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傅承洲
李漁(1611―1680),字笠鴻,號笠翁、笠道人、覺道人、覺世稗官。原籍浙江蘭溪,出生在江蘇如皋,他的父親李如松和伯父李如椿都是經營中草藥的商人,少年李漁受到家庭環境的薰染,養成了良好的商業意識與經營能力。雖然李家祖上無人做官,由於李漁從小聰明好學,『襁褓識字,總角成篇』(【閒情偶寄•曲詞部】),父輩還是將讀書做官、改換門庭的希望寄托在李漁身上,為他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他潛心儒家經書,準備科舉考試。崇禎八年,李漁二十五歲,到金華參加童子試,得到主考官、浙江提學副使許豸的賞識,以五經見拔,成為秀才。許豸還將李漁的試卷印成專帙,送人炫耀。崇禎十二年,李漁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結果名落孫山。三年後,再次赴杭州應鄉試,此時已是兵荒馬亂,明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李漁中途聞警折回,未能參加明朝的最後一次鄉試。兩年後,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隨着清兵的南下,戰火也燒到了李漁的家鄉,李漁不得不避兵山中,房屋則在戰亂中燒毀。等到戰亂結束,金華已被清兵佔領,李漁下山回家,被迫剃髮,曾作【剃髮二首】,其二云:『曉起初聞茉莉香,指拈幾朵綴芬芳。遍尋無復簪花處,一笑揉殘委道旁。』此詩成為乾隆年間禁毀【笠翁一家言】的主要原因。順治四年除夕,李漁作【丁亥守歲】:『著述年來少,應慚沒世稱。豈無身後句,南向目前謄。骨立先成鶴,頭髡已類僧。每逢除夕酒,感慨易為增。』從他這一時期所作的詩歌來看,李漁還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文人,他在明朝只中過秀才,並沒有做官,但在明清易代之後,對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他『絕意浮名,不干寸祿,山居避亂,反以無事為榮』(【閒情偶寄•頤養部】)。他在蘭溪構築伊山別業,栽樹種花,過着『識字農』的生活。清朝因襲明制,以八股取士,李漁沒有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
李漁絕意功名,不願意通過科舉考試到清朝做官;隱居山中,又不可能真的種地為生。此時李漁已經年近四十,娶妻納妾,還有孩子,長期隱居只能是坐吃山空,李漁不能不慎重考慮養家餬口的現實問題。他在【與陳學山少宰】中寫到:『一藝即可成名,農圃負販之流,皆能食力。古人以技能自顯,見重於當世賢豪,遂至免於貧賤者,實繁有徒,未遑仆數。即今耳目之前,有以博弈、聲歌、蹴g、說書等技,邀游縉紳之門,而王公大臣無不接見恐後者。』經過認真的思考,李漁賣掉了伊山別業,舉家遷往杭州,開始了『賣賦以糊其口』的創作生涯。
與同時代文人相比,李漁最具商業頭腦,他對文體的選擇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戲曲小說從明中葉以來蓬勃發展,【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三言』、『二拍』等通俗小說一版再版,擁有眾多的讀者,馮夢龍、凌鞽酰幕氨敬醋骰竦昧司藪蟮某曬Α?聰煩晌明代以來最主要的娛樂活動。而李漁自信自己具有小說戲曲創作方面的天賦,到杭州之後,很快就選擇創作戲曲和通俗小說作為謀生的手段。在杭州十年,先後創作了傳奇【憐香伴】、【風箏誤】、【意中緣】、【玉搔頭】、【奈何天】、【蜃中樓】、【比目魚】,小說【無聲戲】、【肉蒲團】、【十二樓】。這些作品問世之後,就獲得一些文人的高度評價。順治十六年,李漁的第一種傳奇集【李氏五種】結集付梓,孫治【李氏五種總序】云:『即就五種而論之,其壯者如天馬之鳴霹靂,其幽者如纖林之響落葉;其詼諧如東方舍人射覆於萬乘之前,其莊雅者如魏邴丞相謀謨於議堂之上。而總以寄其牢愁之感,寫其抑鬱之思。掛玉釵於東牆,贈荊珠於洛浦,離合變化,出鬼入神。於是,豈獨詞翰之飛黃,才思之神皋哉!天下後世之才士碩女,必有讀是書而詠嘆感泣者矣。』身後更是好評如潮,康熙年間劉廷璣云:『李笠翁一代詞客也。著述甚夥,有【傳奇十種】、【閒情偶寄】、【無聲戲】、【肉蒲團】各書,造意創詞皆極尖新。』(【在園雜誌】卷一)光緒【蘭溪縣誌】【李漁傳】稱李漁『最著者詞曲,其意中亦無所謂高則誠、王實甫也。有【十種曲】盛行於世。當時李卓吾、陳仲醇名最噪,得笠翁為三矣。』今人孫楷第【李笠翁與〖十二樓〗】云:『說到清朝的短篇小說,除了笠翁外,真是沒有第二人了。』杭州十年,李漁確立了他在中國戲曲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
