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8|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卷7述而篇第七詩解1信古誨人志道德義舉一反三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7 22: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卷7述而篇第七詩解1誨人志道德義舉一反三
題文詩: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
老彭大夫.傳承經典,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於我?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聞義不徙,不善不改,是吾憂也.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
不復,夢見周公.志於道,於德,
於仁,於藝.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嘗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復教.子食於有,
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謂顏淵: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
子行三軍,則誰與之?孔:暴虎馮河,
死而無悔,吾不與之.其必也能,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富而可求;雖執鞭士,
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非義不取,
取之有道.子之所慎:戰疾也.子在齊聞,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至於斯.
【原文】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注釋】

  1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造。2竊:私,私自,私下。

 3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評析】

  在這一章裏,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麼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後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於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原文】
  7.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注釋】

1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2誨:教誨。3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原文】

  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評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繫,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原文】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注釋】

1燕居:安居、家居、閒居。2申申:衣冠整潔。
3夭夭:行動遲緩、斯文和舒和的樣子。

【譯文】

孔子閒居在家裏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閒自在。

【原文】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注釋】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聖人』之一。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評析】

  周公是中國古代的『聖人』之一,孔子自稱他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肩負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對周禮的崇拜和擁護。

【原文】

  7.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注釋】

  1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評析】

  【禮記·學記】曾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及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這個解釋闡明了這裏所謂的『游於藝』的意思。孔子培養學生,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原文】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
  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干肉作為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譯文】
  孔子說:『只要自願拿着十餘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評析】

  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原文】

  7.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

1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2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3隅:音yǔ,角落。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評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一章繼續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在這裏,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原文】

  7.9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原文】

  7.10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為弔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1舍之則藏:舍,捨棄,不用。藏,隱藏。2夫:語氣詞,相當於『吧』。

3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4與:在一起的意思。5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鬥。

6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7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評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幹,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定。

【原文】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

  富:指升官發財。

  求:指合於道,可以去求。

  執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評析】

  孔子在這裏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係問題。只要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於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齊、戰、疾。
【注釋】

  齊:同齋,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譯文】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原文】

  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釋】

  【韶】:舜時古樂曲名。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評析】

  【韶】樂是當時流行於貴族當中的古樂。孔子對音樂很有研究,音樂鑑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後,在很長時間內品嘗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