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3|回覆: 0

[儒家學說]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7-7 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音sōu)哉?人焉廋哉?"

『所以』,指某人所抱有的動機。『所由』,指某人所採用的方法。『所安』,指某人所追求的志趣。『廋』,指隱藏,藏匿。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他言行的目的和動機,觀察他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考察他追求的志向和情趣,這個人還怎麼能隱藏得住呢?這個人還怎麼能隱藏得住呢?"

本章專論識人。孔子『識人』的智慧,集中體現在一個『觀』字上。他曾說,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觀,就是要觀察他的行為。所謂『視其所以』,就是要觀察他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所謂『觀其所由』,就是要觀察他行為的方式和方法;所謂『察其所安』,就是要觀察他行為的志向和情趣。經過這樣全面深入的觀察,就能看清一個人的人品,這個人也就無法隱藏了。

【論語】中孔子論述知人、識人的內容很多。例如,樊遲問老師什麼是智慧,孔子回答說:『知人。』(【論語·顏淵】)知人,也就是要善於了解人、識別人。為政之要,在於用人。而要用好人,前提是要善於識別人。在這方面,孔子有許多經驗之談。

一要通過觀察某人的言談去識別人。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不懂得分辨別人說的話,就不可能識別人。他看中那些誠實勤奮但不善言談的人,認為『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要求君子要『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裏仁】)他反對那種花言巧語而不干實事的人,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並警告說:『巧言亂德』(【論語·衛靈公】),花言巧語可以敗壞道德。他還反對那種說大話空話的人,認為『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論語·憲問】)那些說話大言不慚的人,往往很難說到做到。

二要通過觀察某人的行為去識別人。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這就是說,識別人最好的方法,是把他的言語和行動對照起來加以觀察,不僅要看他說什麼,更要看他做什麼。孔子提出了一個識人用人的重要原則:『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一個人的品行如何,與他的言語沒有必然聯繫。好人難免會說錯話,壞人也可能講幾句好話。因此,既不能因為某人說幾句好話,就舉薦他、提拔他;又不能因為某人品行不端,就把他說的好話也棄之不用。關鍵是要看他的實際行動,看他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這就需要用人者出以公心,歷史地、全面地、辯證地對每個人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三要通過觀察某人的過錯去識別人。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裏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容易犯什麼樣的錯誤。因此,一個人的過錯,各有其類型。觀察他所犯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是個什麼類型的人了。

四要通過觀察眾人的評價去識別人。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在實際生活中,有的人敢於為大義而冒天下之大不韙,或者為堅持真理而特立獨行,往往因此而『眾惡之』。有的人善於投其所好、巴結逢迎、沽名釣譽、八面琳瓏,往往因此而『眾好之』。這兩種人的行為都超乎尋常,因而一定要仔細地考察、辨別。孔子告訴人們:『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對人對事才有是非標準,才敢于堅持原則,既能對符合道義的人和事表示支持,給予幫助;又能對違背道義的人和事表示反對,加以阻止。孔子把那種人人都說好的好好先生稱為『鄉愿』,並斥之為『德之賤也。』(【論語·陽貨】)

五要通過觀察某人的家庭道德去識別人。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行,也是一個人可以教化的依據。『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孝經】特別強調,那種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他人的人,叫做違背道德;那種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人,叫做違背禮法。這種人雖然有可能一時得志,但是君子卻並不看重這種卑劣的行為。漢代採用舉孝廉的辦法考察、識別、任用官員,正是對孔子這一思想的繼承和弘揚。

綜上所述,孔子『識人』的智慧有一個特點,就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它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着的,因而是切實可行的。我們的幹部考核工作,也應借鑑孔子識人的智慧,克服實際工作中失之於大,失之於空,形式主義,走過場等頑症。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釋】

①所以:所抱有的動機。②所由:所採用的方法。③所安:所追求的志趣。④(音sōu搜):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看他言行的目的和動機,觀察他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考察他追求的志向和情趣,這個人還怎麼能隱藏得住呢?這個人還怎麼能隱藏得住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