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7|回覆: 0

[訓詁學] 古人為何把居喪守制稱為『丁憂』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0-4-6 11: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文化論壇
我們在讀古籍或看歷史劇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丁憂』這個詞彙。很多人也都知道,丁憂是古代官員為父母居喪守制的代名詞,是古代官場、公文上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如清代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中就有『丁憂事例』的詳細記載。


    『丁憂』一詞由誰首創,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作為一個詞彙,『丁憂』最早見於【宋史・禮志】:『咸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並令持服。』又詔:『川陝、廣南、福建路官,丁憂不得離任,既受代而喪制未畢者,許其終制。』那麼,古人為什麼把居喪守制稱為『丁憂』呢?究竟什麼是『丁』?什麼又是『憂』呢?


    有學者認為,『丁』指『人丁』,是人口的意思。『憂』指『憂傷』,指傷心事。『丁憂』,顧名思義,就是指人丁憂傷。如此解釋,倒也能說得過去,父母死了,做兒女的哪有不心痛憂傷的。不過,『丁憂』畢竟是一個古代用語,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個用於居喪守制的特殊詞彙。如果簡單的運用現代視角,單純的通過字面意思,難免會產生歧義。


    古代的『丁』和『憂』,其解釋不同於現代的『丁』和『憂』。據【爾雅・釋詁】:『丁,當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丁憂』,體現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丁憂』作為一種習俗,一種倫理,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在中國存在和沿襲了數千年,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不得不黯淡下來。『丁憂』的繁雜形式和論持久戰,顯然已經不能適應飛速發展和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但它卻作為一種古代文明,一種道德符號,一種歷史見證,永久地在古籍中保存了下來。時下,閱讀古書的人越來越少,研究歷史的人越來越少,對古代文化尋根究底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真擔心不知道多少年以後,諸如『丁憂』此類的古代詞彙,會有多少人能夠碰得上,看得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