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9|回覆: 0

[道學研究] 【潛夫論】卷16述赦詩解6諸利數赦內懷私計赦過宥罪讞獄救善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25 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潛夫論】卷16述赦詩解6諸利數赦內懷私計赦宥罪讞獄救善
題文詩:
繫辭有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之情,
皆見乎辭,言不當赦,非修身,慎行則必,
憂哀謹慎,嫉毒奸惡.諸利數赦,非不達,
務則必,內懷隱憂,有願為者.人君發令,
必諮群臣,奸邪者,固必伏罪,雖正直吏,
猶有公過,自非鬻拳,李離孰肯,刑身正國?
然則是皆,接私計以,論公政也.與狐議裘,
無時焉可!:民之多幸,國之不幸.
有罪,冤結,此天之正,王之法也.
詩經:無縱詭隨,以謹無良.若枉善人,
以惠奸惡,此謂斂怨,以為德也.先帝製法,
論衷刺.何則以其,懷奸噁心,有殺害意.
聖主,愛之情,而是,殺害之意,
誅之,況成罪乎?尚書康誥:王曰嗚呼,
敬明乃罰,人有小罪,常,自作不典,
其雖,有厥罪小,不可不殺.言惡人,
有罪雖小,非以,過差為之,欲終身行,
雖小,不可不殺.何則是本,頑凶思惡,
而為之者.又曰乃有,大罪非常,乃惟,
適爾,道極厥罪,時不可殺.言殺人,
雖有大罪,非欲以,終身為惡,乃過誤爾,
是不殺也.若此者曰,赦之可也.金作贖形,
宥罪,凡此皆謂,良人吉士,時有過誤,
不幸陷離.先王,讞獄以制,原情論意,
以救善人,非欲令,兼縱惡逆,以傷人也.
是故周官,差八議辟,先王所以,整萬民而,
致時雍也.觀卦,觀民設教,變通,
大矣.今日救世,莫乎此意.先王真情,
非殺非赦,有殺有赦,殺赦有度,因情制宜.

【原文】
夫方以類聚,物以群分〔1〕。人之情皆見乎辭〔2〕,故諸言不當赦者,非修身慎〔3〕行,則必憂哀謹慎而嫉毒奸惡者也。諸利數赦者,非不達赦〔4〕務,則必〔5〕內懷隱憂〔6〕有願為者也。人君之發令也,必諮於群臣,群臣之奸邪者,固必伏罪〔7〕,雖正直吏,猶有公過,自非鬻拳〔8〕、李離〔9〕,孰肯刑身以正國〔10〕?然則是皆接私計以論公政也〔11〕。與狐議裘,無時焉可〔12〕!【注釋】
〔1〕易繫辭上傳。
〔2〕繫辭下傳云:『聖人之情見乎辭。』
〔3〕『慎』舊作『修』。
〔4〕『赦』疑『政』。○鐸按:作『政』是也。下文『論公政』可證。
〔5〕『必』舊作『交』。
〔6〕詩柏舟云:『如有隱憂。』
〔7〕隱十一年左傳云:『許既伏其罪矣。』
〔8〕莊十九年左傳。
〔9〕史記循吏傳。
〔10〕循吏傳論云:『李離過殺而伏劍,晉文以正國法。』
(李離是春秋時期晉文侯時候掌管刑獄的官員(大理),在斷案時,因錯聽人言,誤殺了無辜。錯案發生後,李離『自拘於廷,請死於君』。晉文侯知道李離正直,是個好官,有意保護他,發展到最後竟讓他休得多言,趕快離去。李離高呼,『臣不能以虛自妄』,竟當場拔劍自刎。)
(鬻拳(?-前675)鬻氏,名拳。楚國宗室後裔。春秋時楚官。因事諍諫楚文王,文王不從,乃以兵器威脅文王,強使改正錯誤。事後,自認以兵器逼君有罪,自削一腳,以示服罪。文王敬其忠誠,授以大閽之職,使其主管郢都城門。楚文王十五年(前675年),文王被巴軍擊敗歸郢,他責怪文王失利,拒不開城。文王只好轉兵向東,打敗黃國才回師,途中生病,不久死去。他在安葬文王后自殺。被葬於文王墓前。)
〔11〕御覽六百九十四『接』作『挾』,下有『夫』字。按『接』讀為『挾』,儀禮鄉射禮:『兼挾乘矢』,鄭註:「古文『挾』皆作『接』。」大射儀注同。漢書賈誼傳云:『陛下接王淮南諸子』,孟康曰:「接,音『挾』,挾持欲王淮南諸子也。」
〔12〕『與狐』舊作『興瓜』,據御覽改。按『與狐議裘』,蓋相傳有是言。抱朴子博喻篇云:『與妒勝己者而謀舉疾惡之賢,是與狐議治裘也。』天中記引符子云:「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而議之,左邱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邱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之謀失之矣。今君欲以孔子為司徒,召三桓謀之,非亦與狐謀裘,羊謀羞哉?』」○鐸按:『無時焉可』猶言『何時而可』,蓋方俗語如此。
(比喻謀求有損對方切身利益的事,對方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原文】
傳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1〕。』夫有罪而備辜〔2〕,冤結而信理〔3〕,此天之正也,而王之法也。故曰:『無縱詭隨,以謹無良〔4〕。』若枉善人以惠奸惡,此謂『斂怨以為德』〔5〕。先帝製法,論衷刺刀者〔6〕。何則?以其懷奸惡之心,有殺害之意也。聖主有子愛之情〔7〕,而是有殺害之意,故誅之,況成罪乎?【注釋】
