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07|回覆: 0

[醫藥臨床] 葉天士運用『靜治』『靜藥』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葉天士為清代名醫,醫術精深,知之者甚眾,【清史稿】載:『大江南北,言醫輒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葉天士熟諳藥性,其識藥用藥,除明晰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之外,又強調辨析藥物陰陽、動靜、輕重、剛柔之性。學習葉案,發現以『靜治』為法,靈活運用『靜藥』是其臨證特色之一。

內經】中的動靜觀

增韻】載:『靜,動之對』『動,靜之對』, 『動靜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學的指導理論。中醫學的『動靜觀』發源於【內經】,【素問·陰陽別論】載:『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與動相對,指代事物的兩種狀態。【素問·痹論】載:『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靜是人體正常生理狀態,陰氣靜則無損。【素問·至真要大論】載:『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描述氣的正常狀態『必清必靜』,【外經微言·陰陽顛倒篇】也有『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的記載。【內經】對於『靜』的論述為後世『靜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古今醫家論述靜治法

『靜治』是一套系統完善的治法體系,是中醫學『動靜觀』指導下的治法內容。歷代文獻對於『靜治』不乏論述,【石室秘錄】專列『靜治法』一篇,介紹『靜治』治法特點及代表方藥,書中言:『靜治者,靜以待之,而不可躁也』。【類經附翼·醫易義】載:『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是動病以『靜法』。血病靜治,主要針對血熱妄行、血溢於外類疾病,如【女科經綸·崩帶門】載:『血屬陰,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證治匯補·火症】載:『火宜靜養,火之為物,靜則退藏,動則亢上,不拘五臟六腑十二經中,動皆屬火,當恬憚虛無,鎮之以靜』,介紹火病靜治,靜能退火、制亢、鎮潛,無論虛火、實火均可用之。『靜治』的使用亦有禁忌,如【證治匯補·咳嗽】載:『因痰而致嗽者,痰為重,治在脾,治分內外治表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國醫大師朱南孫根據【內經】平衡陰陽的原則,提出糾動靜失衡法:『動之疾制之以靜藥,靜之疾通之以動藥,動靜不勻者,通澀並用而調之,更有動之疾復用動藥,靜之疾再用靜藥以療之』。國醫大師李振華基於中醫學動靜觀,將『以靜制動,以動起靜』法則用於臨床,以靜藥、靜法制約動疾,以動藥、動法啟運靜疾。

葉氏靜治三意

葉天士所用『靜治』之法蘊有三意。一曰,靜以養心安神。【臨證指南醫案】載:『靜坐神識稍安』『養育陰氣,貴乎寧靜,夫思煩嗔怒,誦讀吟詠,皆是動陽助熱』。【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載:『靜養則神藏』。二曰,靜而勿勞以養其形。【臨證指南醫案】言:『安靜勿勞,不致痿厥』『苟能靜養百天,可以充旺』。【未刻本葉氏醫案】載:『夏暑炎蒸,宜綠蔭深處靜養為要』『葆真靜養,尤為最要』。徐大椿於葉案評語曰:『奔馳用力太過,浮陽最易泄越,陰火即隨上溢,載血涌逆。惟靜處林泉天真寧謐,斯為上藥』『靜則溫養臟真,為生生之氣』是對葉氏靜以養形全神治療的介紹。三曰,靜藥調攝以療其疾。葉案中屢論靜藥,凡陽升、火動、風盛、血溢等,動而不安其位者,皆以『靜治』之法,以『靜藥』降、攝、鎮、潛、平之。葉天士遵『靜法』,以『靜藥』組方,常於方中酌加一、二味平和、淡薄、健運、疏理的動藥,以使方劑雖靜而蘊動機,雖補而不呆滯。

葉氏運用靜藥特點

『靜藥』多指藥性具有滋填、守補、收攝、補養、徐緩、鎮潛等特點,用於陽亢風動、陰虛火動、邪氣竄擾等證的一類藥。『靜藥』不善走行,而有滋膩、呆滯、涼遏之弊。【景岳全書·傳忠錄】載:『氣味之動靜,靜者守,而動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用純氣者,用其動而能行;用純味者,用其靜而能守』論動、靜藥性,靜藥守而不走,以味厚之品居多。名醫岳美中認為補氣養血健脾之藥謂之靜藥,調氣活血之藥謂之動藥。國醫大師王琦【王琦用藥30講】提出靜藥多為滋膩味厚之品,如滋補藥、寒涼藥。葉天士所論靜藥則以滋陰、補血、填精、降火之品居多。

對於『靜藥』的功效特點,葉天士論述其用有四。一為益陰和陽,葉氏有言『議用靜藥,益陰和陽』『靜藥填陰』『靜藥和陽意』。二為填補固攝,葉氏言『靜藥固攝』。三為潛陽息風,葉氏言『內風震動,當與靜藥』。四為補益滋潤,葉氏言『靜藥補潤』。

葉天士常用的『靜藥』有熟地黃、生地黃、阿膠、五味子、麥冬、山藥、淡菜、女貞子、甘草等。

醫案

脈澀,失血、咳嗽、妨食、盜汗,漸延勞怯之途,勿忽視之,須靜養為妙。

小建中湯(【未刻本葉氏醫案】)

按:此案屬虛勞病範疇,症見失血、咳嗽、妨食、盜汗,脈澀,其氣血兩虛病機可知。虛勞最宜靜養,勿勞形動神,故葉天士言『靜養為妙』,此亦為靜治法。然虛勞之疾,徒以養攝則力所不逮,法當以補虛填損。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建中即所以理勞,葉氏門人鄒滋九言『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元之不足』。虛勞建中是葉天士對於張仲景學術思想的重要發揮,【臨證指南醫案】載:『二氣交傷,然後天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醫矣』,可見葉天士對於建中之法推崇。

吳,坐蓐過勞,驚恐交迫,真陰既傷,經年不復,目暗昏花,煩動熱升,皆腎陰不得自充,何以涵養肝木?厥仆眩暈,陽挾肝風直上無制,則當靜藥填陰,佐酸以收攝。

熟地、阿膠、五味、萸肉、北沙參、茯神、黑穭豆皮、秋石二分調入。(【臨證指南醫案·產後】)

按:此案屬產後病範疇,其病因包括過勞、驚恐等,症見目暗昏花、煩動熱升、厥仆眩暈。其症狀、病因雖紛紜複雜,而病機單一,即水不涵木,肝風內動。肝體陰用陽,體用相系,水不涵木,肝體虧虛,陰不制陽,肝氣升之太過,則陽動化風,法當靜藥填陰,佐酸收攝。靜以制動,酸以柔肝。方中熟地、阿膠、萸肉、黑穭豆皮、秋石滋水涵木,補益肝腎,滋陰清熱,養血息風;北沙參滋陰清火,有補金生水,清金制木之能;五味子酸以收攝,斂肝柔肝;茯苓一味靜中蘊動,通胃陽,制滋膩寒涼之弊。

葉天士學術博奧,蘊理深遠,品讀葉案,參古驗今,獲益匪淺。余讀本草、從師學、做臨床之時,每仿葉氏用藥識藥之法,深感確有執簡馭繁之功。(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