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0|回覆: 0

[史學] 七至十世紀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三)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11-15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史探微

從麻扎種羊場有一條叉路拐向正西。沿這條路溯卡拉其庫爾河而上,兩邊均為草場,先後有五個重要山口:北邊先後有拜依克(Baiyik)山口、吐格曼蘇(Tugman Su)山口向西北通往目前為塔吉克斯坦所據的小帕米爾;南邊先後有明鐵蓋山口、奇裏克(Kilik)山口通巴基斯坦北部的洪扎河谷;正西卡拉其庫爾河的源頭是柯克得魯克(Kok Terak)山口,該山口西面即阿富汗的瓦罕帕米爾,因而又被稱為瓦赫幾爾(Wakhan Jira,清代譯稱倭海及蕊,意為『瓦罕溪谷』)山口。1895年俄、英私分帕米爾,即以瓦罕帕米爾及小帕米爾一部分給阿富汗,形成了所謂的『瓦罕走廊』。
  在熱斯卡木河谷的東北,幾乎與其平行,隔山有另一條路從麻扎達拉向西北直通塔什庫爾干。這條路在高山峽谷中上下穿行,在一個名叫皮勒(Pil)的地方跨過葉爾羌河,又在皮羌亞特(Pichanyart)附近翻過最後一個山口。不過,這條路想必是比其他道路更為艱苦困難,以至我從未聽當地人提到這條路,而只是在一份地圖上找到它。
  所有上述這些山口除星峽爾之外都通向塔克墩巴什帕米爾。塔克墩巴什帕米爾是所謂帕米爾八個『帕』中最東南即最接近西藏高原的一個,塔什庫爾干是其中心城鎮,這裏至少在托勒密(約公元90-168)以前的時代就已是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樞紐之地了。托勒密【地理書】中提到的『石塔』,據考即塔什庫爾干之地(米諾爾斯基、1937:233),我國【漢書】稱之為『蒲犁』(卷96上:3882及以下頁)。
  大約在公元727年,慧超回國途經塔什庫爾干之地,他說:『過播蜜川(今大帕米爾),即至蔥嶺鎮(指今塔什庫爾干。――引者)。此即屬漢,兵馬見今鎮押。此即舊日王裴星國境,為王背叛,走投土蕃。然今國界無有百姓。外國人呼雲渴飯檀國,漢名蔥嶺。』(【大正藏】卷51:979)土蕃即吐蕃。據【新唐書・喝盤陀傳】記載:喝盤陀或曰渴飯檀,唐朝於『開元中破平其國,置蔥嶺守捉,安西極邊戍也。』(卷221上:6234)又從【冊府元龜・將帥部】立功十一的記載可知,開元十年(722)唐軍方開蔥嶺,即應小勃律王之請與之合兵大破吐蕃,小勃律遂為唐之西門(卷358)。可見渴飯檀國王裴星投靠吐蕃應是此前的事,甚至很可能是開元年代(713-741)以前的事。因為【新唐書・小勃律傳】說,開元初年吐蕃已困迫小勃律,欲行借道之事(卷221下:6251)。這條西道一開,條件相對比較困難的中道利用價值就不大了。所以我認為,正是由於渴飯檀王裴星投靠吐蕃,才在公元692-713年間給吐蕃軍隊提供了一條進入西域的新路線。然而這就削弱了唐朝重兵戍守于闐地區的意義,所以唐朝要進一步置鎮蔥嶺,並最終以小勃律為國之西門(參王小甫1992:145及以下各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公元704年吐蕃軍隊能夠不經小勃律而到達遠在烏滸水(今阿姆河)北岸的怛密(今烏茲別克斯坦捷爾美茲)這一絲綢之路上另一傳統的樞紐之地,而與突厥人、挹怛人連兵向大食守軍發動進攻(塔巴裏書,卷2:1153;王小甫1992:138-139)。