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說苑】卷14至公詩解6孔聖悲憫臾駢觀目包胥救亡非名非賜 題文詩:
孔子生於,亂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於君, 澤加於民,然後乃仕.言不行於,君上其澤, 不加於民,則退隱處.孔子情懷,天覆之心, 挾仁聖德,憫時俗之,污泥感傷,紀綱廢壞, 服重歷遠,周流應聘,乃俟幸施,道以子民, 當世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積,不肆大道, 屈而不伸,海內萬民,不蒙其化,群生不被, 其恩故而,喟然嘆曰:有用我者,則吾其為, 東西周乎!孔子行說,非欲私身,運德一城, 將欲舒誠,之於天下,而建之於,群生者耳. 秦晉交戰,秦使人謂,晉將軍曰:三軍士皆, 未息明日,請復戰也.臾駢謀曰:使者目動, 言肆懼我,將遁之矣,迫之於河,其必敗之. 趙盾反曰:死傷未收,棄之不惠;不待期而, 迫人於險,無勇請待.秦人夜遁.子胥將之, 吳辭其友,申包胥曰:後三年而,楚倘不亡, 吾不見子!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不助子, 助子是伐,宗廟止子,是不為友;雖然子亡, 而我存之,於是觀楚,一存一亡.及後三年, 吳師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見, 秦伯乃曰:吳之無道,兵強人眾,將征天下, 始於楚國,寡君出走,居雲夢使,下臣告急. 哀公曰諾,吾將圖之.申包胥於,是不罷朝, 立於秦庭,哭不絕聲,七日七夜.哀公嘆曰: 有臣如此,可不救乎?興師救楚,吳人聞之, 引兵而還,昭王反欲,封申包胥,辭曰救亡, 非為名也,功成受賜,是賣勇也.遂辭退隱, 終身不見.詩經有雲: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原文】
孔子生於亂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於君,澤加於民,然後仕。言不行於君,澤不加於民則處。孔子懷天覆之心,挾仁聖之德,憫時俗之污泥,傷紀綱之廢壞,服重歷遠,周流應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當世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積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內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而嘆曰:『而有用我者,則吾其為東周乎!』故孔子行說,非欲私身,運德於一城,將欲舒之於天下,而建之於群生者耳。【注釋】 1『言不形於君,澤不加於民則處。"的意思是什麼,自己的學說,不能被君王接受實行,不能給人民帶來福澤好處,那麼就退隱做隱士。 2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出自【論語】卷17陽貨篇: 原文:17.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譯文】
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裏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原文】
秦晉戰交敵,秦使人謂晉將軍曰:『三軍之士皆未息,明日請復戰。』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將遁矣,迫之河,必敗之。』趙盾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迫人於險,無勇也,請待。』秦人夜遁。 【注釋】 【左傳·文公十二年】載,秦國在公元前615年冬出兵進攻晉國,晉國趙盾率大軍拒秦軍於河曲(今山西芮城縣西風陵渡一帶黃河拐彎之處)。晉國謀士臾駢認為,秦軍遠來,不能持久,建議晉軍深壘固守,以待敵變。趙盾採納了他的建議,嚴令軍士堅守。秦軍幾次挑戰,並且採取誘敵之計,均未得到決戰機會。一天晚上,秦國派使者前去告訴晉軍說:『我們兩國軍隊尚未痛快地交鋒,明天就請決戰吧!』臾駢見秦使說話時眼珠轉動,聲音反常,等其離去後對趙盾說:『秦軍要打算逃走了,請趕快安排追擊。』後來證明臾駢的預見果然十分正確。 【意譯】 晚上各自收兵之後,士會讓秦康公派一使者前往晉軍軍營,邀約明日再戰。使者來到晉軍營中,見到趙盾之後說明來意並下了戰書。臾駢此時正在一旁觀察使者,他注意到使者雖然言辭頗為強硬,但眼神四顧漂移。【左傳】記載當時使者『目動而言肆』。
使者的這個細節令臾駢感到有些不對勁,眼神像在掩飾,語氣卻又那麼放肆,明顯的心口不一。臾駢結合當時秦軍的情況一想,細思極恐。如果秦軍打算再戰為何要提前通知,這明顯會使晉軍提前做好準備,不符合出其不意的用兵策略。兩軍對峙也有些時日了,計算單兵所帶兵糧或將耗盡,白天一戰秦軍並未佔到便宜,士氣受到挫折,如果再戰更難取勝。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這是秦軍為撤軍放的煙幕彈,想讓晉軍忙於備戰而疏於對秦軍的戒備,這樣秦軍可以從容撤退,而不必擔心晉軍的追擊。 臾駢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趙盾,並建議趙盾將計就計,提前派兵到黃河渡口伏擊撤退的秦軍,可一舉獲勝。雖然臾駢看穿了士會的緩兵之計,但是趙穿又跳出來作對,拿白天戰死的士兵遺體尚未收斂,現在離開不符合人道為由,並說臾駢不敢應戰是膽小的表現,拒絕移師黃河渡口,並在軍中煽動軍心。經趙穿這一煽動,趙盾未能及時調兵遣將,錯失戰機,第二天一看,秦軍早跑的沒影了。 【原文】
子胥將之吳,辭其友申包胥曰:『後三年,楚不亡,吾不見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廟也;止子是無以為友。雖然,子亡之,我存之,於是乎觀楚一存一亡也。』後三年,吳師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見秦伯曰:『吳無道,兵強人眾,將征天下,始於楚,寡君出走,居雲夢,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諾,吾固將圖之。』申包胥不罷朝,立於秦庭,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聲。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興師救楚,吳人聞之,引兵而還,昭王反,復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辭曰:『救亡非為名也,功成受賜,是賣勇也。』辭不受,遂退隱,終身不見。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注釋】 1當初,伍子胥與申包胥是摯友,伍子胥逃跑時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毀滅楚國。』申包胥說:『我一定要保存它。』等到吳兵攻進郢都,伍子胥尋找昭王,沒找到,就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屍體,抽打了三百鞭才罷休。 申包胥逃到山中,讓人對子胥說:『您報仇的手段,太過分了吧!我聽說,人多能戰勝天,天也能毀滅人。您曾是平王的臣子,親自拱手稱臣侍奉他,今天竟至污辱死人,這難道不是違背天理到了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替我謝謝申包胥,說我就像太陽快落山了,但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倒行逆施。』於是,申包胥逃到秦國告急,向秦國求救。秦國不答應,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晝夜痛哭,七天七夜哀聲不絕。秦哀公可憐他,說:『楚王雖殘暴,但有像這樣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國呢?』就派了五百輛兵車救楚國攻打吳國。不久,在稷地打敗吳兵。 2『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出自:【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譯文:好比過河河水深,過河就用筏和船。又如河水清且淺,我就游泳到對岸。家中有這沒有那,為你盡心來備辦。左鄰右舍有災難,奔走救助不遲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