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6|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孔子的選擇(2)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0-11-3 13: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學生,為什麼面對同樣的老師,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言論,為什麼同樣的師承,其學說卻是分道揚鑣?的確讓人深思。孔子眼中的『人性無善惡,發乎幾微』被孟子和荀子分別用『性善』和『性惡』現成化、概念化,同時也知識化了;孔子的『仁禮互動,維持在中間』的中庸之道卻被兩個學生分別強調『仁』和『禮』片面化了。正如梁啟雄在【荀子簡釋】中所說的那樣: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後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二子持義雖殊,而同為儒家宗師,初無判軒轅也。
  
  任何先知性的思想家的學說在歷史的演進中都被無情地片面化了,孔子是這樣,老子是這樣,墨子是這樣。正所謂『墨分為三,儒分為八』。這就是歷史,歷史總是讓『維持在中間』的東西,把模糊的東西現成化,僵死化,隨之又不斷打破。這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閹割,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又是深化。片面化和專業化似乎也是同一進程。就像我們今天的高度專業化分工同時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化一樣。孟子和荀子雖然把自己老師的學說片面化了,但同時也深化了--沿着『內聖之方』(仁)和『外王之術』(禮)兩條路徑同時展開,進入了戰國時代的歷史。黑格爾的辯證法總是強硬地顯示出其真理性。那麼孟子和荀子究竟面臨着什麼樣的歷史際遇,讓他們片面化地發揮自己老師的學說呢?而這正是我們下一節要說的問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