與阿拉伯文史書的記載相應,漢文史料也說:至少在公元720年以前,護密(今瓦罕)由於『地當四鎮入吐火羅道,故役屬吐蕃』(【新唐書】卷221下:6255)。可能,作為『大食之門』(波斯語作Dar-i Taziyan)另一面的『吐蕃之門』(Dar-i Tubbat)這個地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該座『大門』位在今天阿富汗東北巴達克山省的吉爾姆(Jerm)和澤巴克(Zaybak)之間,即在巴哈拉克(Baharak)或扎爾迪吾(Zardiv)山谷,從而綰轂來自瓦罕及其鄰近地區如巴基斯坦的奇特拉爾、吉爾吉特乃至中國新疆的交通(米諾爾斯基1937:112、120、350、365)。當然,扎爾迪吾山口一帶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孔道,同時它也曾長期是伊斯蘭和非伊斯蘭文化的分界。
  最後應當強調的是,唐玄奘取經歸國所經過的波謎羅川,以及慧超歸國、高仙芝遠征往返所經之播蜜川,都應該是指今天所謂的大帕米爾谷地,而不是從前有些學者所說的瓦罕帕米爾(斯坦因1921,卷1:73)。因為在唐代漢文文獻中,瓦罕帕米爾或者說瓦罕河谷被明確地稱為婆勒川(【舊唐書】卷104:3204;【新唐書】卷135:4577)。大帕米爾歷來是最常用的一條通道。今天,站在塔什庫爾干的『石頭城』(唐代蔥嶺鎮遺址)上,人們可以看到其正西有一個山口,據當地知名人士說,那叫新滾山口,其西邊現為塔吉克斯坦所據有的地方叫新迪,正是通大帕米爾的道路所經之地。於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慧超說『過播蜜川即至蔥嶺鎮』。另一方面,據當地人說,瓦罕河上游溪谷(所謂的『瓦赫幾爾』)深險陡峭,且缺乏草場,很不利於商隊或稍多的人員通過。而且,瓦赫幾爾/柯克得魯克山口遠距塔什庫爾干180公裏左右,這段距離恐怕不是慧超能過而即至的。

                三、吐蕃西進中亞之路

  吐蕃人在蔥嶺地區的成功促使他們更為積極地開通較為便利的小勃律之路。公元714年左右,吐蕃人以『非謀爾國,假道攻四鎮』為條件得以通過小勃律,並很快到了蔥嶺以北的西突厥『十姓可汗故地』(今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毗連的七河地區)(王小甫1992:145―146)。
  作為西藏高原通中亞道路的一段,在小勃律(即今天巴基斯坦北部除奇拉斯地區之外的吉爾吉特專區)可以有好些交通路線。
  首先是經由洪扎河谷。我在上面提到從西藏高原西北有兩條道路均可通達洪扎河谷:一條來自從前大勃律的首府斯噶爾(唐代的賀薩勞城?),由之向西北跨越納加爾河源的希斯帕冰川,然後沿河而下到河口對岸的洪扎地區首府巴勒提特/卡裏馬巴德;另一條從星峽爾山口到洪扎河谷的帕蘇。對於前往中亞的吐蕃人來說,除了南謀小勃律之國(都孽多城即今吉爾吉特)及北勾渴盤陀(今塔什庫爾干)之外,洪扎河谷還有兩條道路可供繼續西去:
