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中:談中醫學的整體觀1 按語:方藥中簡介:方藥中(1921-1995),重慶市人,原名方衡,中醫學家。從醫50餘年。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臨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對中醫氣化學說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同時,對辨證論治規範化提出新設計。參加創辦並長期主持全國中醫研究班、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工作,培養了一批中醫高級人才。臨床長於肝病、腎病以及若干疑難病症的治療。1995年病逝,終年74歲。 指導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這是近些年來中醫學術界所常常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指導中醫學術的理論思想基礎,有人認為是陰陽五行學說;有人認為是陰陽學說,有人認為是髒象學說,有人認為是辨證論治,但是指導辨證論治的理論思想基礎又是什麼?辨證論治的涵義及其內容又是如何?則又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看來目前對於指導中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究竟是什麼?還沒有比較成熟統一的見解。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含糊不清,不但會影響我們正確對待袓國醫學這一份寶貴而豐富的醫學遺產,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祖國醫學的繼承、整理、發揚和提髙。為此,作者不揣淺薄,也願意提出一些個人見解,以就正於關心這個問題的所有同志,並希望能在這個問題上引起討論,使這個問題能因此進一步明確起來。 中醫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及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進程中,逐漸積累經驗,並逐漸形成的一門自然科學。其指導思想,作者認為那也正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及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一套整體觀。【淮南子】謂:『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尨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 相土地、宜燥濕肥境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卷十九修務訓)。劉恕謂:『民有疾病,未知藥石,帝始味草木之滋,嘗一日而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通鑑外記】)。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古代醫學著作【內經】是我國古代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性著作。髙保衡、林億在序【內經】中明確指出,【內經】之作是古人『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而成。【內經】一再強調了研究醫學必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天之紀,窮地之理』,『故治不法天之紀,不明地之理,則災害至』(【素問】中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明陽應象大論等),強調在採集病史和診斷治療上的全面性,明確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必問貴踐,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始富後貧,……必知終始,……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強調治療要:『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府,雌雄表裏,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審於分部,知病本始』(【素問·疏五過論】),明·方孝孺更進一步指出:『天下之疾,萬變無窮,而風氣古今之殊,資稟厚薄之異,服食之品,勞逸之差,靜燥之度,奉養,嗜好,居處,習業,所遭之時,所遇之變,人人相懸也,苟非深思博考以周知其故,而欲按既試之法,銖比而較之,此奚用鄉射之儀於臨敵制變之頃哉,其取敗必矣』(【原醫】)。從上面這些論述,我認為不但可以十分明確地說明了中醫學是來自於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及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經驗,也十分明確地說明了在古人的實踐經驗基礎之上所逐漸形成的對疾病認識上的整體觀,並成為了中醫學中的理論指導思想。 由於整體觀是中醫學中的理論思想基礎,因而整體觀也就貫穿到了中醫學中的備個方面,茲分別作如下闡述: 1,天地一體觀: 『天地一體』,就是說天地是一個整體。『天、地』,古人是指整個自然界而言, 【內經】謂:『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素問·生氣通天篇)明確指出:『天地一體』,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關係、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存在,體現天地一體最顯著的,古人認為這就是天地間季節和氣候的變化,這也就是中醫學中的四時六氣學說。 (一)四時一體 『四時』就是指每年的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眾所周知各有特點,春溫、春生;夏熱、夏長,秋涼、秋收;冬寒、冬藏。所謂春溫春生,也就是指在春天裏氣候又開始溫暖了,一切枯萎了的樹木又幵始萌芽生長,冷凍了的土地和泉水也解凍了,蟄藏着的生物又開始活動起來了,整個自然界中充滿了一片新生的現象。所謂夏熱夏長,也就是指在夏天裏氣候上比較炎熱了,一切植物也都長得十分茂盛,備種生物活動也都更形活躍,整個自然界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所謂秋涼秋收,也就是指在秋天裏,氣候又開始轉清涼了,植物生長的果實都成熟了,可以收取了,茂盛的樹木又開始凋落了,許多生物的活動也開始減少了,整個自然界中出現了一片收斂的瑰象。