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6|回覆: 0

[古代科技] 試論鄭和寶船(1)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1-9-7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學術研究
一、導    言


    鄭和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受明政府派遣統帥舟師七下西洋。每次出去幾萬人,幾十條大船。這是由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組成的最大的遠洋船隊。不但到了現在的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鄭和的船隊每到一地,都以我國的絲綢、瓷器等寶貨,或饋贈國王,或換取特產。回國時更邀請各國使節隨船來訪。鄭和作為友好使者,在與亞非各國建立友好往來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國當代明史專家吳晗在1962年講授明史時,曾作專題論述。他指出鄭和下西洋『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那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發現新大陸早八十七年,比迪亞士(Bartolomeu Dias)發現好望角早八十三年,比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Fer- nao dc Magalhaes)到達菲律賓早一百一十六年。比世界上所有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都早。可以說鄭和是歷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⑴。


    鄭和的航海活動,因受到『朝貢貿易』的制約,反對派又以無實效為藉口橫加阻撓,下西洋的檔案也毀而無存。這給今日的學術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學術界在充分肯定鄭和偉大航海業績的同時,也有的學者對鄭和寶船的尺度和規模存有種種疑問,迄今已成為研究鄭和航海史及其寶船的一大難題。本文僅就我們學習中的一得之見,就教於熱心這個問題的同道和研究科學技術史的專門家。


    二、鄭和寶船的尺度有文獻依據和文物例證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⑵


    據此,以明尺為0.317米計⑶,則鄭和寶船的長與寬約為140米和57米,長寬之比為2.46。


    周世德在1962年3月的學術論文中,針對這樣小的長寬比曾正確地指出:『木船如果造得過於瘦長,將不能抵抗海浪的衝擊,而易為海浪沖斷。所以木船必須較為短肥,特別是巨型木船。這樣,速度雖受影響,而穩性大為增加。』文中引【資治通鑑】卷一九九稱:『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六月於劍南道伐木造舟艦,大者或長百尺,其廣半之。』文中更指出:『宋代巨型艦船一般是方正的或是短圓的,長寬比很小。』⑷


    在1962年10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屆代表大會上,周世德發表了【中國沙船考略】⑸,指出:『歷史上,我國出使外國的船都選用當時當地最大的船。至鄭和七下西洋,其規模之大,足跡之廣,都超越前代,而當時的社會條件也提供了可能性,因而能達到空前的規模,用特別巨大的船隻,長44丈,合150.5米。』與文獻[4]有所不同的是,同一作者在文獻[5]中,『按照江蘇省外海沙船比例計算』,『頗疑船寬記載有訛舛之處』。廣十八丈頗疑系『廣於八丈』之誤。


    在198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大會上,楊宗英宣讀了論文【略論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尺度】『⑹,在分析了史料常有失實,船舶尺度受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以及受強度的限制等各點之後,提出:『明史上記載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若將其寬作為長,將長度的單位丈改為尺,而改為四丈四廣,十八丈長,則與一般法式估算的尺度就相當接近了。』


    上述文獻[5]及[6],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估計是不同的,但都從寶船屬於沙船船型出發,頗疑明史記載的數值有誤,於是才有改變寬度⑸和改變長與寬的數值⑹之議。我們認為,史料記載有誤乃在所難免,至於【明史・鄭和傳】⑵對寶船尺度的記載是否有誤,前述兩文獻的分析恐難使人信服。


    鄭和七下西洋乃明初盛事,檔案資料雖被毀,但仍有隨行人員的紀行著作傳世,可作參考。馬歡曾於第四、第六、第七次三次隨行,其【瀛涯勝覽】撰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費信曾於第三、第四、第五、第七次四度隨行,所著【星槎勝覽】成書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鞏珍曾於第七次隨行,所著【西洋番國志】成書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明史】定稿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行於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引用下西洋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為依據,當為順理成章之事。此外還有明末顧起元*(1565―1628年)所著【客座贅語】,對寶船也有記述。羅懋登著【三寶太監下西洋記】,成書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雖為文學著作,但古今學者均普遍認為對考訂鄭和寶船有學術價值。現將有關記載摘錄如下。


    明鈔說集本【瀛涯勝覽】卷首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7,8]


    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載:『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⑺


    【鄭和家譜】記載:『拔舡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⑺


    鞏珍【西洋番國志】則有:『其所乘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⑺


    周世德在前述[5]中曾指出:『羅懋登【西洋記】稱,寶船九桅,馬船八桅,糧船七桅,座船六桅,戰船五桅,作者認為所述似乎可信。』上記五種船型取自【西洋記】第十五回⑺,今更將五種船型的長、闊尺度及其比值也一併列出,則如表1所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