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0|回覆: 0

[史學] 統一與分裂 第二章 分與合(4)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1-7-21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文化中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進攻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爽投降。次年,清   
朝在台灣設府、縣、總兵等官,隸屬於福建省。從此,長期由當地人民自治的台灣島由大陸   
政權設置了正式政區。   

  在十七世紀初,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三部: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札薩克圖汗。1   
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三部發生內亂,準噶爾王噶爾丹乘機入侵。三部聯合抵抗,但   
領土仍被噶爾丹侵佔,只得南遷漠南(今內蒙古),向清朝求援。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進擾   
漠南,康熙下令親征,開始了對噶爾丹的全面反擊。   

  準噶爾是瓦剌的一部分。瓦剌在十七世紀初分為杜爾伯特、準噶爾、土爾扈特、和   
碩特四部,先後併吞了亦力巴裏、吉利吉斯、哈薩克、葉爾羌、土魯番諸部。其中和碩特部   
的固始可汗一支,自今新疆烏魯木齊一帶遷至今青海和套西(河套以西,今內蒙古蹬口以西   
地),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率兵進入西藏,滅了藏巴汗,與五世達賴共治西藏。准   
噶爾部興起後,強佔了和碩特原有的自今伊犁至烏魯木齊的牧地,迫使土爾扈特部從塔爾巴   
哈台附近的雅爾(原蘇聯哈薩克塔勻巴哈台山以南、阿拉泊以北一帶)西遷到額濟勒河(今   
伏爾加河)下游,脅迫杜爾伯特部(原在額爾齊斯河上游)中的輝特部遷往塔爾巴哈台。到   
17世紀70年代以後,準噶爾部實際上控制了其他三部(土爾扈特西遷後為輝特部),占   
有的地域包括今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肅西部和北部以及境外西起收爾喀什湖、   
帕米爾高原,東至蒙古高原的廣大範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峯西北)大敗噶丹。   
次年,康熙至多倫撫慰喀爾喀各部,並正式任命各部首領,編審成旗,建立了與內蒙古一致   
的行政區劃。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親征,大破噶爾丹軍,收復了蒙古高原,喀爾喀三部回   
到漠北。至此,內外蒙古完全統一於清朝。   

  當時,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佔有阿爾泰山以西各地,受到噶爾丹壓迫的和碩特   
部青海各部乘機脫離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清軍繼續深入,噶爾丹自殺。三十七年,和碩   
特部固始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降清,青海和套西歸入清朝版圖。   

  在清朝統一蒙古之前,蒙古和西藏的關係已經相當密切了,這是由於從16世紀開   
始喇嘛教在蒙古地區的流傳。喇嘛教早已流行於今青海地區,所以在蒙古的阿勒坦(俺答)   
汗(1507-1582年)佔領青海地區以後,喇嘛教就傳到了蒙古人中間。阿勒坦汗迎   
來宗喀巴的三傳弟子索南嘉錯,尊為達賴喇嘛(三世)。又將他迎至歸化(今呼和浩特西   
南)傳教。從此,喇嘛教格魯派教)就在東西蒙古廣泛傳播。三世達賴死後,阿勒坦汗的曾   
孫被認定為轉世靈童,立為四世達賴。以後他派了一位大喇嘛去蒙古主持教務,成為以後世   
代相傳的蒙古活佛。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蒙古和碩特首領固始汗進   
入西藏,配合五世達賴滅藏巴汗,驅逐了後藏的紅教。1654年(清順治二年),固始汗   
尊黃教領袖羅桑卻吉堅贊為四世班禪(前三世出於追認),駐後藏扎什倫布寺。至此,在宗   
教上,黃教統一了蒙古和西藏;在政治上,蒙古統一了青藏地區。由於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   
朝,西藏與清朝的聯繫也開始於清朝入關之前。固始汗入藏後,就與達賴、班禪共同遣使朝   
清。順治四年(1647年),清朝派官員到達西藏,冊封班禪為金剛上師。九年,達賴到   
達北京朝見清世祖,次年受清朝冊封為『達賴喇嘛』。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派侍   
郎赫壽信藏協助拉藏汗管理地方事務。五十二年,五世班禪被封為『班禪額爾德尼』。西藏   
政教合一的統治體製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認,清朝在西藏的統治也得到確立。   

