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9|回覆: 0

[文化觀點]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賈陸英 發表於 2021-7-28 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21-7-15 在山西書院聯盟群的演講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是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個問題,由於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引起社會更大的關注、共鳴和反響。

學術界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係的探討,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對立說,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是兩個根本對立的思想體系,水火不相容。二是並存說,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和儒學作為民族主體價值可以二元並存,相輔相成,不存在誰為主導的問題。三是融合說,認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包括雙向建構的兩個方面:其一,儒學經過自我變革,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形態發揮其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二,馬克思主義吸取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精華,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我堅持融合說,着重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問題。

2014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我有幸參加這次盛會,親耳聆聽總書記講話,身臨其境,更加感受到,只有祖國強大起來,中華文化才能更快更廣泛地走向世界,中國人才能在世界上享有更多的話語權。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一次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總書記關於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係的一系列闡述,是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係的指導方針。

圍繞鴉片戰爭以來,在中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鼎足而立的新格局下,中華文化的歷史走勢和發展方向,我講以下五個要點:

(一)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融合的歷史脈絡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社會經歷過兩次根本性的大變革。第一次,從公元前770年春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戰國結束為止。在這500多年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墨、道、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想。第二次,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止。在這100多年中,出現了『西學東漸』和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激烈碰撞、交鋒和交融的局面。如果說,第一次大轉變主要是由於中國社會內部的原因所致,那麼,第二次大轉變則主要是由於外敵的入侵所致。外敵入侵使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迫使先進的中國人重新思考民族的命運,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因此,這是一次『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在這次大變革中,以下三種社會思潮對中國社會的走向有着重大影響。

一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立憲派所奉行的改良主義。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二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所奉行的三民主義。孫中山是中國共產黨的同路人,也是鴉片戰爭以來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在他之前,還有洪秀全、康有為、嚴復等。他們所做的種種探索和努力都失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照搬西方的迷夢。

三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奉行的馬克思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它是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

(二)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融合的歷史必然性

人們要問,在近代以來西方各種思潮大量湧入中國的情況下,為什麼唯有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或者說,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這是一種偶然現象呢,還是歷史的必然?

概況地說,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一是在探索中反覆比較的結果;二是中國的革命事業需要新的理論指導;三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這第三條,是文化背景,是更深層,更帶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原因。

為什麼說儒學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呢?

原因之一,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科學思想體系,是在借鑑和汲取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中華文明的基礎上產生並不斷豐富發展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與發生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啟蒙運動又深受16、17世紀『東學西漸』 的影響。最早注意到19世紀歐洲哲學背景中的中國因素並把它跟馬克思聯繫起來的,是著名科技史大師李約瑟先生。他十分明確地寫道:『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以會共同接受共產主義的思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新儒學家(二程、朱熹)和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上是密切聯繫的。』李約瑟斷言:『辯證唯物主義淵源於中國,由耶穌會士介紹到西歐,經過馬克思主義者們一番科學化後,又回到了中國。』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以後,與儒學相融合是勢所必然。這一過程雖然有曲折,有起伏,有波瀾,甚至有驚濤駭浪,但是,它總是向着交流、融合的方向前進,構成了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發展的主線。

原因之二,儒學具有包容性的顯著特徵,在對待不同文化上主張『和而不同』。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其文化的脈絡和核心價值綿延不絕,一直傳承下來,並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往中,不斷地吸收、借鑑其中的積極成分,重新融合出新的面貌。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無不顯現出這樣的特徵。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開始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轉變,也開始了中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交流、碰撞、融合的歷史進程。儒學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現代新儒學。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也包括吸收、借鑑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原因之三,儒學具有無神論傾向,在信仰問題上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夏代和商代流行『天命論』,西周初期,人們對『天』的信仰開始發生變化,提出了『天命靡常』和『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的作用,看到了人的力量。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觀點,是中華文化由迷信鬼神向輕鬼神、重人事轉變的有力佐證。孔子對鬼神採取懷疑態度,把『天』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創生萬物的大自然。

孔子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思想,【周易】提出『神道設教』,都是巧妙地利用了中國民間神靈崇拜的傳統,藉助喪禮和祭禮這些形式,引導民眾接受儒家的倫理和行為規範,弘揚孝道和仁愛精神,以達到『民德歸厚』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無神論。儒學的無神論傾向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立足點。

原因之四,儒學以崇尚和諧為價值追求,在社會理想上主張建立『大同社會』。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它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後世許多進步的思想家都以此為奮鬥目標。

