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5智伯從韓魏兵攻趙不聽忠言韓魏果反 題文詩: 齊侯問曰:當今之時,諸侯孰危?晏子對曰: 莒其亡乎?公曰奚故?晏子對曰:地侵於齊, 貨竭於晉,是以亡也.智伯脅從,韓魏之兵, 以攻趙國,圍晉陽之,城而溉之,城不沒者, 三板絺疵,謂智伯曰:韓魏之君,必反叛矣. 智伯問曰:何以知之?對曰以其,人事知之; 夫從韓魏,之兵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分地今城,未沒三板,臼灶生蛙, 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喜志, 而有憂色,是非反何?明日智伯,謂韓魏君, 疵言君反.韓魏君曰:必勝趙而,三分其地, 今城將勝;二家雖愚,不棄美利,於前而偝, 信盟之約,為危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 是疵必為,趙說君且,而使君疑,二主之心, 解於攻趙;今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 為君惜之.乃趨而出,郗疵謂曰:君又何以, 疵之言告,韓魏君焉?知伯問曰:子安知之? 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郗疵知其, 言之不聽,請使於齊,知伯遣之.韓魏果反. 絺疵忠諫,察言觀色,忠言逆耳,智伯不聽.
【原文】 智伯從韓、魏之兵以攻趙,圍晉陽之城而溉之,城不沒者三板。絺疵謂智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智伯曰:『何以知之?』對曰:『(以其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未沒者三板,臼(灶)灶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矣。而韓、魏之君無喜志而有憂色,是非反何也?』明日,智伯謂韓、魏之君曰:『疵言君之反也。』韓、魏之君曰:『必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將勝矣。夫二家雖愚,不棄美利而偝約為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也。是疵必為趙說君,且使君 疑二主之心,而解於攻趙也。今君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為君惜之。』智伯出,(郗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知伯曰:『子安知之?』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郗疵知其言之不聽,請使於齊,知伯遣之。)欲殺絺疵,絺疵逃。韓、魏之君果反。【注釋】 1灶:用磚石砌成的生火做飯的設備。2蛙:蛙。 3智伯: 即荀瑤。一作知伯,又稱知襄子。荀躒之孫。晉六卿之一。前472年,率晉軍伐齊,齊師敗績。趙鞅與范氏、中行氏相攻,他支持趙鞅,逐范氏、中行氏並瓜分其地。不久又共逐晉出公,立驕為晉君。在四卿中勢力最強。晉政盡決其手。前472年,率韓、魏共攻趙,圍趙襄子於晉陽。後來趙鞅暗與韓、魏聯合 * 智氏,他兵敗被殺,趙、魏、韓三家滅智氏,共分其地 出自【戰國策.趙策】原文1: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郗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郗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熹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 【譯文】 知伯脅從韓、魏的軍隊一道進攻趙國。軍隊把晉陽城包圍起來,引河水淹城池,離淹城只有三丈。郄疵對知伯說:『韓、魏兩國的國君肯定會背叛我們。』知伯問:『何以見得?』郄疵說:『從他們的臉上和軍事形勢上判斷就可以知道。我們跟隨韓、魏兩國軍隊進攻趙國,可以想見如果趙國滅亡,那災難必然會降到韓、魏頭上。雖然賢君跟韓、魏相約滅趙以後就和韓、魏三分趙國領土,可是現在晉陽只差三丈就被淹沒,連石臼和爐灶都生了青蛙,餓到了人馬相食的地步,晉陽被攻陷指日可待,然而韓、魏君主不但不喜,反倒憂愁,這不是表明他們將要背叛還是什麼呀?』
原文2: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郗疵言君之且反也。』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將拔矣。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於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也。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於攻趙也。今君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為君惜之。』趨而出。郗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知伯曰:『子安知之?』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郗疵知其言之不聽,請使於齊,知伯遣之。韓、魏之君果反矣。 【譯文】 第二天,知伯就把這話告訴韓、魏兩國君主,說:『郄疵說兩位君主就要背棄盟約。』韓、魏兩君說:『滅掉趙國以後我們三國可以三分趙地,而且晉陽馬上就要陷落。韓、魏兩君雖然愚笨,也不至於放棄眼前的利益,甚至背棄盟約去做那種不可能做到的事,這是很明顯的。這種形勢發展的結局是可以預見的。可是郄疵在為趙國謀劃,以便使賢君懷疑韓、魏兩國,進而瓦解三國攻趙的盟約。如今賢君竟聽信奸臣的讒言,而離間韓、魏兩國的邦交,我們真為賢君感到惋惜。』說完就快步出去了。郄疵又來對知伯說:『賢君為什麼要把臣的話告訴韓、魏王呢?』知伯說:『你怎麼知道我告訴了他們了呢?』郄疵說:『因為韓、魏兩王臨走時,使勁用眼睛瞪了我一眼才快步走開。』
郄疵見知伯不採納自己的建議,就主動請求知伯派他到齊國去,於是知伯就派他去齊國。不久韓、魏君主果然叛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