  噶爾丹死後,清朝讓策妄布坦領其餘眾,停止了軍事行動。策妄阿拉布坦乘機擴   
張,據有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和碩特各部的統治權,自立為準噶爾汗。康熙五十六年,准   
噶爾的策零敦多布率軍六千從伊犁經阿裏偷襲拉薩,殺拉藏汗,囚禁了拉藏汗所立達賴。五   
十七年,清軍自青海入藏,但在那曲遭準噶爾軍圍攻,全軍覆沒。五十九年,清軍從青海和   
四川兩路入藏,原拉藏汗政權的官員也起兵響應,同年八月消滅了準噶爾軍,西藏平定。   

  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設置了駐藏辦事大臣衙門,統率駐藏官兵,   
督導地方行政。乾隆下六年(1751年)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規定凡重大行政事   
務及藏官的任免、藏軍的調動等均應由噶廈請示達賴和駐藏大臣辦理。在五十七年(179   
2年)擊退了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後,又在次年制定了【藏內善後章程】,確定了駐藏大臣   
的地位及其全面督導藏內事務和統一處理涉外事務的職權,規定達賴、班禪及各地格魯派大   
知佛轉世時用金瓶掣籤(將最後的候選人名字放在一個金瓶中抽籤決定)辦法並必須受大臣   
監督,自噶倫(噶廈的最高官員)以下僧俗官員必須由大臣任免;【章程】對西藏的官制、   
軍制、司法、財政、邊防、差役、及對外事宜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後,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又不斷侵擾哈密、喀爾喀蒙古   
等地。清軍雖多次取得勝利,但一直沒有能夠徹底平定。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   
零死後,準噶爾發生內亂,勢力逐漸衰落。乾隆十八年,準噶爾的阿睦爾撒納襲殺剌麻達爾   
札,推達瓦齊為汗,車凌烏巴什率部降清。十九年,乾隆決定趁機進兵,以結束數十年水了   
的戰爭。阿睦爾撒納又與達瓦齊相攻,失敗後率部降清。次年,清軍分兵兩路,不久進佔伊   
犁,準噶爾部基本平定。但阿睦爾撒納又發動叛亂,而清軍因天寒撤退,阿睦爾撒納重新控   
制了準噶爾。乾隆二十二年清軍再次進入伊犁,天山北路從此納入清朝疆域。阿睦爾撒納逃   
往俄國,不久病死。   

  原來在準噶爾統治下的回(維吾爾)部首領大小和卓木企圖割據自立,清朝在乾隆   
二十四年攻下喀什噶爾和葉爾羌,大小和卓木逃往巴達克山部後被殺,天山南路也告平定,   
清朝統一中國的大業至此完成。   

  在這以前的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與俄國訂立了【尼布楚條約】,確   
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是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雍正五年,清朝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界   
約】和【恰克圖條約】,規定了東起額爾古納河及其支流開拉哩河(今海拉爾河相交處的阿   
巴該圖,經恰克圖(原蘇聯境內的恰克圖和蒙古境內的阿爾丹布拉克),西至沙必乃達巴漢   
(一作沙賓達巴哈,原蘇聯西薩彥嶺西北)的邊界走向。   

  從秦始皇滅六國,開疆拓土,建立秦帝國開始,經過了近二千年,中國終於形成了   
一個北起飛 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   
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一千多萬平方公裏國土的空前統一的國家。   

  內亂外患,國土淪喪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以後,列強侵入中國,用武力迫使清朝簽訂了一系列   
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領土;甚至連條約也不簽訂,憑藉實力造成既成事實。   