大量事實證明,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之所以接受馬克思主義,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想與儒學的大同社會理想是契合的。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就借用我國古代的『大同』社會概念,指明了『人類進步的遠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大同社會』的美好理想開闢了道路。

原因之五,儒學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在治國理政上堅持『以民為本』。早在【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執政治國思想。幾千年來,先哲們關於民本思想的論述非常精深和富於哲理:盤庚提出『重民』,採取一系列措施實現了殷商的中興。周公提出『慎德保民』,制禮作樂,實現了西周初年的天下大治。孔子主張『愛民』,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對後世影響極為重大而深遠。【管子】提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先賢都看到並強調了民眾的力量。

我們黨關於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在繼承中國古代重民、保民、愛民、利民、惠民,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民本思想精華基礎上提出的。

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同時也汲取了近代西方人本主義關於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等精華。

原因之六,近代以來在中國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同時就是深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的人。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革命家身上,都具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革命精神、革命作風與儒家文化的優良傳統集於一身的特點。

毛澤東既是堅定而卓越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是博覽古籍、精通經史子集、善於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他不僅身體力行,而且領導中國共產黨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劉少奇的代表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是一篇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修養理論進行批判地繼承、轉換、提升和超越的典範之作。

在中國共產黨內,薈萃了一批自幼飽讀四書五經、後來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如郭沫若、李達、范文瀾、艾思奇、侯外廬、張岱年、任繼愈等。張岱年提出的『文化綜合創新思路』,代表了20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正確方向,也是新世紀中國哲學繼續前行的現實道路。

我們說孔子學說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契合點,並不是說二者是同一個思想體系。而是說,二者在許多方面是融通的,馬克思主義是可以對儒學精華進行借鑑、吸收、轉換、提升和融合的。

(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特徵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奮鬥最重要的歷史經驗之一,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五四運動以來的歷史證明,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選擇。融合的過程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過程;融合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融合的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學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大特色。毛澤東思想與孔子學說(以及後世儒學中樸素唯物論、辯證法因素)有哪些契合點呢?

(1)關於尊重人、愛護人的思想。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也就是愛人。包括尊重人的生命,同情民眾疾苦,倡導與人為善,主張人際和諧等。毛澤東思想的根本立場是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其核心理念和宗旨。

(2)關於『大同』社會的理想。『禮之用,和為貴』,孔子把禮作為治世的手段,把和作為治世的目的,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青年毛澤東對大同社會情有獨鍾,新中國成立前,他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賦予『大同』全新的含義。

(3)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思想。儒學中的『氣學』主張世界統一於氣(物質);【周易】認為宇宙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主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時偕行,革故鼎新;【大學】強調格物致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後,知行統一。這些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元素,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契合的。

(4)關於民為邦本的思想。儒學強調以民為本,執政者要為政以德,博施濟眾,與民同享同樂。這和毛澤東關於『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思想、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是契合的。

(5)關於國家統一的思想。孔子主張天下一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他晚年作【春秋】,為的是國家統一大業。毛澤東為建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新中國,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思想。

(6)關於重視教育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富而後教的重要觀點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育目標,終身誨人不倦。毛澤東歷來重視對孔子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繼承和發展,1964年,他在春節座談會上強調孔夫子的教育傳統不要丟。

(7)關於修身立德、心懷天下的思想。孔子認為修身立德是做人的根本。他培養人的目標,是做一個品德高尚、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毛澤東歷來高度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強調共產黨員要有遠大理想、堅強黨性、高尚品德和優良作風,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

(8)關於見義勇為、堅忍不拔的思想。孔子把仁、智、勇三者兼備視為君子的完美品德,身處亂世,堅信仁愛之道,百折不撓,奔走呼號,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毛澤東更是一位信仰堅定,具有大愛大智大勇的革命者和戰略家。

(9)關於熱愛學習、追求真理的思想。孔子認為自己並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者,學習是為了求道。『士志於道』,『君子謀道不謀食』,『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他追求真理的寫照。毛澤東酷愛讀書,當他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後,終身為之奮鬥,從不動搖。

(10)關於注重實際、知行統一的思想。經世致用是孔子學說的精髓和要義。他的一生,既注重從古代典籍中學習,又注重從實際生活中學習,尤其注重言行一致,所學必須與所行相符合。毛澤東稱讚孔子的學問是從實踐中自學得來的。他的代表作【實踐論】,副標題就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這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與儒學強調知行統一思想的契合點。

毛澤東思想與孔子學說的契合點是很多的,這裏僅是舉其大略而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融合的過程。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着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蘊含的儒學精華,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在發展戰略上,體現為和諧社會的構想與小康社會的目標。孔子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淵源;『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被鄧小平古為今用,規劃黨和國家現階段發展目標。黨中央在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又確立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