對李漁來說,更重要的是,他的戲曲小說很快打開了市場,達到了以此謀生的目的,戲班和書坊紛紛請李漁編寫戲曲和小說,還發生過傳奇只寫了半本就交戲班排演再趕寫下半本的事情,李漁【與某公】云:『此劇上半已完,可先付之優孟。自今日始,又為下場頭矣。月梢必竣,竣後即行。』小說則交書坊刻印。而戲班和書坊要給李漁付酬。正因為靠寫作謀生,李漁不允許書坊隨便翻刻他的作品,否則他告到官府,追究責任,成為中國最早維護自己作品版權的作家之一。李漁【與趙聲伯文學】云:『弟之移家秣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版者多』,『幸弟風聞最早,力肯蘇松道孫公出示禁止,始寢其謀。乃吳門之才熄,而家報倏至,謂杭州翻版已竣』,『弟以他事滯今閶,不獲親往問罪,只命小婿謁當事求正厥辜。』直到晚年,李漁還在為作品被盜版而警告當事人:『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刊!誓當決一死戰,佈告當事!』(【閒情偶寄•器玩部】)
康熙元年,為了解決小說戲劇盜版問題,李漁移家江寧。如果說在杭州時期李漁還只是一位具有商業頭腦的文人作家的話,到金陵後,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為一位以經營為主的文化商人,儘管他並沒有停止寫作。江寧是當時的刻書中心之一,李漁曾有過與書坊合作的經驗,對書坊並不陌生,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有廣闊的市場。有了這些有利條件,李漁到江寧之後,也開書坊刻書,初名翼聖堂,後更名芥子園。刻印過【資治新書】、【求生錄】、【笠翁論古】、【尺牘初征】、【四六初征】、【閒情偶寄】、【笠翁詩韻】、【名詞選勝】、【芥子園畫傳】等,有些書籍是他女婿沈因伯協助刻印的。所刻書籍有不少暢銷讀物,一版再版,有一些書直到今天,仍然有眾多的讀者。還設計刻印韻事箋八種、織錦箋十種,也十分暢銷,出現了盜印,為此李漁曾予以勸阻和警告:『是集中所載諸新式,聽人效而行之;惟箋帖之體裁,則令奚奴自製自售,以代筆耕,不許他人翻梓。已經傳札佈告,誡之於初矣。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地,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當隨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閒情偶寄•器玩部】)
李漁在江寧編書、刻書,並沒有擺脫家庭困境。康熙五年春節,李漁靠典當衣囊過年,『以度歲無資,衣囊質盡』(【閒情偶寄•種植部】)。他得開闢其他的生財之道,他將家政、書坊交給女兒淑昭和女婿沈因伯打理,自己帶一姬遠遊打抽豐,先到京師,後至山西平陽,平陽知府程質夫買一十三歲女子相贈,是為喬姬。喬姬聰慧過人,李漁雇金閶老優教喬姬習歌,後來成為李漁家班的台柱子。又到甘肅蘭州,『地主知予有登徒之好,有先購其人以待者,到即受之,不止再來(即王姬)一人,而再來其翹楚也』(【喬復生王再來二姬合傳】)。王姬從喬姬學歌,王扮生而喬演旦,『其餘腳色,則有諸姊妹在。』自此,李漁家班成立,李漁自己編劇、導演、班主,一身數任。一般來說,明清時期的家班,主要是達官貴人為家人看戲方便而組建的。按李漁的家境,實在是養不起家班。李漁的家班主要是商業演出,為李漁掙錢。『予數年以來,游燕、適楚,之秦、之晉、之閩,泛江之左右、浙之東西,諸姬悉為從者,未嘗一日去身。』(【喬復生王再來二姬合傳】)此後五、六年間,李漁帶着家班四處巡迴演出,出入達官貴人之家,直到康熙十一年喬姬病逝,商業演出才不得不停止,康熙十二年,王姬病故,家班解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