〔1〕宣十六年左傳。
〔2〕漢書王莽傳云:『所征殄滅,盡備厥辜,天下咸寧。』按『備』俱『犕』之誤。後漢書皇甫嵩傳:「董卓曰:『義真犕未乎?。』」章懷註:「犕,古『服』字。」○鐸按:古讀『服』為『備』,故『服辜』為『備辜』。定四年左傳:『備物典策』,王引之曰:「『備物』即『服物』也。『服』與『備』古字通,趙策:『騎射之服』,史記趙世家作『騎射之備』,漢書王莽傳:『盡備厥辜』,即『盡服厥辜』,皆其證。」說見經義述聞十九。汪謂『備』俱『犕』之誤,猶未達一閒耳。
〔3〕信,讀為『申』。後漢書馮異傳云:『申理枉結。』○鐸按:『信』讀『申』,已見上文。
〔4〕詩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譯文:
詭詐欺騙莫縱任,謹防小人行不良。掠奪暴行應制止,不怕壞人手段強。遠近人民都愛護,安我國家保我王。)
〔5〕詩盪。(斂:聚積。 群聚怨恨之人把他們當作有德而加以任用。語【詩.大雅.盪】:『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孔穎達疏:『斂怨以為德,謂聚群不逞作怨之人,謂之為有德而任用之。』)
〔6〕『衷』與『衷甲』之『衷』同。或當作『●』。漢書金日磾傳云:『何羅?白刃從東箱上。』?、●同字。『刺刀』疑『刺刃』,禮記少儀云:『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則辟刃。』○鐸按:作『●』是,『●』即『袖』字。
〔7〕漢書匡衡傳云:『陛下聖德天覆,子愛海內。』○鐸按:『子愛』即『慈愛』,禮記文王世子:『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緇衣:『故長民者,章志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王引之並謂子愛,慈愛也。說詳經義述聞卷四、卷十五。
【原文】
尚書康誥:「王曰:『於戲〔1〕!封,敬明乃罰。人有小罪匪省〔2〕,乃惟終自作不典,戒〔3〕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言惡〔4〕人有罪雖小,然非以過差為之也〔5〕,乃欲終身行之,故雖小,不可不殺也。何則?是本頑凶思惡而為之者也。『乃有大罪匪〔6〕終,乃惟省哉〔7〕,適爾,既道極厥罪〔8〕,時亦〔9〕不可殺。』言殺人雖有大罪,非欲以終身為惡,乃過誤爾,是不殺也〔10〕。若此者,雖曰赦之可也〔11〕。金作贖形,赦作宥罪〔12〕,皆謂良人吉士〔13〕,時有過誤,不幸陷離者爾。〔14【注釋】
〔1〕○鐸按:『於戲』今書作『烏呼』。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云:「潛夫論作『於戲』,此今文尚書也。凡古文尚書作『烏呼』,凡今文尚書作『於戲』,見匡謬正俗。今本匡謬正俗古、今字互訛,證以漢石經殘碑『於戲』字可定。」
〔2〕『匪省』今書作『非眚』。○鐸按:『省』即『眚』之借。(典,法)
〔3〕『戒』今作『式』。○鐸按:『戒』當作『式』。王鳴盛尚書後案云:「釋言云:『式,用也。』『式爾』者,故用如此。』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說同。
(王曰:『嗚呼!封,敬明乃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適〔51〕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
譯文:王說:『啊!封,要認真通曉那些刑罰。人有小罪,不是過失,而是經常自作不法;這樣,即使他的罪行小,卻不可不殺。人有大罪,不是經常自作不法而是過失;假如這樣,他已經說盡了他的罪過,這個人就不可殺。』)
〔4〕『惡』舊作『恐』。○鐸按:段氏亦云:「『恐』當是『惡』字。」
〔5〕漢書王嘉傳云:『人情不能不有過差。』
〔6〕『匪』今作『非』。
〔7〕『省哉』今作『眚災』。○鐸按: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云:「堯典:『怙終賊刑,眚災肆赦』,鄭注云:『怙其奸邪,終身以為殘賊,則用刑之。過失雖有害,則赦之。』是康誥此節正本堯典之文。鄭君堯典注正與潛夫論相同,皆今文家說也。」
〔8〕『罪』今作『辜』。○鐸按:爾雅釋詁:『辜,罪也。』
〔9〕『亦』今作『乃』。○鐸按:陳氏云:『蓋今文尚書之異文也。』
〔10〕周禮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鄭註:『過,無本意也。』司刺:『再宥曰過失』,鄭司農云:『過失,若今律過失殺人不坐死。』後漢書郭躬傳云:『法令有故、誤。誤者其文則輕。』
〔11〕○鐸按:『曰』疑『日』。上文『雖歲赦之』,御覽六百五十二引崔實政論『雖日赦之』,皆其例。
