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0|回覆: 0

[醫藥臨床] 對脈脹的認識及用藥特點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楊思進教授認為:①孫思邈以風眩立綱,是在心氣虛的基礎上,肝陽上亢,肝風上動與痰熱內擾『同類相求』,表現出來的『動風』『悶瞀』的『風眩』證候,這無可厚非,大量臨床研究也表明,從高血壓以『肝風』『肝陽』『內風』論述者居多,但這只是高血壓病的一種類型,以偏概全,余不苟同。②任何病證,隨邪正盛衰而發展變化,期間或實證或虛證或虛實夾雜為主,而『風眩』則犯了『虛虛實實』之虞,有失妥帖。③臨床上,很多患者是因體檢時診斷為高血壓病,而自身無任何臨床表現,中醫辨之『風眩』或其它病證,違背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難免欠妥。因此,『風眩』難以全面地概括高血壓病的本質,無論是『風眩』『頭痛』『眩暈』抑或僅血壓升高而無臨證表現者,『脈大堅以澀』才是其根本所在。

『脈脹』的生理特點

血脈的認識

血脈是一個涵蓋氣血經絡的整體系統,是運行氣血的通道,血與脈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獨特的中醫學血脈理論。對於血脈的認識,中醫有着深厚的底蘊。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理解:①多指脈管,即血管。『脈』亦作『脈』,『脈,血理分邪形體者,從派從血。』(【說文】)。從造字源頭來看,『派』是『水道』的分支,『脈』是『血道』的分支,說明人之『血道』好比自然界之『水道』。『脈者瀆也』(【脈書·六痛】)。『脈者,血之府也』(【素問·脈要精微論】)。血脈,即『流通氣血的通道』,與現代醫學的動脈搏動有關。②指血絡、脈絡:在古籍中,血脈與經脈、絡脈難以真正區別開來,『血絡』『絡脈』,實際就是淺靜脈或毛細血管,相當於『微循環』。無論在分佈及結構還是功能上,都與其相關聯,在很多記載中也是相互為用。從整體上看,脈管與脈絡可以籠統理解為脈絡-血管系統,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具有自身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物質代謝的特點。③代指惡血:指血脈中的『宛陳』,即瘀血。【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去其血脈』,實際上是指祛除血脈中瘀血,在刺血絡療法興盛時期,【靈樞】中多處有『去血脈』的記載,如『宛陳則除之』(【靈樞·小針解】)。④與營衛之氣的關係:【靈樞·決氣】謂『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血脈『稟行體者』(【說文】),依賴衛氣『常然並脈』,『循分肉』,營血『行於脈內,濡養全身』,是故血脈能『行血氣而營陰陽』,可見營衛不僅是血脈的構成物質,參與氣血的雙向流動與滲灌,更參與血脈的病理發生機制過程。⑤血脈的獨特功能。『血主濡之』(【難經·十二難】),『外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這是對血脈功能最普遍的認識。此外,血脈還被視為『奇恆之腑』,既與五臟相連,又獨立於五臟之外,非髒非腑,具有五藏之『藏於陰而象於地』『藏而不瀉』的特點之外,還應具備與眾不同的功能。

血脈與血壓

現代醫學認識血壓,【辭海】解釋為:『一般指動脈血壓,即推動血液在動脈血管內流動的壓力』,【生理學】解釋『血壓的形成機制是在足夠的循環血量的基礎上,心臟收縮射血提供的血流動力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心臟的推動力、血管的阻力和血液的質量是形成血壓的三大要素。在中醫理論中,血壓屬於血脈的範疇,血脈構成的三要素亦是心、脈管及精血:①心氣旺盛: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心氣是推動全身血液流動的原動力,這與西醫認識中心為『血泵』的認識一致。②脈管通暢:脈為『血之府』,脈道完整且脈管光滑,血脈才能『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③精血質量:精血質優則滋潤濡養,量優以脈管充盈為宜,『血有餘則怒』『血不足則恐』(【素問·調經論】)。所以,兩者的認識大相逕庭,不禁驚嘆古人賢士超乎自然條件限制下,所創造的智慧。