  1、從帕蘇北面的胡達巴德(Khudabad)出發。胡達巴德地在今中巴公路上巴基斯坦移民局所在地蘇斯特(Sust)稍北,這兒有一條小路向西偏北溯查普桑(Chapursan)河而上直到其盡頭,那兒在興都庫什山上有兩座山口:伊爾沙德・烏雲(Irshad Uwin)山口向西北通往瓦罕溪谷的朗加爾(Langar);奇林基(Chillinji)山口向正西,由此沿奇特拉爾河源頭而下,可以到達巴羅吉勒(Baroghil)山口附近。巴羅吉勒山口是興都庫什山脈最重要的山口之一,它的北邊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的中央,它的南方在興都納季山上有歷史上著名的山口坦駒嶺(Darkot Pass)。
  2、從卡裏馬巴德西面的恰特(Chalt)出發。恰特村正好位於洪扎河由東而來向南拐去的拐彎處右岸。1993年8月,我在巴基斯坦西北奇特拉爾河上游的馬斯土季(Mastuj)遇到一位名叫哈米德・阿合麥德的年輕醫生,他供職在白沙瓦的某醫學院,每年夏天都要邀伴到北部山區跋涉旅行。這位醫生告訴我,前一年他與他的同伴們曾經從馬斯土季溯奇特拉爾河上源雅渾(Yarkhun)河而上,直到巴羅吉勒山口附近;從那兒轉向東南翻過坦駒嶺,然後經過雅辛河、伊什科曼(Ishkoman)河的源頭及上游地區,最後下到洪扎河谷的恰特。無疑,反之亦然。
  史料中說,吐蕃人雖然聲明『非謀爾國,借道攻四鎮』,但後來仍佔領了小勃律的九座城堡並最終於公元722年圍逼其都城(【新唐書】卷221下:6251;【冊府元龜】卷358)。考慮到小勃律的都城即今吉爾吉特城一帶的地勢,該城雖靠近吉爾吉特河與洪扎河的匯合處,但本身扼據吉爾吉特河狹隘的谷口,古代的吐蕃人若不佔領吉爾吉特即消滅小勃律國,就只能經洪扎河谷前往中亞。換言之,史料所說公元722年以前為吐蕃所據有的小勃律九座城都應在洪扎河谷或與之相通的道路沿線。所以我們看到,當公元722年吐蕃人圍攻小勃律都城時,唐軍從蔥嶺鎮(今塔什庫爾干)赴援,與小勃律軍左右夾攻,大破吐蕃,於是盡復九城故地(【冊府元龜】卷358;【新唐書】卷221下:6251)。此次唐軍所經當即沿洪扎河谷而下。正因如此,後來天寶(742-756)初年小勃律與吐蕃聯姻,吐蕃便以重兵防守這一線,才使得高仙芝遠征時被迫繞道更西的識匿(Shig nig,今塔吉克斯坦什格南)。
  實際上,由於自然地理的原因,吉爾吉特北部地區的道路幾乎全都匯聚向巴羅吉勒山口,無論是來自洪扎河谷,還是吉爾吉特河谷(包括它的兩條重要支流伊什科曼河與雅辛河),甚至作為奇特拉爾河上游主流的馬斯土季河。因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唐玄奘所記載瓦罕地區的一個古老地名叫做『達摩悉鐵帝』。據考該名稱為波斯語Dar-i Mastit/Mastuj 的音譯,其意為『馬斯土季之門』。玄奘經過此地時,其首府還在昏馱多,其地即今罕杜特(Khanaut)村,正在大帕米爾河與瓦罕帕米爾河匯合處西南不遠,由馬斯土季北出瓦罕必經此地(【大唐西域記校注】卷12:974-977)。如前所述,瓦罕本身是古絲路上的一個四達之地。正因為如此,當年吐蕃勢力擴張到瓦罕以後,要派十萬(此數字容有誇大,或為一萬之誤)大軍去防守位據巴羅吉勒山口與瓦罕河之間戰略要地的連雲堡和婆勒城(【舊唐書】卷104:3205,卷109:3298;【新唐書】卷135:4576-4577,卷138:4615)。婆勒城因婆勒川即今瓦罕河而得名。Ghil或jilgha為突厥語『山谷』之意,所以我認為,婆勒川其實是Baroghil的音義合譯。正是在這裏,天寶六載(747),唐將高仙芝率軍遠征小勃律時與吐蕃守軍展開決戰,大敗吐蕃後便長驅直抵孽多城(今吉爾吉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