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0|回覆: 0

[史學]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過程(4)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12-8 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百度
  國防指導思想呈現新的特點根據當時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及周邊形勢,秦朝修築萬裏長城,體現了因地形,"用險制塞"、"限胡馬之足"、以牆制騎、安邊設防的思想。漢朝組建大規模騎兵集團後,轉而採取"以騎制騎"之策,抗擊強大的匈奴騎兵,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漢朝還在秦徙民實邊的基礎上,推行軍屯實邊措施,形成了兵農結合的一種強邊新形式。秦漢時,重視軍事交通建設,形成以都城為中心、幹線縱橫、通向邊遠地區的交通網,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漢初"文武並用"的治國強兵方略,"以蠻夷攻蠻夷"的對匈奴之策,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軍事戰略區,採取重首輕足、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等,對後世均有較大影響。
  作戰指導思想有新的發展 重視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採用多路出擊、以快制敵、長途奔襲、窮追猛打的戰法,注重多兵種運用;大規模江河作戰,水陸配合,多路分進合擊;城邑戰地位突出,要塞攻守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李世民的"持久以弊之"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影響深遠。野戰中更注意對地形的詳盡考察,聚米為山(即沙盤雛形),因地用兵。【衛公兵法】提出了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聯繫戰爭實踐,對虛實、奇正、攻守等範疇的闡述更為系統、辯證,強調"致人而不致於人"(即奪取戰爭主動權)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太白陰經】強調戰爭勝負取決於人謀和國家富強;提出"戰勝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虛實變化神之功而用在形",闡明了"形"(物質)與"神"(精神)的辯證關係,發展了【孫子】關於"形"的理論。
  ⒋系統完善時期 10世紀至19世紀中葉,歷經遼、宋、西夏、金諸政權並立時期和元、明、清(前期)幾個朝代,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進一步系統完善。這期間,中央政權與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較長時期處於並立狀態,既爭鬥,又融合,中國政治、經濟和科技、軍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了較大的發展,統兵用兵之權高度集中。隨着火器的發明及其大量裝備部隊和運用於實戰,火器部隊成為獨立兵種。作戰規模日益擴大,戰爭樣式更加多樣。隨着武學的興盛,【武經七書】成為將帥及武科舉子的必讀書,強調精神感化的理學、心學學說滲透到治軍領域。以【武經總要】、【武備志】為代表的一些大型軍事類書相繼問世,明確區分軍事門類,系統整理軍事資料。有關軍事訓練、軍事人物、兵制、守城、陣法、車營、火器、軍事歷史地理、海防邊防等專題性兵書大量湧現,反映了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研究的廣泛深入,也增添了更多的有價值的軍事思想內容。
  以兵權高度集中為統兵建軍宗旨宋朝統治者鑑於唐末五代藩鎮擁兵割據,大權旁落的歷史教訓,力主兵權高度集中,以軍事行政權歸樞密院,軍事指揮權歸"三司"、"三帥",互相制約,集權於皇帝。明、清兩朝統治者也將集權原則奉為圭臬。兵權的高度集中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但宋初由皇帝親制陣圖,並派出排陣使監督將帥戰守的做法違背了因情應變的基本原則,也容易束縛將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造成兵將互不相習的弊端,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練兵、練將思想日益深化、系統隨着武舉、武學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對將領的培養教育制度化、系統化,重視選練和軍事教育。宋代岳飛嚴於治軍,信賞明罰,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為信條。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堅持陣法要與伍法相結合,並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比較適用的練將、練兵的原則和方法,認為"練兵之要,在先練將";練將既要入武庠(軍事學校),也要到實境中鍛煉;對士兵的訓練,則貫徹選、練兼顧的原則,主張兵貴選鄉野老實之人,摒棄市井油滑之徒,注重練膽、練藝。
  戰略思想更加豐富、系統【武備志・戰略考】按"非略弗錄"和"略非奇弗錄"的原則輯選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讀史方輿紀要】系統論述了山川形勢對戰爭的影響。在戰略進攻上,北方各民族將帥普遍注意發揮騎兵機動能力強、善於野戰的特長,主張進攻速決。如遼朝女軍事家蕭綽的長驅直入、緊逼腹心的謀略;蒙古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遠程迂迴、突然奔襲、中間突破以及假道南宋的滅金方策;後金統帥努爾哈赤面對強軍,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等方略,都從不同角度為中國古代戰略增添了新的內容。朱元璋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也採納了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後又採取了先斷羽翼,再攻腹心的方略,逐步消滅群雄,建立明朝。在戰略防禦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籬三層,扼守要點的點、線、面結合的設防思想。明代逐步形成以長城為骨幹,因險守塞,擇點分片(建立九鎮),寬正面大縱深,有重點和層次,精兵機動和城守相結合的邊防思想。針對倭寇自海上入侵的新情況,【籌海圖編】一書提出要海陸結合,分區、多層、要點設防,強調實行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所有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思想。
  火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作戰指導思想的發展明代前期建立了以火器為主的特種部隊――神機營,嗣後火器大量裝備部隊,有了火器和騎兵、步兵編組成軍的車營。在作戰中,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陣形和戰法都有變化,並提出了火器在先、各兵種配合的思想。【車營叩答合編】專論火器部隊的作戰特點和方法,適應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用疊陣的原則,使車、騎、步之間交相更迭、配合,保證了火力的發揚。火器的發展也引起城邑攻防理論的變化,城池防禦工事層數增加,注意騎牆、敵台火力相交,並構築附城敵台,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
  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其體系確立於先秦時期,歷朝歷代均有豐富和發展,其中包括古代農民起義的豐富實踐和理論升華,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在戰爭觀上提倡重道慎戰、義兵必勝、以戰止戰;在國防建設上主張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在戰略和作戰指導上強調先計後戰、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勝"、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不厭詐、出奇制勝、避實擊虛、各個擊破、造形任勢、動敵、致人、我專敵分、並卒擊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逸待勞、善擇戰機、兵貴神速、靈活應變;在治軍思想上要求以治為勝、制必先定、兵權貴一、教戒素行、氣藝並重、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勵士練銳、精兵良器、將帥賢能、 智勇雙全、上下同欲、三軍齊心;在後勤保障上提倡聚財積力、足食強兵、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在兵役思想上堅持寓兵於民、因勢改制等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有廣泛影響和突出地位,不僅在歷史上對指導人們的軍事鬥爭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為中外各界人士所稱道,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