〔12〕書舜典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鐸按:形、刑通。(作,應為『過』)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譯文:舜又在器物上刻畫五種常用的刑罰。用流放的辦法寬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為官的刑罰,用木條打作為學校的刑罰,用銅作為贖罪的刑罰。因過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刑罰要慎重啊!
【易·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赦過宥罪——宥,音又you,寬宥。這是說明『君子』效法【解】象,以『赦過宥罪』體現開釋、舒緩的『仁政』。 【正義】:『「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寬宥,「罪」謂故犯。 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
〔13〕詩黃鳥云:『殲我良人。』卷阿云:『藹藹王多吉士。』
〔14〕襄廿一年左傳:「人謂向叔曰:『子離於罪,其為不知乎!』」
【原文】
先王議讞獄以制〔1〕,原情論意〔2〕,以救善人,非欲令兼縱惡逆以傷人也。是故周官差八議之辟〔3〕,此先王所以整萬民而致時雍也〔4〕。易故觀民設教〔5〕,變通移時之議〔6〕。今日救世,莫乎此意〔7〕。【注釋】
〔1〕『議讞』衍一字。昭六年左傳:「叔向云:『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漢書景帝紀中元五年詔曰:『諸獄疑,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張湯傳云:『平亭疑法,奏讞疑。』說文云:『●者,議罪也。』『讞』與『●』同。○鐸按:易中孚象辭:『君子以議獄緩死。』此作『議讞獄』者,蓋一本作『議』,一本作『讞』,而寫者誤合之也。(讞獄審理訴訟;審問案情)
〔2〕漢書王嘉傳云:『聖王斷獄,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五行志引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茲謂不仁。』後漢書霍諝傳云:『諝聞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鐸按:論衡答佞篇云:『刑故無小,宥過無大,聖君原心省意,故誅故貰誤。』漢書薛宣傳:『春秋之義,原心定罪。』師古註:『原,謂尋其本也。』
〔3〕小司寇。○鐸按:廣雅釋詁:『差,次也。』
(『八議"是中國封建刑律規定的對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的特權制度。 『八議』最早源於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所謂『八議』是指法律規定的以下八種特殊人物犯罪,不能適用普通訴訟審判程序,司法官員也無權直接審理管轄,必須奏請皇帝裁決,由皇帝根據其身份及具體情況減免刑罰的制度。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議親,即皇親國戚;
議故,即皇帝的故舊;議賢,即德行修養高的人;議能,即才能卓越的人;議功,即功勳卓著的人;議貴,即三品以上的官員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議勤,即勤謹辛勞的人;議賓,即前朝國君的後裔被尊為國賓的;)
〔4〕莊廿三年左傳:「曹劌曰:『夫禮所以整民也。』」書堯典云:『黎民於變時雍。』
〔5〕觀象辭。(【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譯文風行地上,觀:風行在大地上,象徵着觀察。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先代的君王觀此卦象,能夠視察四方,觀察民風,設立教育以感化民眾。)
〔6〕繫辭下傳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鐸按:『移時』兼用易隨彖辭『隨時』之義,移、隨聲近義通。之,是也。詩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議。』句法與此同。(易.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7〕何本『乎』作『先』。按當作『莫急乎此』。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