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百度百科 齊魯文化,確切地說,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齊文化與魯文化的形成及融合
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發現了若干組細石器埋藏點,並命名為『沂沭細石器文化』,據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頭。這一關鍵環節的發現,使沂沭的舊石器文化與北辛文化之間找到了聯結點,並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譜系連接起來,組成了魯南地區的中國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這一山東的史前文化,就是山東的土著居民東夷人創造的,土生土長的東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遺址命名的,分佈範圍廣泛,距今約6000年;龍山文化首先發現於章丘龍山鎮,分佈範圍與大汶口文化大體一致,距今約3900~4400年前。這兩種文化(大汶口、龍山)的發展時期被認為是東夷文化的鼎盛時期。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於齊,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於魯,以拱衛周室。分封齊、魯,標誌着東夷文化向齊文化演變,宗周文化則在魯國完整地保存下來。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後,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簡其理』促成了東夷文化向齊文化的轉變。與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後,變其俗,革其禮,推行重農抑商的周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使齊國和魯國的人文經濟趨於不同的發展方向:齊國的社會風尚帶有明顯的工商業氛圍,崇功利,輕倫理,文化風氣開放,注重實用;魯文化更多地表現出農業社會的文化特徵,文化風氣保守,因循周禮,不思變通。
戰國時期,以孟子二度遊學於齊為契機,齊文化與魯文化開始融合。孟子在齊國居住時間長達十幾年,他的學術思想受到了齊學的薰陶。荀子在齊、魯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荀子兼顧齊學,因而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學思想,同時又通過學術交流,把他的儒學思想在齊國文士階層傳播開來。在諸如此類的背景下,齊文化和魯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構築了山東人的齊魯文化。
儒學的影響
作為齊魯文化核心的儒學產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由孔子開創,孟子、荀子等繼往開來,而且在孟、荀所處的時代在周邊的齊、衛、燕、趙、魏等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傳播發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客觀上為儒學的進一步走出山東創造了時機。但是,儒學的重禮義,仁政愛民的思想觀點並不被崇尚法制、專權的秦始皇所重視,反而製造了『焚書坑儒』的文史劫難。直至西漢,齊魯的儒生們才得以施展才幹抱負。漢武帝在位時採納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奠定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儒學在山東有着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山東人的性格。比如,山東人淳樸厚道,與人為善,任勞任怨,顧大局,重實幹。但是在另一方面,山東人的性格中又包含着固步自封、循規蹈矩、偏執狹隘的特點。
齊魯文化在中國文化和文明發展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是人所共知的。
第一、海岱地區是中華人類發祥地之一,它有四五十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是中華文明發祥最早的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期就發現了中國的象形文字――陶器文字,距今接近6000年;它有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作為同一文化系列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的上源,後李文化已上推到距今8000年前,這是迄今中國大地上發掘的新石器文化最早的年代。
第二、先秦齊魯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和核心,形成一體,進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將中國五六千年的文化和文明聯為一系不斷的長河,造就了世界僅見的從未斷裂過的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有一則故事講,中國東西南北中各省區的人交勝爭談自己地區的名人名物,每省都說自己那裏有多少名山、名水、名人。最後問到山東人,山東人說:『我們山東名山、名水、名人最少。只有一山、一水、一聖人。』山東名山、名水、名人雖少,卻都是名高無比的。一山即泰山,號稱五嶽之尊;一水即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聖人即孔子,古被尊為萬世師表,今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這一山、一水、一人,中國獨一無二,都可作為中華民族、國家、文化和文明的象徵或代表性的人和物。由此三者,即足可看出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
一、泰山與齊魯文化的地位
『泰山』古稱『東嶽』,為中華五嶽之首,在世界上,它可作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表徵物,為世人所熟知。
泰山,論高、論大,它不僅在中國大地上不上數,就是在五嶽之中也僅排位第三,居中間地位,論方位,泰山在東,故稱東嶽。按中國傳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中』是『中心』、『中央』所在,是至尊、至要的位置。東、西、南、北為四邊,居次要地位。然而泰山在人們心目中,卻佔有眾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這種違背常識的傳統觀念是怎樣形成的?除了從文化方面是找不到解釋的。
『封禪』,是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最高祭典。因為它是人間『帝王』與天、地通話的儀式。【史記・封禪書】正義云:『此泰山上築土為埴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盲禪者,神之也。』又引【五經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我們中華先民心中最高的主宰神是『天』,其次是地。即所謂『皇天后土』。【尚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皇天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主宰着人間萬民萬物,君權是皇天授給的。因此,『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
