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易
太平村屬陝西省富縣,位於黃土高原深處的延安南部地區,是古秦直道通往榆林的主要道路。這裏南臨陝西黃陵縣隆坊地區,西面和北面都是深山老林,除西南處有10%的通山塬面外,其餘周邊90%的面積由深溝樹林環繞,唯一通往外界出路的是南邊的崾險土橋子(是在深溝處用土築成的,僅到溝深的一半)。在黃昏的陰雨裏,我就是順着這條泥濘的鄉村土路走近這個神秘村落的。剛進村,是一池很大的積水,水邊是一株村裏人也說不上年齡的古槐樹,樹徑足有三人合圍才能抱得住,後來在村裏發現了比這個稍小的另一株古槐樹,村裏人將他們分別成為龍、鳳樹。太平村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獨立塬面,站在三面不同位置,均看不到村子。若站在村子崾險橋子守關,真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地勢,更具有一定的戰略防禦意義。是一個能防能守的最佳防禦陣地,據村裏的許多五十歲以上的人回憶,這裏曾有三個土炮,其中一個為九連子炮,國共兩黨的軍人曾多次觀摩仿製,都做不出來。
李志強給我介紹完這裏地理形制後,感慨地說,可見來太平村的先人們是具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初來時是以防禦為主,選太平是有隱居、習武、東山再起之意。我在富縣二OO二年版【富縣地名志】卷二中查到這樣資料,印證了他的說法:『太平(村)宋高宗建貞元年(公元1128年)金康王南下時此村因戰爭廢棄百餘年。明末,李自成起義後,李氏家族為避殺難,李彥、李貞等於崇楨二年,從米脂避居這裏,(據李氏家譜載)。因戰爭廢棄百餘年,無村名,李氏來此居住。』村裏人對這裏以前沒村名、後來有了太平村這個名字是這樣解釋的:李自成後裔為了保家全生,逃到這個隱秘的山村,辟山開荒,務農謀生,直到清代,時局安定了,村裏人才把這裏叫作太平村。
村民們對我總是強調自己的党項人身份,究竟有多少邏輯上的推斷呢?唐王朝對党項人進行內地移民,最初,就安置在甘肅東部和陝西北部一帶,其活動區域就在這一帶。所以,這裏在歷史上完全是党項人生活的故地。党項人後來從這裏向北移動,將活動主要區域定格在陝北的無定河一帶。延安市民間收藏家、延安市殯儀館副館長周建華對我說,他在太平村這一帶就曾收藏過不少西夏時期的文物;西夏時期,發生最初改變西夏和宋朝軍隊的三川口戰役就在這一帶。北宋抗擊西夏的著名將領、一代文臣范仲淹也曾經駐守在這一帶,後來調防到延安一帶的。這說明在西夏時期,宋朝雖然控制這一帶,但党項人在這一帶的民間活動還是存在的。西夏被蒙元政府滅亡後,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李姓党項人一直低調地存活在黃土的深處,直到李自成出生在李繼遷寨時,也沒人去炫耀自己的党項血統或西夏皇裔。李自成兵敗後,其侄子李錦帶領李氏余脈選擇這裏隱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了。
83歲的李黑保老人是太平村李自成家族的族長,也是李自成的第十四世孫。他告訴我,多少年來,關於家族的事情,一直是口口相傳,對外保密。站在街邊的檐雨下,指着街邊的房子,他介紹道:這裏的房子許多都是很氣派的四合院,路北全是兩進院,路南全是三進院的。和周圍地區的黃高原上的民居明顯不同,先人們對此的解釋是,闖王曾經在京城做過帝王,來這裏的闖王的隨從將京城的四合院建築風格帶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