  中國失地最多的是在中俄邊界。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   
南一塊列為『待議地區』,沒有劃定歸屬。俄國的勢力擴張到遠東後,便不經過任何談判就   
佔據了這一地區。庫頁島一直是清朝的領土,但清朝只接受當地人的朝貢,從來不加經營,   
以至在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的還一無所知。直到1850年(道光三十年)俄國單方面宣   
布庫頁島為俄國領土也未加過問。1858年(咸豐八年),通過【璦琿條約】,俄國奪取   
了黑龍江北岸的土地。1860年的【北京條約】,俄國獲得了【璦琿條約】規定為『共   
管』的烏蘇裏江以東地區;並且規定庫頁島上的『土人』不能再過海向清朝納貢,實際上承   
認了俄國對該島的佔領。在黑龍江璦琿(今黑河市)的東岸,有一片漢人聚居區,稱為江東   
六十四屯,【璦琿條約】規定仍歸中國所有,條約簽訂後還劃定了界線。但到1900年俄   
國佔領東北後,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佔了這塊地方。   

  1868(同治七年),俄國吞併了中亞的浩(霍)罕和布魯特。1870年,又   
趁阿古柏叛亂之際,佔據了中國的伊犁。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出兵平定新疆,要   
求俄國退出伊犁。俄國以改訂【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為撤退的條件,逼清朝簽訂了【伊犁   
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根據這兩個條約而進行的勘界產生了十一個具體的界   
約,到1884年(光緒十年)確定了從沙必乃達巴漢到烏孜別裏山中的中俄邊界線,大致   
就是今天的中蘇邊界。這條界線以西至巴爾喀什湖、阿亞古斯河之間的數十萬平方公裏土地   
從此不再為中國所有了。   

  在平定阿古柏叛亂時,劉錦棠進入帕米爾高原,將八個帕(當地地名,指以谷地為   
中心的地區)中的六帕收回。1884年後,俄國繼續向南擴張,英國也通過其保護國阿富   
汗侵入帕米爾。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英、俄兩國在倫敦訂約,瓜分了屬於中國的   
帕米爾大部,中國內剩下一帕(今新疆塔什庫爾干縣)。   

  此外,香港從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起被割讓給英國,以後又增加了九龍的   
一部分。英國和葡萄牙還『租借』了九龍的大部和澳門。英、法帝國主義在它們維持殖民統   
治的印度、緬甸、越南等國與中國的邊界用種種手段侵佔中國的領土。甲午戰爭失敗後,根   
據中日【馬關條約】,台灣和澎湖在1895年被日本佔據,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由中國收   
回。   

  1851年興起的太平天國與清朝對抗了十四年,波及十餘省,並以天京(南京)   
為首都了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太平天國政權的疆域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的   
大部分或一部分,臨時佔據的地區更多。在此期間,清朝內部處於分裂狀態。   

  在太平天國政權被消滅以後,清朝對內的統一併沒有真正恢復。一方面,列強在沿   
海地區設置租界,劃分了勢力範圍,建立了一個個國中之國。對這些地區,清朝的統治權已   
經部分或全部喪失。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絕對控制已成為過去,在鎮壓太平天國、   
捻軍、西北『回亂』中膨脹起來的漢族武裝與地方實力 的結合,形成了一股足以與朝廷抗   
衡的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列強的支持、利用和操縱下,不時出現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局   
面。到了末年,北洋軍閥和地方實力派實際上已經掌握了清朝的大部分權力。   

  以上的分合大勢可以說是中國史的常識,並沒有什麼異議。根據這些情況,我們可   
以作一個粗略的統計:   

  歷代統一時間起訖表   
第一標準統一時間 第二標準統一時間   
221BC-209BC(秦)   
年 108BC-22AD(西漢)   
50AD-184AD(東漢)   
代 280AD-301AD(西晉)   
589AD-616AD(隋)   
起 630AD-755AD(唐)   
1279AD-1351AD(元)   
訖 1382AD-1644AD(明)   
1759AD-1840AD(清) 1683AD-1850AD(清)   

合計 81年 950年   

  如果以歷史上中國最大的疆域為範圍,統一的時間是八十一年。如果把基本恢復前代的   
疆域、維持中原地區的和平安定作為標準,統一的時間是九百五十年(詳見上表)。這九百   
五十年中有若干年,嚴格說是不能算統一的,如東漢的中期、明崇禎後期等。   

  如果以秦始皇滅六國的公元前二二一年至清亡的一九一一年為計算階段,第一標準的統   
一時間佔總數的百分之四,第二標準的統一時間佔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五。   

  如果從有比較確切紀年的西周共和(公元前841年)算起,前者約佔百分之三,後者   
約佔百分之三十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