但是,一般帝王還沒有資格封禪,一定要受命於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資格。這麼隆重的封禪祭儀,在五嶽之中,人們不選擇最高的北嶽恆山和居中心尊位的嵩山,而選擇東邊中等高度的泰山,除了泰山坐落的位置海拔起點低而相對高度較高,由華北平原望去突兀雄偉之外,最主要的是海岱之間,民族聚居,文化發達,長期居住在泰山一帶的人們,以為泰山最高,上可通天。因此,登上泰山之頂,築壇祭天,與皇天通話,報天之功,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祭地,報地之功。
既然泰山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於是就成了代表天地主生主死之神。人死魂歸泰山的傳統習俗,又是泰山一帶為古民族聚居、文化發達先進居全國中心地位的一個佐證。
泰山一帶為中華原始民族的文化中心,據文獻記載為傳說時代,據考古發掘為新石器時代已無問題。因為有大汶口文化和傳說的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等封禪泰山的豐富資料為證。但是否至此為止,似乎還可上推。因為管仲說的72家中,可記得的12家,那不記得的60家不可能都在無懷氏以後。特別是孔子說,古代易姓而王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可得而數者萬數也。』(【史記・封禪書】正義引【韓濤外傳】)這裏透露給我們一個信息,泰山封禪不是始於無懷氏,而是更早。早到什麼時間,無從查考。但據有史記載的秦始皇至宋真宗1200餘年間有8帝14次封禪泰山,大體約85――150年有一人次。我們不說那『萬數』需多少年,只說70餘家,也需萬年左右。
然而,自周朝以來,受周人所造『萬世一系皆源於黃帝』說的影響,以為黃帝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其統治的中心地區」一中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是最先進的,周邊四夷包括東夷在內,是天生落後的。其實,這是有周以來形成的偏見,後人相沿,幾成定論。若非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山東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大量發掘。若非古文獻中記錄了有關東夷民族先進歷史文化的大量傳說,齊魯光輝燦爛的史前文化幾至被永遠埋沒地下,不得見天日了。
黃族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應當肯定,黃帝已約定俗成,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但是考證齊魯史前的文化,卻不是那麼回事。齊魯史前的先進文化,雖有黃帝、炎帝等族人的貢獻,但是它是以土著東夷文化為主體的(已見上文)。黃帝族入主中原進入齊魯之後,東夷土著已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了,而他們則仍處於游牧的階段,文化是比較落後的。黃帝族對於齊魯,就如後來魏晉南北朝、五代、宋元、清朝時代,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回紇、蒙古、女真族人入主中原一樣,是文化落後的民族征服了文化先進的民族。對此,王獻唐先生也有精闢見解。他說:『然惟震旦土著民族,講文修禮,沌沌悶悶,與物無競……自生自息,因文致弱。一旦黃族崛起西方,遂長驅而入中原(按:包括齊魯泰山一帶),沿黃河流域之黃族,自西徂東,如湯沃雪,莫與爭衡,亦必然之勢也。黃族之衰亡在此,黃族之勝利在此。嗚呼!豈特古代為然哉!』
的確,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不只是原始時代為然,中世紀的歐洲和中國,都不乏其例,似乎這是歷史發展的一條規律。然而,這種征服是武力的,軍事政治的,短暫的。從長遠看,又總是文化先進的民族」戰勝落後民族,中國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最終都被漢族同化就是最好的說明。在泰山一帶,黃族與東夷族的征服關係,就是如此進行的,黃族在軍事政治上征服了東夷族,而在文化上東夷族又征服了黃族。因此,泰山周圍、海岱之間的史前文化叫東夷吏前文化,而不叫黃族史前文化。東夷文化是齊魯地區文化的正統。『黃帝萬世廠系』的歷史應當重新估價。
東夷史前文化的先進性,連以黃裔自詡的周人也難以完全否定。他們對齊魯史前土著『雖以異族嫉視,鄙為東夷』,然而對其先進的文化、敦厚和平的氣度風範,還是欽佩的。因此,他們或『以良心上之驅使,不能不曰:「有君子之國」,「夷俗仁也。』他們對他方之人各有貶詞,稱為蠻、貊、戎、狄,加『蟲』、『豸』偏旁以示蔑視,『獨於東夷無異詞,以禮讓稱之,以仁人稱之』,乃以東夷之地為『神州文化之策源,泱泱大風,振古如斯。』
二、黃河與齊魯文化的地位
『黃河,祖國母親!』這是中國人民對黃河發自內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人類發祥地之一。然而黃河流經數省,支系繁多,流域廣大,從上到下數千裏,皆有中華原始人類的文化遣跡。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發現寥若晨星,時空分散,不好比較,中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更是鳳毛麟角;更難比出先進落後。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卻是多有發現,且各成體系,有聯綿延續四五千年者,同期文化大可比較出先進與後進來。中國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和文化類型,有人歸納為八大文化區,它們分別被考古學界命名為馬家窯、仰韶、大汶口、屈家嶺、馬家浜、河姆渡、紅山、石硤文化。並認為其中中原仰韶文化延續時間最長、最古老,上推到了公元前6000年左右,故認為中原文化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但是根據近些年的考古新發現。泰山一帶的大汶口文化系列已有超過中原之勢,首先是年代推到了仰韶文化之前。這就是從1988年到1990年春,在濟青高速公路建設工程施工中由濟青公路考古隊發掘的臨淄後李官莊新石器文化遺址。經鑑定,這一文化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屬於同一系列,但早於北辛文化(距今?100―6100年左右),其下限最遲應是距今7300年,其上限可能進入距今8000年的年代。『果真如此,那麼後李文化就是黃河下游目前所見唯一能進入8000年時代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田其次,這一文化序列連續發展時間長,從後李經北辛、大汶口至龍山文化末,甚至其餘緒延至夏商時代的岳石文化,上下四五千年。這也是黃河流域至今所見連續發展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文化。再次,這一文化範圍廣,中心突出,影響極大,泰山周圍中心地帶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之密集、出土文物之豐富,也是名列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之前列的。
黃河流域史前文化的中心,不在中原,而在齊魯,在黃河最下游的入海處。黃河入海口是經常變遷的,但不管怎麼變遷,都在泰山南北。南北兩道,是以泰山為分水嶺的。泰山與黃河結合所造成的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是這一帶成為中華原始民族聚居、文化發達、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從而長久成為中華史前文化中心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