式的綜合考察來研究戲曲文學的論文並不多。
張正學的【關於〖中山狼傳〗小說與〖中山狼〗雜劇的三個問題】,王正兵的【〖姑妄言〗中的戲曲表現簡說】,馬宇輝的【從『一笑姻緣』看馮夢龍小說、戲曲觀念之差異】等論文,是為數不多的將戲曲與小說這兩種敘事文學聯繫起來考察的論文。
至於將戲曲文學與詩、文聯繫起來研究的論文則未見有。其實它們仍有着可以探討的共性。如八股文的起承轉合與戲曲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是否有類似?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前來我處訪學時就曾與之研究過這一問題,後來這位研究生(目前已是教授了)經過他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可喜的成績。古代敘事詩與戲曲文學之間應該也同樣存在着共性,我曾對一位博士後談起吳梅村敘事詩中有許多『移步換景』的手法,其實也具備了戲劇因素。因為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中多樣性和單一性、特殊性和普遍性、個性和共性並存,作為反映這種紛紜繁複的社會生活的諸多的文學樣式,同樣也存在個性和共性。對文學進行分體研究有利於深入專精,而將諸樣式深入進綜合研究則有利於宏觀把握。總之,對於文學創作的特性和規律,需要不斷分體、不斷綜合的交替研究方能取得更大的成績。當然,從文化學的背景來研究文學是需要的,但也應更多注意就文學的本身來研究文學。
四
自崑曲『申遺』成功之後,戲曲研究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但是整個戲劇事業的興盛才是戲曲研究能夠持續繁榮的堅實基礎。這次會議上有的專家在論文或發言中已注意到這一問題,這是很可喜的。一些地方戲演出的上座率不高,民間藝人的權益得不到充分重視等問題,都納入到學者的思考範圍。至於如何理解和貫徹振興崑曲的『保護、繼承、創新、發展』的八字方針,有的專家在論文中也表述了自己的見解。這些言論都表明與會者對戲劇事業的現實關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專家針對目前缺少優秀劇本的現象,表示在研究之餘也意圖創作劇本。的確,如今上演紅火的劇目仍然是對傳統戲曲中優秀作品的改編,如【牡丹亭】就有青春版、精華版,其他如【桃花扇】、【長生殿】等等也佔據了現代舞台。除了這些優秀的傳統劇目外,新作很少。在專業劇作家之外,戲曲研究者從事戲曲創作,應該受到重視。其實明清以來不少學者也曾從事戲曲創作,例如清初文人程廷祚為經學名家,著有【易通】、【大易擇言】、【尚書通議】、【春秋識小錄】、【禮說】、【青溪詩說】等,袁枚在為其所寫的【程綿莊先生墓志銘】中說他的經學著作『的的然言其所言,非先儒所言』,也就是說全是程廷祚自己的見解。程廷祚不僅有學術著作,又擅長賦詩作文,有【青溪文集】、【岫雲閣詩鈔】,更有戲曲創作【蓮花島傳奇】,正因為程廷祚兼擅學術文章,袁枚的銘文說:『儒林文苑本無界,誰歟劃開成兩戒。』如今,不是有教授創作小說嗎?南京大學、上海師大都有教授在教學、研究之餘從事小說創作,一時還出現『教授作家』的稱呼。我們從事戲曲研究和教學的人,在研究教學之餘創作戲曲劇本,既豐富了文壇,也充實了講壇,更體現了古代戲曲研究者對戲劇事業的現實關注,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