所謂冬寒冬藏,也就是指在冬天裏,氣候上又轉為寒冷了,多數植物也都枯萎了,泉水也凍結了,許多小生物又重新蟄伏躲藏起來,停止活動了,整個自然界中的許多生命現象,好象藏伏起來一樣,春溫、春生,夏熱、夏長, 秋涼、秋收,冬寒、冬藏,是一年四季的各自獨有的特點。但是,它們實質上卻又是一個不可截然劃分的一個整體。因為只有有了春溫、春生,才有夏熱、夏長,才有秋涼、秋收,才有冬寒、冬葳。【內經】謂:『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素問·至真要大論】)。明確地指出,這四個季節的變化是連續的,是在原有基礎之上發生發展起來的,沒有溫熱,也無所謂寒冷,沒有生長, 也就無所謂收藏,也就無所謂第二年的再生長。正因為四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才會有溫熱寒涼,生長收藏的消長進退變化,正因為有了溫熱寒涼、生長收藏的消長進退變化,所以才產生了生命,有了生命也才可能正常的發育和生長。 (二)六氣一體 『六氣』其含義之一就是指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空氣流動就是風,氣候寒冷就是寒,氣候炎熱就是暑或火,氣候潮濕就是濕,氣候乾燥就是燥。這六種氣候,基本上是在一年四季氣候消長進退變化中產生出來的,這六種氣候是自然界正常現象,直接影響着生物的成長和變化.,缺一不可,如果沒有風,萬物就不能萌芽生長,沒有暑和火,萬物就不能欣欣向榮;沒有濕,萬物就得不到正常的滋潤,沒有燥,自然環境就會過度潮濕,沒有寒,萬物就不能得到閉藏和安靜,就會影響到來年的再生再長。【內經】說『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明確地說明了六氣雖然是由於自然界氣候變化所產生,各有特點,但是它們之間是互相作用的、互相調節的,因為自然界中有了六氣的變化,所以才有一年四季的溫、熱、寒、涼 和生長收藏的消長進退,因為有了六氣的變化,所以自然界的氣候才有可能互相調節以利萬物的正常發育成長,並使整個自然界氣候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萬物一體 天地間萬物,古人認為都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自然界中任何物與物之間,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晌,並依靠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產生出新的變化。【內經】說:『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 達,金得火而睞,火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同勝竭』(【素問·寶命全形論】)。這就是說,這種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於此說明了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確實已經認識到了天地萬物之間,它們是彼此密切相關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萬物一體的,這是古人通過當時的生產鬥爭,在當時的農牧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知識及其對 金、木、水、火、土這幾種物質性質比較深人觀察的了解的基礎上,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概括。 (四)成敗倚伏生乎動 天地是一體的,四時六氣是一體的,萬物是一體的,但是這個一體,中醫學認為絕對不是靜止的一體,而是在不斷運動變化中形成,【內經】謂『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自然界怎樣在運動呢?【內經】中也說得很明確『帝曰:動靜何如?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歧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歧伯閂:大氣舉之也』(【素問·五運行大論】)。這段話如加以翻譯也就是說:自然界是怎樣運動呢?那就是人所居住的地,並不是固定不動的,它是懸掛在太虛之中,同時是不斷地自右而左,上下的在轉動着,自然界中一切變化,都是由於運動而產生。所以【內經】又說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素問·天元紀大論】)。沒有運動便沒有變化,沒有生命,因此這個運動是不斷的、連續的、永不停止的。所以【內經】上又說『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出人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人,則無以生長社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看來中醫學不但認識到了整個自然界是一個整體,而且同時也認識到了自然界中的一切變化也都是在不斷運動中形成。 五臟一體觀 五臟就是一般所說的『心、肝、脾、肺、腎』 。中醫學認為五臟就是組成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的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這五個系統及其所屬器官,雖然各有其獨特作用,但是它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是一個不能裁然分離的整體。 心肝脾肺腎五臟,每一個髒都有它所屬器官,心所屬器官為小腸,肝所屬器官為膽,脾所屬器官為胃,肺所屬器官為大腸,腎所屬器官為膀胱,除此以外,還有心包絡和三焦。以上稱十二官,人體所有器官均又分別屬於這十二官之下,如舌與心的關係,目與肝的關係,肌肉與脾的關係,皮毛與肺的關係,生殖與腎的關係等等。【內經】說:『五勝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又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素問·玉機真藏論】)。又說:『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素問·經脈別論】)。這些話都 明確的提出了人體中各個器官的相互關係關於人體臟腑,限於主題內容這裏不想講的太多,只作為舉例來提提,但於此已可看出,對於人體器官,不論從其各個器官的職司來看,或者是從其相互關係來看,中醫學都認為人體內各器官完全是相互關聯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一個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