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漢字網 三、原型、漢字與『象』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的相對不發達並沒有使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的神話思維傳統受到阻礙和挑戰。與西方哲學相比較,中國哲學並沒有向形而上的抽象思辨方向獲得長足發展,反而在相當大程度上保留着神話思維即象徵思維的特徵。【周易】所言『觀物取象』和『因象見意』,儒家詩教所倡導的『引譬連類』,都表明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以具象符號為媒介的特點。為什麼神話本文的匱乏和神話思維的盛行在中國文化中並行不悖呢?其主要因素似乎在於漢語文字。
中國神話的零散和無系統是以世界上保留神話思維表象最豐富的符號系統--漢字的象徵性為補償的。漢字的早期形態本身就是研究神話思維象徵系統的極寶貴的直觀性材料,它會為象徵人類學做出重大貢獻,可惜這筆罕見的文化遺產尚未得到人類學家的足夠重視。今以原型批評的眼光來看,古漢字對於原型研究確實大有助益。
從榮格和弗萊等人對『原型』的釋義來看,它實質上是一種以語言為主要表現媒介的形象。正因為是形象,才與哲學思維的符號形式--概念範疇區別開來。榮格說原型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顯現形式,它近似於列維-布留爾所說的『集體表象』和毛斯所說的『想像的範疇』(2)。這些說法都暗示出原型的具『象』特徵。弗萊不像榮格偏重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解說原型,而是側重從文學藝術角度去解說,他把原型界定為文學中典型的反覆出現的意象(3);在另外一場合又說原型是一些『聯想群』(associative clusters)(4)。不論把原型理解為『意象』還是『聯想群』,它在有『象』這一點上都是一致的。漢字之所以和原型有內在關聯,因為作為象形文字的古漢字也正是以『象』的保留為其符號特性的。成中英先生指出漢字的構成規則『六書』均與『象』有關:
中國語言以形象為主導。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六書』就以象形或取象為主,當然也有象聲,都是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符號顯示自然關係,模擬自然關係。會意則是對事態的複雜關係的顯示,不是單純的象形。這基本上決定了中國文字的形象性。轉注、假借則是語義的延伸,是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語義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5)
既然漢字本身保留了造字之初的許多集體表象、象徵意象和模擬性形象,這對於發現和歸納原型的嘗試顯然大有裨益。舉例來看,漢語中意指『象』這個概念的字,其本身至今仍保留着概念化抽象意義所由產生的那個具體的表象。如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所述,象形字的來源便是圖畫字,先民造字者描摹一種物形的時候,由於觀察和表現上的偏差,顯得不很逼真。經過長久訓練後才能把物體畫得逼真。當一頭巨象的圖畫完成後,看畫的人不約而同地喊出『象』,於是『象』這個字在中國語言裏就成了『形象』、『想像』、『象效』、『象似』等語的語根。(6)在這裏,中國人關於『象』的概念之原型可以從這個字的古寫法中直觀地加以認識--甲骨文中的『象』字乃是當時中原地區常見的大象之寫生符號。弗萊在【批評的解剖】結論部分賦予批評家的職能--重構或再造(reforge)被歷史遺忘的一些原始聯繫,如在創造與知識、藝術與科學、神話與概念之間的聯繫(7),我們可以利用漢字的活化石作用去更有效的完成。漢族先民如何通過直觀理性從大象這一龐大動物的表象中抽繹引申出與形象相關的各種概念,都將在語源材料的參證下得到明確揭示,而此種『再造』功能,是無法從西方的表音文字中直接完成的。(8)如漢語中『象徵』和『想像』一類概念皆由『象』這一原型表象中抽象而來:
象徵:【周易】用卦爻符號象徵自然變化的人事休咎,用彖辭加以解釋,構成一種因象見義的象徵思維模式,對中國哲學思維影響深遠。【繫辭】:『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疏: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像於天地。』
想像:【韓非子・解老】:『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象』既用於象徵類比式的推理,更適用於想像活動,在漢民族的精神活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構成漢字的基本原則『六書』,如果從『象』的標準來看,皆可視為『象形字』、『象意字』和『象聲字』三類,三者依次發生和衍化的過程正與華夏文明的展開過程同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