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商人』這個稱呼,搞經濟建設的人理解為『做買賣』的人,而歷史學家可能第一感覺是『商朝』人。那麼,商業之『商』與商代之『商』,有沒有關係呢?
甲骨文商字
甲骨文『商』 估計有些人認為只是一種巧合。 很多語彙,我們今天習慣了它的引伸含義,但卻忽略了它原始的意思。其實古人思維沒現代人這麼複雜,相對直接的多。經過幾千年語言、文化的積澱,才有今天漢語中這麼多有引伸、借喻的詞彙。再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大家都知道這是形容治國要細心謹慎,但表達細心謹慎有許多方式,為什麼要用『烹小鮮』來形容呢?因為最初說這句話的人,是商代的宰相伊尹,他曾經當過廚師。 而商代之商,與商業之商,也是這麼回事。『商』原本是地名,商族的首領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從此,就有了『商人』這個名稱。彼時,『商人』這個名稱與交易還沒有關係。 也許有人問,商朝不是還稱為殷嗎?為什麼他們不稱『殷人』。殷是地名,是商王盤庚遷都後的那塊地名。那個地方名叫『殷原』,【說文】曰:『作樂之盛稱殷』,說明殷原是一塊富饒而文化興盛的地方(也可能是盤庚遷到那裏後,才取的殷這個名稱),與之對應,周族人崛起的地方叫『周原』。但周人是遷到周原後,才稱周人。而商人則早在夏代,就自稱商人了,而且商也成了他們的政權稱號。因此商人從來不自稱殷人。『殷人』這個稱呼,是周滅商後,為了弱化商族人的政權意識,故意用地名稱呼。就比如你說北美人,這只是指某人生活在北美這個區域,而稱『美國人』,則顯示其國籍和身份背景。同時,商人的首都,也不叫朝歌,那是周滅商後,給那座城取的名稱,在商代,商人稱其京城為『大邑商』或『天邑商』。所以,不論是商代還是周代,商族人對『商』這個稱呼是很自豪的,他們一直自稱『商人』。 那麼『商人』這個稱呼,是如何由歷史名稱,轉變為做交易的稱呼呢? 有一種說法是夏代時的商族首領王亥發明了牛車,利用牛車販賣貨物,因此積累了大量財富。後來整個商族都從事貨物交易,但這種說法只是民間野史,經不起歷史推敲。
古代手工業
古代手工業 更可靠的說法是: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統治天下五六百年,留下一個龐大的商王家族。由於過於龐大,既不能消滅,(實際上當時的社會也不允許,一是如此會顯得周人很殘暴,從而失去民心,二是當時本來人口就少,人就是最重要的『資源』。)也不能將他們聚在一起,因為有造反的可能。武王伐紂後的武庚之亂,就是商人造反。最好的方式,是將商族分割成許多氏族分支,給周朝新分封的諸侯國做為國人。同時周人對商人依然不放心,所以不讓商族人掌握當時最重要的資源——土地,讓他們主要從事手工業生產。隨着生產的發展,手工產品越來越豐富,產量越來越高,各國的商族人紛紛將產品拿到市場上做交易。當時,還將這種行為稱為『貨殖』,意即貨物的增長。但由於從事貨殖的大多是商族人,久而久之,人們習慣性的將從事貨殖的人,都稱做商人。進而貨殖也被稱為『商業』。從事交易要討價還價,所以要『商量』。
現代商業中心
現代商業中心 商族為子姓,在夏、商、周三代,派生出許多氏族。 成湯建商朝後子姓派生出的姓氏有:殷(依、燕、穎)、祖、武、苑、苑庚、曼、鄧、鄧侯、郝、彭、丁、湯、沃、殿、乙、甲、屠、稚、蕭、商、長勺、尾勺、繁、樊、錡、陶、施、飢、終葵、索、梅、梅伯、黎、鄭、權、瞿、於、自、枚、鐵、萊、來、牞(jiū)、馬、甘、旄、孟、耿、北殷、太師、堂陽、鮮虞、斗耆等姓;待考。 商亡後太丁後裔派生出的姓氏有:肖、宋、鍾、孔、林、戴、牛、穆、鄒、禇、談、時、宗、晏、樂、莊、邊、鍾離、王、孫、比、王子、柴、箕、鮮、鮮于、辜、祿、邶、微、衍、朔、戎胥、衎、祝其、皇甫、皇、華、督、司城、還、老、老成、考成、老男、向、魚、目、左師、右師、右、恆、花、子盪、 戎、冀、黑、據、銳、兌、教、政、正、合、聖、懷、耏(ér)、遼、寮、朝、晁、買、伉、亢、成、沙、已、尾、罔、 省、坎、木、木門、右歸、白馬、墨夷、墨台、及木、干獻、王父、並官、不夷、不更、不第、不茅、三伉、孔父、子奢、禇師、事父、艾歲、御魚、魚孫、季老、季老男、臣辰經、盪、墨、台、酁、舍、近、幾、宜、石弟、即利、中野、桐門、屠三、圍龜、空相、虺、雒等121姓。待考。 上面這些姓氏,許多已經消失,這些姓氏,是真正的『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