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6|回覆: 0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6風操篇詩解4侄稱合理別易會難親屬名稱粉墨不濫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28 16: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6風操解4稱合理別易會難親屬名稱粉墨不濫
題文詩: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
從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
伯叔母此,未可避也.兄子已孤,與他人言,
對孤者前,呼為兄子.頗為不忍,土人,
多呼為.案喪服經,爾雅左傳,侄雖名通,
男女並是,對姑之稱,晉世以來,始呼叔侄.
今呼為侄,於理為勝.別易會難,古人所重;
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梁武帝弟,
出為東郡,與武帝別,梁武帝曰:我年已老,
與汝分張,甚以惻愴,數行淚下.侯遂密雲,
赧然而出.坐此被責,飄飄舟渚,—百許日,
卒不得去.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
歡笑分首.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
目猶爛然;不可強責.親屬名稱,皆須粉墨,
不可濫也.無風教育,其父已孤,呼外祖父,
與祖父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雖質於面,
皆當加外,以別之也;父母之世,叔父皆當,
加其次第;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
父母群從,世叔父母,從祖父母,皆當加其,
爵位若姓.河北士人,呼外祖父,為家公;
江南田裏,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原文】全文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母,此未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人多呼為。案【爾雅】、【喪服經】、【左傳】,侄雖名通男女,並是對姑之稱,晉世以來,始呼叔侄。今呼為侄,於理為勝也。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 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甚以惻愴。』數行淚下。 侯遂密雲,赧然而出。 坐此被責,飄飄舟渚,—百許日,卒不得去。 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 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如此之人,不可強責。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不可濫也。無風教育,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 雖質於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皆當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若姓以別之。 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裏間亦言之。 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原文】6.15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①。 從父②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 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人多呼為侄。
  案:【爾雅】、【喪服經】、【左傳】③,侄雖名通男女,並是對姑之稱。 晉世已來,始呼叔侄;今呼為侄,於理為勝也。

  【注釋】

①單呼伯叔:黃叔琳日:『叔伯乃行次通名,古人即以為字,五十以伯仲是也。去父母而稱伯叔,乃晉以下輕薄之習。』趙曦明亦日:『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稱諸父,必連父為稱。』

②從父:伯父叔父之通稱。

  ③『【爾雅】』三句:見【爾雅.釋親】:『女子謂第弟之子為侄。』 【左傳.僖公十四年】:『侄其從姑。』 【儀禮.喪服】:『侄者何也? 謂吾姑者,吾謂之侄。』 【爾雅】,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 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 【喪服經】,即【儀禮】中的【喪服】篇。 【儀禮】為儒家經典之—,系春秋、戰國時—部分禮制的匯編。 舊說為周公或孔子訂定,近人據書中喪葬制度,結合考古出土器物進行研究,認為成書當在戰國初期至中葉間。 【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亦為儒家經典之—。 既是古代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

  【譯文】
    古代的人都稱呼伯父、叔父,那在的人大多只單稱伯、叔。 如果伯父、叔父的子女喪父後,那麼在他們面前說話的時候,稱他們的母親為伯母、叔母,這是無法迴避的。 如果兄弟的兒子喪父,你在當着他們的面與別人說話時,直稱他們為兄之子或弟之子,也是很不忍心的;北方人大多稱呼他們為『侄』。 據考證:在【爾雅】、【喪服經】、【左傳】等書中,『侄』的稱呼雖說男女都可以通用,但都是相對於姑姑而言。 晉代以來,才開始有叔侄的稱呼;現在統稱為『侄』,從情理上說是更恰當的。

 【原文】 6.16

別易會難①,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 有王子侯②,梁武帝弟,出為東郡③,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④,甚以惻愴。』數行淚下。 侯遂密雲⑤,赧然⑥而出。 坐此被責,飄飄舟渚,—百許日,卒不得去。 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⑦。 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⑧;如此之人,不可強責。
  【注釋】

①別易會難:陸機【答賈謐】詩云:『分索則易,攜手實難。』曹丕【燕歌行】:『別日何易會日難。』嵇康【與阮德如】詩:『別易會良難。』當為此句所本。

  ②王子侯:天子及諸王的兒子所封列侯。 始見於西漢武帝用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後。 【漢書】有【王子侯表】。

  ③東郡:建康以東之郡,如吳郡、會稽之類。

  ④分張:猶言分別。 為六朝人習用語。 【宋書.王微傳】:『昔仕京師,分張六旬耳。』又庾信【傷心賦】:『兄弟則五郡分張,父子則三州離散。』

  ⑤密云:言無淚。 其意取自【易.小畜.彖】:『密雲不雨。』指強作悲悽之態而無淚。

  ⑥赧然:慚愧臉紅貌。

  ⑦分首:即分手。 古時首、手同音通用。

  ⑧爛然:目光炯炯貌。

 【譯文】
 別時容易見時難,所以古人很看重離別之情。 江南地區在為人餞行送別時,談到分離就掉眼淚。 梁朝有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他在前往東邊的州郡任職之前,去向梁武帝告別。 梁武帝說:『我年紀已經老了,與你分別,非常感傷。』說完,兩行眼淚就流了下來。 王子侯也顯出悲悽的樣子,卻擠不出眼淚,只得面有愧色地紅着臉離開了皇宮。 他因為這件事而受到指責,舟船在停泊處飄蕩了一百多天,終於還是不能離開。 北方的風俗,就不屑於離別的淒切,在岔道口說起別離,歡笑着分手。 當然,有的人天生就很少流淚,即使悲痛得腸斷欲絕,雙眼依然炯炯有神。 對這樣的人,就不能勉強和指責他。                                   【原文】6.17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①,不可濫也。 無風教②育,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 雖質於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③,皆當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④若姓以別之。 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⑤;江南田裏間亦言之。 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注釋】

  ①粉墨:本指白和黑。 亦指區分黑白,分辨清楚。

  ②風教:見 1.2 注。

  ③世叔父:世父與叔父。 世父,指伯父。

  ④爵位:爵號,官位。 舊時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標誌。

  ⑤家公家母:【北齊書.南陽王綽傳】:『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呼嫡母為家家。』梁章鉅【稱謂錄】二:『北人稱母為家家,故謂母之父母為家公家母。』

  【譯文】
凡是親屬的稱呼,都必須分辨清楚,不可隨意濫用。 那些缺乏教養的人,在祖父母去世以後,稱呼外祖父、外祖母與稱呼祖父、祖母相同,讓人聽了不高興。 即使是當着外祖父、外祖母的面,也應當在稱呼上加個『外』字以示區別;稱呼父母親的伯父、叔父,都應當加上他們的長幼順序來予以區別;稱呼父母親的伯母、叔母,都應當加上她們的姓氏來予以區別;稱呼父母親的堂伯父、堂伯母、堂叔父、堂叔母以及堂祖父、堂祖母,都應當加上他們的爵位或者姓氏來予以區別。 河北的士人,都稱呼外祖父、外祖母為家公、家母;江南鄉間偶爾也有這種叫法。 用『家』字代替了『外』字,這其中的緣故我就弄不懂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