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迄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初名【太史公書】,東漢桓帝時定名【史記】。此前『史記』為一切史書的通稱,此後便成為對司馬遷【史記】的專指。 【史記】撰成後,『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世聖人君子』。魏晉時期以傳抄形式廣為流傳,但文字各本之間多不相同。南朝宋裴S著【史記集解】,對【史記】的不同版本有所記載。至唐代,【史記】得到了積極的推崇,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加之裴S的集解,構成【史記】三家注。
宋代,【史記】告別寫本時代,產生刻本,此宋乾道七年(1171)蔡夢弼東塾刻本,為裴S集解、司馬貞索隱的兩家注本。
裴S,生卒年不詳,字龍駒,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裴松之之子,著【集解】八十卷,與【史記】卷數不相合,曾單行,後散附於【史記】正文之下,為【史記集解】本。【史記】有【集解】本後,白文無注本【史記】漸不傳。裴S【集解】廣徵博採,引先儒舊說,糾正錯訛,訂定文字。唐代的【索隱】、【正義】對【史記】原文的校訂均據【集解】本文字。
司馬貞,生卒年不詳,字子正,自號小司馬,唐開元間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以【史記】舊注音義年代久遠散失,於是采徐廣【史記音義】、裴S【史記集解】等諸家注文,參以韋昭、杜預等人論著,間述己見,撰成【史記索隱】。【索隱】首注裴S序全文,以下標註司馬遷書,音義並重。末二卷為【補史記述贊】一百三十卷、【補史記條例】一篇,【補三皇本紀】並注一篇。【索隱】探幽發微,訂正史實,說解詳密。現存【索隱】單刻僅有明崇禎汲古閣本。南宋始將【索隱】與【史記集解】同散附正文之下,稱為二家注本,開正文、注本合刻之先例,為以後加入【史記正義】之『三家注』合刻本奠定了基礎。
學界普遍認為二家注本現存最早的是乾道七年建安蔡夢弼東塾刻本。蔡夢弼,字傅卿,號三峯樵隱,南宋建陽著名刻書家。
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其目錄及卷二十三後有『三峯樵隱蔡夢弼傅卿校正』一行;卷一上末有 『建H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時歲幹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二行;卷一、四後有『建H三峯蔡夢弼傅卿親校謹刻梓於望道亭』二行;卷三後有『建H三峯樵隱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二行;卷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及補史記序後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梓於東塾』二行。可證為蔡夢弼東塾所刻。此本字體勁秀,傅增湘先生稱之『南宋初建本之精者』 。
此書鈐有『朱印子儋』、『錢印興祖』、『季振宜藏書』、『汪士鍾藏』、『楊氏以增』、『四經四史之齋』、『宋存書室』、『郇齋』諸印。表明曾經明清以來著名藏家朱承爵、錢興祖、季振宜、汪士鍾、楊以增、陳清華等遞藏。【楹書隅錄】著錄,為海源閣四經四史之第一部。此書上世紀5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由香港陳清華處購回,撥交國家圖書館。曉 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