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7|回覆: 0

[史學] 唯一明確載西周分封制的青銅器(圖)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0-2-2 1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廣州日報
201022103941906.jpg


    宜侯黧,西周早期青銅器,口徑22.5厘米,高15.7厘米。(國家博物館供圖)


201022103954757.jpg


銘文大意:在四月丁未這一天,周康王察看武王、成王伐商圖,又看了東方地圖。康王對宜地進行了占卜之後,面向南,命令虞侯魎擔骸鞍涯闈ǖ揭說兀賜給你美酒一卣、前商美玉一塊,紅色弓一張,紅色箭矢一百,黑色弓十張,黑色箭矢一千。賜給你土地,有山谷肥田三百、有地一百二十、有城邑卅五座、鄉村一百c個。賜給你人,包括居住在宜地的前商王族十七族姓、賜甸民七族姓、廬民二百五十族姓,賜已在宜地的庶人六百十六族姓。』宜侯魘芊夂螅稱頌周王的美德,並為其先人虞公父丁作此祭器。

    在古代漢語中,『封建』一詞意指『封土建國』,即天子將自己直接管轄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授予爵位,令其建立封國,保衛王室,這也被稱為『分封制』。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分封制始於西周初年周王對同姓和功臣的分封,大量史書詳細記載了當時分封諸侯的史實,考古發現也證明了在西周確有分封諸侯的行為存在,不過到目前為止,僅有一件考古發掘材料明確記載了西周的分封情況,這就是目前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宜侯(zè)簋。

    宜侯黧,西周早期青銅器。口徑22.5厘米,高15.7厘米,圓口,方折沿,卷唇,鼓腹較淺,器腹外側對稱分佈四獸首耳,獸首口部上銜卷唇,高圈足,圈足上亦對稱分佈四條短扉棱與獸首耳相互呼應。腹外壁飾漩渦紋,間以回首夔龍紋,圈足上也飾一圈夔龍紋。

    宜侯黧的重要性充分體現在其內壁銘文上,經專家研究,在簋內壁約有銘文120餘字,目前可以辨認的有118字。銘文記載了周康王冊封魑宜侯,賞賜他祭祀用的美酒、美玉,代天子征伐用的紅黑弓矢,賞賜其土田、山川以為封土,賞賜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隸等以為授民。此銘文是迄今所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中唯一記載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的重要文獻,反映了西周疆土領域和當時社會的奴隸制、分封制以及井田制等諸多問題,專家還斷定銘文中的『宜』『即在今(江蘇)丹徒』一帶,也就是吳國的發源之地,而宜侯黧因其對研究吳文化的重要性又被稱為『吳國第一銅器』。

    宜侯黧的發現史頗具戲劇色彩,根據江蘇省文管會發表的原始發掘文獻【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銅器】一文介紹,宜侯黧是1954年6月間,丹徒縣龍泉鄉(後改為大港鎮)下聶村農民聶長保的兒子在煙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地時,無意中發現的,同時發現的銅器共計12件,聶長保將其全部交給當地區政府,還獲得獎金30元。然而在30年後的1984年,考古工作者到大港進行調查,卻意外地了解到,宜侯黧的真正發現者是附近紹隆寺的福貴和尚。原來當年福貴被勒令還俗,臨時來到村長聶長保家打短工,在地裏拉壠時,發現了這批銅器,當圍觀的人群紛紛議論發現了寶貝的時候,聶長保的兒子急匆匆跑來,聲稱這些是他們家祖宗埋的,是他家的東西。為了驗證這些東西是不是金子,聶長保的兒子還拿起釘耙,隨手將其中的一件砸了一個大洞。而這被砸的一件,恰恰正是事後被斷定為此批銅器中最為珍貴的宜侯黧,也正是這一砸,造成簋底部分銘文損壞遺失,給西周的歷史研究帶來了千古遺憾。

    (國家博物館 劉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