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8|回覆: 0

[史學] 齊思和先生的會通之學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07-6-22 0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齊思和先生是我國20世紀的著名史學家,是世界中古史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學識淵博,貫通中西古今,尤精研先秦史、晚清學術思想史、乾嘉考據學和世界中古史等。他又深得歷史理論之要旨,融會中西、縱橫古今,多所發明。
齊先生注重比較研究的方法,提出要『將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中國史與外國史聯繫起來
,進行比較』。但他的這種中西比較、互證的方法,並不是『古今中外人天龍鬼,無一不可取以相比較』,而是有其嚴格的規定。他要求會通之學的通,要建立在專的基礎之上。首先要有窄而深的專題研究,然後才可能有各學科之專家;集各專家研究之成果,才可能做到通,才可以編寫通史。他指出,梁啓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影響很大。但梁氏關於西方史學的知識,不過是依據幾本中、日譯成的教科書,這些通俗教科書,不能代表西方史學研究之理論與方法。所以,梁不知道近世西洋史學是建立在專題研究基礎之上的,而號召天下研究整個的通史。用這種方法來治史,是不會有成績的。齊先生會通之學的通,也不是把不同的事物做簡單的排比,而是研究其共同的規律。他在『周代錫命禮考』中說:『人類文化之發展,雖遲速不同,質文各異。然所循之途徑,則大致相同。』所以,把西洋封建制度和中國的封建制度相比較,則犖犖大端,並無二致。齊先生運用其會通之學,做中西古今之互證與互較,得出許多創見,試舉一二,以明其博大精深:
1.關於封建制度的研究。齊先生著『周代錫命禮考』,即首先舉西方封建制中臣服禮、宣誓效忠禮等,以與之對照,說明二者之相似。『孟子井田說辯』,則應用西方莊園制度,說明井田雖然是孟子的理想,當亦有所依據,並非完全憑空杜撰。他1935年在哈佛寫的博士論文,『春秋時期中國的封建制度』,主要講封土製、國家形態、經濟社會狀況等,頗有後來布洛赫【封建社會】一書之氣勢。在該書中西封建之比較中,齊先生說,中西封建制度有其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如宗教,中國就沒有西歐那樣強有力的天主教會,不過西方天主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羅馬教廷統治下的中央集權組織、永久和平理念等,亦與封建制不合,經過多年的調整,教會始得適應於封建。而中國的宗教則並不構成對封建之妨礙,政治統治和宗教祭祀之職,統一於王、公、卿大夫之一身,故其權力更為強大;關於再分封,則中國的宗法制度既是一個祖先祭祀制,也是再分封制,如此使整個帝國轉化成為一個大家族。而歐洲的再分封制則領主來源多種多樣,雖然有長子繼承制,可是其他次子則多得到修道院生活。所以中國的封建制比之西歐的封建制更有系統,組織更完善。
2.齊先生關於史學理論和史學史之研究,更顯示其中西會通、中西互證之學問。目前出版的先生於1936年在北平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講授的【史學概論講義】,就是一部融會中西史學的大著,今日尤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還寫過不少有關論文。早在1929年,他就寫出『先秦歷史哲學管窺』,用西方歷史哲學之方法,勾勒出中國先秦豐富的歷史哲學內容。他比較中西史學,以為中國古代史學最為發達,廣博豐富、包羅萬象,二十四史是知識的海洋,文化的總匯;而歐洲的史學,直到18世紀,仍然是以政治、軍事史為主,19世紀方才有了經濟、文化等內容。到了現代,我們的史學就落後了,所以要吸收西史之長,改造國史。他在論述晚清學術時曾說,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乃是一政治運動,政治運動過去,其書已經無人問津。可是今日一些漢學家,還在那裏批駁康梁,以顯示其方法的細密,其實這一派的學說在中國早已過去了。又說,晚清我國之翻譯運動,嚴復譯【天演論】等,林琴南譯小說,均是學術名著,所以在社會上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可是世界史的翻譯,只是一些教科書,沒有一本一流著作,使我們只略知西洋的史事,而不知西洋的史學,只有教育作用,而無學術價值。這些意見,今日仍然值得我們注意。而只有會通,才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意見來。
齊先生晚年寫成『匈奴西遷及其在歐洲的活動』,後來有人對該文提出意見,即西遷地點的確切位置問題。但齊先生此文本意,在於證明歐洲史上的匈人即匈奴。這是先生又一會通之作。他計劃寫一部民族大遷徙的歷史,從中國匈奴的西遷一直寫到日爾曼人的遷徙。而匈奴人的遷徙,在此最為重要。先生認為,北匈奴的活動,中國有許多的記載,而匈奴進入歐洲的活動,見於羅馬歷史家的記載,中西文獻的記載是互相銜接的。可是許多西方學者不承認匈人即匈奴,實為割斷歷史。他的努力,就在於要證明中西記載之連接,證明中西歷史之相互影響。可惜他晚年體弱多病,這一宏願未能實現。
先生一生謙恭和藹,平易近人,從不疾言厲色。舍讀書、教書、著書外,別無他求。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中國的歷史學事業,建立了卓越的功績。今謹以此文,紀念先生百年冥誕。
作者:馬克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