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網 將門虎子 武信君項梁
陳勝雖死,各地豪傑反抗暴秦的火焰並沒有因此熄滅,陳勝部將召平聽說陳勝兵敗之後,渡江到會稽,假稱奉陳勝之命,拜項梁為張楚政權的上柱國,使』急引兵西擊秦『,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在楚地素有聲望。
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將王翦率雄兵六十萬伐楚,傾國而來,勢在滅楚,楚人也不甘示弱,再次委任名將項燕為統帥,項燕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曾於前年大破秦軍20萬。當時統帥秦軍的將領是李信,此人是戰國末年的虎將,飛將軍李廣便是他的後人。至於李信的副將,到底是蒙恬還是蒙恬的父親蒙武,史料有出入,在此不表。
大廈將傾,豈是項燕獨木可支?
這次來的王翦與年輕氣盛的李信不同,他老成持重,在將略上較這兩人更高一籌,王翦並不急於與項燕交戰,而是養精蓄銳,後發制人,最終憑藉兵力優勢大敗楚軍,項燕兵敗自殺。項燕雖死,他勇於抗秦的故事卻一直在楚地百姓中口耳相傳。
秦二世二年二月,項梁項羽叔侄帶領8000江東子弟渡江西進,此時駐守在東陽的陳嬰帶領麾下2萬人前來歸附;三月,渡過淮河,曾與秦軍在陳縣拉鋸作戰的英布、浦將軍、呂臣也率所部前來歸附,淮陰人韓信』杖劍從之『,總兵力達到了六七萬人。這時,他們遭遇了素來不聽陳勝號令的秦嘉所部,他不僅曾殺死過陳勝的監軍,而且還立原楚國貴族景駒為王。四月,項梁擊破秦嘉,收編其部隊,總兵力達到十餘萬人。此時,素來獨自發展的劉邦也感覺自己勢單力孤,難以成事,也前來歸附項梁,於是項梁所部更為強大。
六月,項梁獲得了陳勝確實已經死了的消息,於是召集諸將共議大事,這個時候范增向項梁建議說:『陳勝敗固當……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項梁於是聽取范增的意見,找到流落民間的楚懷王之孫熊心,立他為楚懷王,都於盱台,項梁則自封為武信君。此時,魏、趙、齊、楚、燕都已經復國,唯獨韓國沒有復國,出身韓國名門的張良向項梁建議說:『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雖然答應立成為韓王,但是只是象徵性的給了他們千把人馬去略取韓地。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章邯自攻陷張楚政權的中心陳縣之後,於一月包圍了魏之臨濟,四月,臨濟危機,魏王派遣周市向齊、楚求救,唇亡則齒寒,六月,齊王田儋與其弟田榮率兵救魏,楚也派遣項它救魏,齊楚聯軍大會臨濟城下。章邯再展虎將本色,一戰殺得齊楚聯軍人仰馬翻,斬田儋、周市,田榮、項它率殘部東逃。
援軍的失敗讓臨濟百姓感到徹底的失去希望,臨濟城下,殘陽似血,糧盡,兵疲,城外的秦軍仍然虎視眈眈,為了保全一城的百姓,宅心仁厚的魏咎請降,約定之後自焚而死。
七月,章邯在東阿追上田榮,企圖殲滅田榮,田榮殘部那裏是秦軍虎狼之師的對手,正在危機存亡的時候,項梁率領楚軍主力及時的北上支援田榮,擊潰秦軍,章邯率領部隊西撤。
田榮死裏逃生,正在暗自慶幸,猛聽得後院失火,原來在田榮兄弟戰敗之後,齊人立戰國末齊王田建之弟田假為王,田角為相。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田榮轉頭就回齊國打內戰,重新奪取了齊國,立田儋的兒子為王,田假、田角則分別逃往了楚、趙兩國。
項梁在東阿擊破秦軍之後,乘勝猛追,一破章邯於緊鄰黃河南岸的濮陽,再破秦守軍於定陶,章邯率主力在濮陽引黃河水環城防守,請求援兵,準備反擊。與此同時,劉邦與項羽率領的楚軍偏師則在楚軍主力附近活動,攻城陽,屠之;攻定陶(應該在項梁率主力攻定陶之前),不下;略地至雍丘,斬三川守李由(李斯之子);攻外黃,不下。
此時,孤軍深入的項梁深感秦軍強大,於是他不斷派使者向齊、趙請求發兵共同討伐秦軍。但是,這個時候趙軍可能是自顧不暇(後表),所以沒有發兵;至于田榮,則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他早已經忘記他在東阿是何等的窘迫,此時充分發揮『攘外必先安內』的精神,要求趙、楚殺了他的政敵田假、田角才肯發兵,這顯然是趙、楚不能答應的。
九月初,固守濮陽的章邯得到生力軍的支援。二世『悉起兵益章邯』。
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得到增援後的章邯立即集中主力,趁項梁不備夜襲定陶城外的楚軍,但聞人喊馬嘶,許多楚軍還在睡夢中就被秦軍殺死,楚軍大敗,項梁戰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項梁的失敗,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孤軍深入,田榮不肯發兵支援,而章邯又突然得到大量援兵,讓項梁始料不及所至。當然,我個人認為他還犯了幾個軍事上的錯誤,首先、他不應該捨棄在濮陽的章邯而去攻擊定陶,一者這樣他會不清楚章邯的動向,二者他在定陶城外可能腹背受敵。自春秋以來,定陶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是戰國時期天下最富庶的地區,戰國末年的秦相魏冉、趙相李兌都夢寐以求把此地作為自己的封邑,項梁攻擊定陶,也許是他貪圖定陶的財富或者想利用定陶水運的優勢改善軍隊的補給情況吧;其次、兵力分散,秦軍大破項梁的時候,劉邦、項羽所部遠在外黃(河南南考東南)、陳留(河南開封東南);其三、『益輕秦,有驕色』,這實在是用兵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