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鳳凰網歷史 於江涇和朱仙鎮,主要是由於商品流通的擴大而發展起來的。於江涇位於浙江嘉興府城外三十裏處。這裏交通發達,北通蘇、松、常、鎮,南通杭、金、衢、寧、台、溫、處,西南又與福建相通,是南北交通要道。於江涇附近又多種桑養蠶,所以在明代就逐步成為一個四方商賈俱到此收貨,鎮上買賣十分興旺的熱鬧市鎮。朱仙鎮也是一個商業市鎮,比於江涇更為繁榮。朱仙鎮北通開封大道,南通尉氏,陸路交通通暢;鎮內又有賈魯河,水運也很便利。由於朱仙鎮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裏逐漸成了南北貨物交流的集散地。從朱仙鎮運出的貨物以西北山貨、本省的牲口與土特產為大宗。外地運入朱仙鎮,再由朱仙鎮運銷的貨物主要是木材、瓷器、茶、鹽、糖、布匹、糧食、雜貨、京廣貨等。該鎮全盛時,人口達二十餘萬。境內商人除本地人外,還有山西、陝西、甘肅、安徽、福建諸省人。山西幫商人勢力最大,山西票號握有全鎮的金融權。陝西、甘肅商人多經營山貨皮毛,安徽商人主要經營典當業和茶葉,福建幫多經營米、糖,本省人多經營服務性行業,如酒館、飯店等,也有經營小商販和其它小手工業的回族人。
在新興起的城鎮中,由於商品流通擴大而興起的於江涇、朱仙鎮是一種類型;由於手工業生產而興起的市鎮,如佛山鎮、景德鎮等又是一種類型。廣東的佛山鎮,完全是以手工冶鐵業而興盛起來的。在明代景泰年間(公元一四五○――一四五六年),這裏已經是『民廬櫛比,屋瓦鱗次,幾萬餘家,……工擅爐冶之巧,四方商販輻輳』 。入清以後,這裏更進一步發展。江西景德鎮是唐代以後逐漸興盛起來的;明清時候,已經是四方商賈雲集了。這裏有民窯二三百區,終年煙火不斷,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人。在數十餘萬工匠人夫中,有從事坯作、窯作、彩繪等直接生產瓷器的工人,有輔助工和運輸工人,有修理工,也有瓷商和服務性行業中的人員。
原有的許多城市如北京、南京等地,也更趨發達。這裏以北京為例。洪武初年時,整個北平府僅一萬四千九百七十四戶,四萬八千九百七十三人,北平城中人口當必更少。永樂初這裏的商肆還比較稀少。明中葉以後情況逐漸變化,弘治時的北京已經是人口日增,貨物充盈。到了嘉靖年間,『城外之民,殆倍集中』,不得不修建了外城。從此以後,北京的外城成了商業區。較大的鋪行有綢緞、珠寶、玉器、典當、糧食、鹽、生藥、布行、香蠟、茶食、糖坊、酒坊、磨坊、裱褙、染坊、紙坊、木坊、棉花、靴、茶葉等。整個北京城的居民已不下百萬,一切生活所需,都從商業渠道取得,不能一日無貿易。北京的這些情況,說明了明清時期的國內商業已經發展到了歷史上的一個新的階段。
和商業繁榮聯繫在一起的是貨幣情況也有了變化。
明初曾發行紙幣『大明寶鈔』,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不久又加變通,允許錢鈔兼用,以鈔為主。後來政府大量發行紙幣剝削人民,鈔價大跌。到英宗以後,紙幣實際上已不通行了。明朝鑄錢比元時多,但比其它統一王朝少。明時稱本朝錢為制錢,而流通中的制錢只佔一小部分。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商品流通的需要,白銀的使用比前代更加普遍。但當時使用的白銀並沒有鑄成錢形,形狀多是大大小小的銀錠元寶。最大的錠有重達五百兩的,但以五十兩錠較為普遍。此外,還有各種小錠。明時西班牙銀元開始流入中國,在一些地區成了通用的貨幣。
清代的貨幣大體上是銀、錢並行,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清時外國銀元流入更多,康、干年間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鴉片戰爭前後,流通最多的仍為西班牙銀元。銀元的廣泛使用,反映了商品經濟更趨繁榮,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據說嘉慶年間,民間銀業曾仿造新式銀元,道光年間仿鑄更多。中國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了。清順治八年 (公元一六五一年)曾發行紙幣,但前後只用了十年,以後直到道光年間未再發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