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1|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醫研究要善於取象比類(上)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2-4-2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取象比類』是我國古人研究自然界規律所普遍運用的一種樸素認知方法,又稱『援物比類』。它是以『象』的相似關聯性研究為基礎,發掘物質本質屬性的實踐方法。長期以來,『取象比類』便一直成為中醫學廣泛運用的推理方法,在中醫藥學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合理評價和恰當運用『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探究其客觀性的理論依據,是中醫藥學原創思維的一種方式,在『象思維』受到空前關注和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取象比類是一種研究自然的方法論
  『取象比類』是我國古代人們研究自然界規律所普遍運用的一種樸素認知方法,又稱『援物比類』、『假物象形』等。在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的論述中,存在大量關於『取象比類』的現象。【素問·示從容論】指出:『夫經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聖。』同時,【素問·五運行大論篇】也提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等等。長期以來,『取象比類』便一直成為中醫學廣泛運用的邏輯思維方法,在中醫藥學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取象比類是一種思維方式,屬於方法論的範疇。合理評價和恰當運用『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探求其客觀性的理論依據,在『象思維』受到空前關注和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事物之間存在某種同一性和差異性,同一性提供了『取象比類』的邏輯依據。外觀的雷同與內存的素質存在相關聯的地方。也就是說,象的同一性和質的同一性存在一定範圍的吻合。
  近來,有人將中醫學定義為:『媒體性屬性抽象醫學。』比如,他們認為,中醫說的『火』是藉助於自然界的火這個媒體去比喻人體發生的具有熱性屬性的疾病,這不是一個直接的表達,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個類比和轉嫁的過程。賈春華認為:『中醫語言是一種基於隱喻認知的語言;中醫邏輯是一種旨在發現而不重證明的邏輯。』隱喻於中醫藥語言中可謂無處不在,病因學上『六淫』『七情』;發病學上講『正邪勝負』;病機上所言之『上熱下寒』、『表寒裏熱』;髒象學說中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藥學藥物的『四氣五味』;方劑學制方原則講求的『君、臣、佐、使』;治療原則中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無一不是基於隱喻的。隱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即是『類比』,而『類比』是為中醫學所強調的。
  筆者考慮到,取象比類思想能夠反覆被成功實踐,其本質在於自然界與存在於其中的事物在其發展變化過程當中,在陰陽消長平衡、五行制化勝復、氣機升降出入等運動規律上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協調一致性,而不同事物外在表象的相似和雷同則是這種本質運動的協調一致性的宏觀反映。比如,自然界每天的陰陽消長運動的宏觀表現為晝夜的交替,人類則表象為起居勞作,『日出日入、起居作息』則是相同本質(陰陽消長運動)作用於不同事物而產生的外在相似表象。綜上所述,取象比類是在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研究自然的方法論。
  取象比類用於現代中醫研究
  已故名老中醫、國醫大師任繼學先生曾明確指出:不能只搞『研究中醫』,還要做『中醫研究』。『中醫研究』與『研究中醫』模式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取象比類是中醫研究的一種方法,合理的運用必將為中醫學的發展繼續服務。近年來,惠於黨和國家的中醫政策,中醫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中醫科研形勢大好,隨着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研究方法日新月異,但與此同時更要儘可能保留中醫學特色,注重原創思維,避免邯鄲學步、削足適履,按照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研究中醫,必將對提高臨床療效、科研創新大有裨益。
  所以,搞中醫研究要善於運用中醫思維,包括『取象比類』的思想,要大膽想像,小心取證。『取象比類』思想的重要意義在於給予思路,但不能膠柱鼓瑟。要能夠通過特殊現象發現一般規律,善於通過偶然性發現必然性。但作為一種方法,必須經過不斷實踐才能熟練掌握,學習前人成功運用『取類比象』的經驗,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取象比類
  『取象比類』思想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運用最為廣泛,幾乎成為中醫學理論的一大特徵。無論是從其哲學母體中轉嫁而植入的陰陽、五行理論,還是作為中醫學原創理論的藏象經絡學說,乃至病因、病機,無不存在着『象』的身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講的是陰陽的象,同時【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講的是關於其應用,也就是要根據『象』進行類比。『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是通過取象比類對人體生理的描述。五行理論的象比就更為明顯,不再贅述。
  【素問·靈蘭秘典論】將人體五臟六腑的『功用關係象』類比於『十二官職能關係象』,形象而清晰地闡述了臟腑之間的化生性整體關係,為後世醫家進一步繼承和發揮藏象理論提供了範例。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也就是中醫學在萌芽之時,中醫學理論的產生是醫學家取天地之象類比人體的過程,所以『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而下文則對人體的病理通過象做了提示。
  正是如此,【素問·氣交變大論】提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作為對中醫大夫的終極要求,這是因為無論是天文、地理、人事中的每一種現象,都可能成為中醫理論發展的突破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