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0|回覆: 0

[制度研究] 西漢政府設置河西四郡加強對西域的統治(4)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09-6-25 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歷史網
在誇大西方文化對古代新疆影響的人們當中,有些是懷有偏見的學者,有些則是為沙俄和英國侵略新疆服務的殖民主義辯護士。由於後者不同於學術討論的範圍,姑置不論,現在僅對前者談一點個人的意見。這裏我們就以一位著名學者所著【中亞文化史】一書為例。作者在這本書裏,只承認唐朝以後漢族文化對新疆的影響,而不承認唐朝以前漢族文化對新疆的影響,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西漢時龜茲王絳賓曾娶解憂公主的女兒為奏,夫婦同至長安學習漢族的禮樂典章,回到龜茲後曾按照漢族的禮樂典章性事。3世紀末以前,和闐地區的貨幣一和闐馬錢(漢祛二體錢)上,有漢文和祛盧兩種文字。從南北朝到隋朝,高昌國的學校裏是學習『四書』、『五經』的。最晚到南北朝時期養蠶繅絲的技術已由內地傳到新疆了。造紙和內地的耬等先進技術和農具也都傳到了新疆。這一類事情可以舉出很多。唐朝以前漢族文化對新疆不是沒有影響,而是有很大的影響。
   
    河西四郡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新疆境內的于闐、疏勒、龜茲、高昌,都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絲綢之路的暢通曾經促進了這些城鎮的繁榮發展。這些城鎮在對外貿易上的重要地位,大可與海運大開以後一些沿海城市的憎況相比擬。
   
    (四)河西四郡促進了西北經濟文化的發展
   
    河西四郡的設置,促進了這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西漢政府設且河西回郡後,這片古老的游牧區所以能夠地速變為新興的農業區,是有其特別優越的條件的。首先,由內地移居到這裏的移民,主要是漢族農民,他們是帶着內地的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到這裏來的。移民的成員正如【漢書・地理志】中所說:『其民或以關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悖逆亡道,家屬從焉。』下貧當然指的是貧苦農民,『抱怨過當』和因反抗封建統治而校目為『悖逆亡道』的人,也都主要是農民。這些在內地缺地、無地的農民,到了河西地區之後,面對千年沉睡的肥沃荒原,就大有用武之地了,迅速地發展起了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這也正如【漢書・地理志】中所說的:『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以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其次,這裏的農業是灌溉農業,不受旱澇災害的威脅,農業生產在未失去水土平衡以前,是可以穩定地發展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縣的年降水量分別為174毫米、116毫米、82毫米、29毫米,因此光靠大氣降水(雨、雪)是不能夠進行農業生產的,得天獨厚的是發源於祁連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滋潤着河西大地,可以引水灌田,在自然地理上河西與新疆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河西和新疆有一種傳統的流行的說法)說什麼『高山雪灌田疇』,這種說法容易產生誤解,好像無山和祁連山裏有着無盡冰雪可資融化似的。其實在天山和祁連山巨大的山區中,年降水量都是比較高的。據天山中段三十山區氣象站的觀測: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大致相當於我國華北地區的年降水世。如果在天山和祁連山巨大的山區中,沒有較高的年降水量,就不會有眾多的河流從天山和祁連山中流出。正是由於有着這些河流,才保證了在乾旱地區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在封建社會裏,農業生產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是造成這個地區城市發展、商業繁榮、文化發達的根本條件。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蘭州、武威、酒泉等地清理了漢代墓葬500多座,出土了大批文物。出上文物中有大量的木簡、漆器、陶器、銅器、鐵器、絲織品、度量衡具、天文儀等等。例如,1969在武威雷台的一座東漢『張姓將軍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銅馬39匹,銅牛1頭,銅車10輛,有一匹『銅奔馬昂首揚尾,頭微左顧,三足騰空,右後足踏一飛鳥,鳥似鷹,展翅回首,是一件罕見的古代藝術珍品』。為數眾多的兩漢魏晉時代文物的出土,表明了當時當地的手工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工作者還在訂西地區魏晉時代的墓葬中發現了近干幅壁畫,僅嘉峪關市的六座墓葬中就有600多幅壁畫。在這些壁畫中有犁地、播種、耮地、打場、采柔、養蠶、放牧等漢族和少數民族農民生產勞動的畫卷,也有塢壁(封建莊園)內地主階級在奴僕侍奉下宴飲、歌舞的畫面,在這些圭畫所見到的犁、違枷、耙、耮等農具,與作者解放前在山丹縣農村進行社會調查時所見到的基本相同。這沒有什麼奇怪,農業生產上的墨守成規,生產工具千百年來很少變更,原是封建社會的一般通例。在河西地區魏晉墓室中眾多壁畫的發現,為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最可信的形象資料,其學術價值是很高的。
   
    在古代河西地區發達的封建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發達的封建文化,此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我們只打算列舉三事。(1)懦家思想的廣泛傳播:(2)西涼樂的深遠影響;(3)石函寺藝術的成就,作簡略的說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