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卷23天志(上)詩解1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欲其義而惡不義 題文詩: 墨子言曰:今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何以知之?故以其處,家者知之,若處家得, 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親戚兄, 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戒矣:不可不慎: 惡有處家,得罪家長,而可為也?非獨處家, 處國亦然.處國得罪,於國君也,猶有鄰國, 所避逃之;然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 皆曰戒矣:不可不慎!誰有處國,得罪國君, 而可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 若此其厚,況無所逃,者相儆戒,豈不愈厚, 然後可哉?且言有曰:焉爾晏日,焉而得罪, 將惡逃之?曰無所避.天不可為,林谷幽門, 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於天, 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 君子知小,而不知大.然則天亦,何欲何惡? 天欲義而,惡不義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 從事於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我為天之, 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之,何欲何惡? 我欲福祿,而惡禍祟.若我不為,天之所欲, 而為天之,所不欲然,我率天下,之百姓則, 以從事於,禍祟中也.然則何以,知天欲義, 而惡不義?曰天下也,有義則生,無義則死; 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然天欲其,生而惡死,欲富而惡,其貧欲治, 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原文】1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處家者知之。若處家得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惡有處家而得罪於家長而可為也?』非獨處家者為然,雖處國亦然。處國得罪於國君,猶有鄰國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誰亦有處國得罪於國君而可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若此其厚,況無所逃避之者,相儆戒豈不愈厚,然後可哉?且語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2),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夫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然則天亦何欲何惡?天欲義而惡不義。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也。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祟。若我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然則我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禍祟中也。然則何以知天之欲義而惡不義?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注釋】
(1)天志即天的意志。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天喜歡義,憎惡不義;希望人們相互幫助、相互教導,反對人們相互攻擊、相互敵視。可見,所謂天志實即是子墨子之志。它是墨子用以和當時統治者進行鬥爭的一種武器。(2)前『而』通『爾』。晏:清明。 【譯文】 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只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從他處身於家的情況可以知道。如果一個人處在家族中而得罪了家長,他還可逃避到相鄰的家族去。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識的人們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謹慎呀!怎麼會有處在家族中而可以得罪家長的呢?』不僅處身於家的情況如此,即使處身於國也是這樣。如果處在國中而得罪了國君,還有鄰國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識的人們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謹慎呀!怎麼會有處身於國而可以得罪國君的呢?』這是有地方可以逃避的,人們相互警戒還如此嚴重,又何況那些沒有地方可以逃避的情況呢?互相警戒難道不就更加嚴重,然後才可以嗎?而且俗語有這種說法:『在光天化日之下得了罪,有什麼地方可以逃避呢?』回答是:『沒有地方可以逃避。』上天不會對山林深谷幽暗無人的地方有所忽視,他明晰的目光一定會看得見。然而天下的士君子對於天,卻疏忽地不知道以此相互警戒。這就是我藉以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的原因。 既然如此,那麼上天也喜愛什麼厭惡什麼呢?上天愛好義而憎惡不義。既然如此,那麼率領天下的百姓,用以去做合乎義的事,這就是我們在做上天所愛好的事了。我們做上天所喜歡的事,那麼上天就會做我們所喜歡的事。那麼我們又愛好什麼、憎惡什麼呢?我們喜歡福祿而厭惡禍患,如果我們不做上天所喜歡的事,那麼就是我們率領天下的百姓,陷身於禍患災殃中去了。那麼怎麼知道上天喜愛義而憎惡不義呢?回答說:天下之事,有義的就生存,無義的就死亡;有義的就富有,無義的就貧窮;有義的就治理,無義的就混亂。既然如此,那麼上天喜歡人類孳生而討厭他們死亡,喜歡人類富有而討厭他們貧窮,喜歡人類治理而討厭他們混亂。這就是我所以知道上天愛好義而憎惡不義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