脈脹發生機制

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中說:『脈大者,邪之盛也,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脈堅者,邪之實也,澀因氣血之虛而不能流利也。』他主要從邪實、正虛着手,『大則病進』,堅則病實,都為邪氣盛實,『生病起於過用』,脈澀一因瘀血內滯(主實),二因血虛血瘀(主虛),瘀致脈澀,此為虛致脈脹。此外,對應上文所論及的血脈生理特點,還應從血脈病理特點加以研究:①脈絡-血管系統相當於『微循環』,血脈亦有『宛陳』(瘀血)之意,痰瘀同源,相互資生,而『脈脹』的發生與血脈瘀滯、痰濁內阻(現代認識的動脈硬化)有着最為密切的關係。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是處於不斷進展狀態的『心血管綜合症』,早期病變時涉及中小動脈病變,中晚期累及腎可存在毛細血管病變,及眼可出現視網膜病變,對應的是,中醫有『久病入絡』之說,此即『毛細血管病變』作祟。②『營衛氣血不和』是脈脹的病機總綱。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從營衛失調來論治高血壓病。衛於脈外,鏢疾滑利,是我們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衛氣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然營衛氣血失和,『營衛留止,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是故衛氣逆亂,營衛氣血留止而不行,氣血澀滯,脈脹故作也。

脈脹的特點

病位特點: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病最初可無明顯臨床症狀,後期可逐漸累及心、腦、腎、眼等靶器官,是一種『全身綜合症』的表現。這與中醫學對『脈脹』的認識驚人的一致。脈脹以血脈理論為基礎,病位首先在血脈,但血脈為奇恆之腑,有着獨特的臨證表現,病位可在髒,亦可在腑。在血脈期,相當於高血壓早期,尚未累及臟腑,可無臨床症狀;在髒,如心,『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可出現心痛、胸悶等;在腑,主要指奇恆之腑中的腦、髓,若遇情志失調(應激狀態下,血壓升高已得到證實),『大怒則行氣絕,而血宛於上,使人薄厥』,可出現言語不利、反應遲鈍、痴呆等。

高鹽飲食與中醫五味之咸、五臟之腎的認識:現代醫學認為,高鹽飲食是引起高血壓病的重要因素。五味乃辛、甘、酸、苦、咸,咸乃鹽之味。①就血脈而言,咸入血,傷血,【靈樞·五味論】記載:『咸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因『鹽者勝血』(【素問·異法方宜論】),『咸傷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素問·五臟生成】)。②咸為『陰中之陰』,乃厚重之味,吳昆曰:『味厚則泄利,薄則通利。』『味厚』與『味薄』是相對立的,那麼『泄』應與『通』相對立理解,正如『泄瀉』中『泄』乃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是一種流液狀態轉變為瘀、滯、凝、聚的狀態,『味歸形』,味厚之咸,參與人體某些病理形態的構成,這種『瘀、滯、凝、聚』致使脈管阻塞,『脈凝泣而變色』(【素問·五臟生成】),這與西醫所認識的高鹽飲食引起血管的內皮損傷,動脈粥樣硬化改變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咸乃腎之味,北為腎之位,北方生寒,寒主收引、凝滯,『寒傷形』,可引起脈管攣縮,脈道狹窄,血流不暢,『血脈凝泣』,『寒則脈緊』,脈緊則脈應指弦、澀、大,『寒勝則陽氣不行,為脹滿虛浮之病』,此即脈脹,也符合血壓值冬季高於夏季規律。

擅用風藥

高血壓引起的病證繁多,虛實夾雜,但『脈大堅以澀』是其本質所在,擅用風藥以治之。風藥升、散、透、通、竄、動,具有一藥多效的特點,對風、痰、濕、瘀、熱、虛等相互影響的複雜病因病機能從多環節、多角度、多靶點入手。若邪中經絡,以風藥升散宣洩,通臟腑經絡之氣,孫思邈把小續命湯(【備急千金要方·諸風】)置於治風劑之首,並列有續命湯類方數首;若鬱火內結,以風藥發之,如開其窗,如揭其被,宣通鬱閉,調暢氣機,方如升降散、丹梔逍遙散之類;若瘀血內阻,以風藥行之,疏通經絡,引藥上行,增強活血化瘀,發揮風藥的增效作用,方如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之類;若痰濕內蘊,以風藥勝之,『濕傷肉,風勝濕』(【素問·至真要大論】),取其『風能勝濕』之意,方如羌活勝濕湯、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若內虛生風,則風藥佐之,養陰潛陽,方如三甲復脈湯、鎮肝熄風湯之類。(董麗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