(2)在思想路線上,體現為與時俱進的觀念。【周易】說:『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告誡人們在觀念和行動上要與時代一起進步。黨的十六大指出:『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黨的十九大強調:『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3)在時代特徵上,體現為改革創新、自強不息的精神。儒家關於革故鼎新、日新之謂盛德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民族品格,也滋養了當今時代新的精神風貌,中國人民正以改革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銳意進取,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4)在執政理念上,體現為以人為本的思想。孔子學說探討現實世界中人的品德修養,人的尊嚴和價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使『人』成為中國哲學的中心,為人文主義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提供了文化氛圍和土壤。在新時代,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新的輝煌。

(5)在治國方略上,體現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孔子認為『政』『刑』和『德』『禮』都是治國手段,兩者比較,『德』 『禮』更為優越。荀子提出『隆禮重法』、禮法並用的主張。法治和德治作為調整社會關係,治理國家的兩種手段,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

(6)在幹部選任上,體現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孔子主張『舉賢才』,知人善任,匡正用人風氣,實現政治清明。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強調要堅持把幹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

(7)在文化建設上,體現為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黨在百年來的奮鬥中把民族精神與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形成中國人民新的精神風貌。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8)在道德建設上,體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我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基本遵循。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9)在社會建設上,體現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尚書】說:『正德,利用, 厚生,惟和』,厚生就是經世濟民,使民眾的生活富足,充裕。孔子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看作比仁道更高的聖德。明清之際興起的實學思潮提倡"厚生利用"之學,體現了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到了近代,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思想,把民生問題上升到國家大政方針的高度。中國共產黨人的『民生觀』和政策措施,繼承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優秀文化傳統。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10)在對外關係上,體現為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尊重文明多樣性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遠古時期,堯舜禹在處理族群與族群的關係上,實行了協和萬邦的政策。這一理念對處理國與國關係產生了重要影響,培育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精神。習近平同志在外交理念上,強調堅持義利合一的價值觀,為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提供了價值指導。

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除儒家學說以外,還包括先秦時期的墨、道、法、兵等各家學術、以及後來形成的佛家、道家學術中的精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摒棄門戶之見,倡導兼容並包,吸取百家優長,匯集八方精義,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而努力。

(四)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融合的重點領域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相融合,從哲學層面看,主要包括:(1)哲學世界觀上的融合;(2)社會歷史觀上的融合:(3)人生價值觀上的融合。哲學世界觀從總體上把握世界,社會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則是它的兩個側面。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體現在哲學世界觀上,主要是圍繞人與世界的關係展開的。例如:天人合一、矛盾辯證、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知行統一、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等關鍵詞,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究天人之際、探尋宇宙萬物之道的精神,又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息息相通,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觀察人類和中國人民命運,解決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認識工具。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體現在社會歷史觀上,主要是圍繞人與社會的關係展開的。例如: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大同社會、公平正義、選賢任能、隆禮重法、尊師重教、天下一統、協和萬邦等關鍵詞,是傳統社會中儒者推行仁道的着力點,在當今時代依然熠熠生輝,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增添新的光彩。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體現在人生價值觀上,主要是圍繞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生意義展開的。例如:心懷天下、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人為善、明禮知恥、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篤信好學等關鍵詞,充分展示了儒學以倫理道德觀念為特徵的人文主義色彩,在人生目標、人生道路、人生價值等問題上,追求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把修身立德視為做人的根本。這就為着眼於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崇高目標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最為適宜的條件。

(五)馬克思主義引發的中華文明深刻變革

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引發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

一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政治領域中影響最為重大、最為深遠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方位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凝魂聚氣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課題。在黨中央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專家學者、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廣泛深入討論,黨的十八大集中民智,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通過一系列有力措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激勵全體人民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而不懈奮鬥的巨大精神動力。

三是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正在形成。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振興,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張岱年先生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良文化傳統,同時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進貢獻,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系。這個新的文化體系,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而創新中國文化。它既是中國文化的繼續,又高於已有的文化。這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可以預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必將伴隨着『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伴隨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在我們面前。

四是中華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對外開放走出去、包括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大,越來越堅實,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大幅度躍升,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也隨之而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正確義利觀』的理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新的概念,已被聯合國相關文件採納,將對人類進步發展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與互利合作的歷史新篇。孔子學院成為覆蓋面最廣、包容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全球語言文化共同體之一。來華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也逐年增多。

這些深刻變革,充分印證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巨大效應和深遠影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