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1|回覆: 0

[儒家文化] 學史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8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傳承歷史,銘記歷史

傳承歷史,銘記歷史

唐太宗的治國成效到底如何?太宗於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49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稱讚他是『千古一帝』。受【群書治要】的影響,太宗以能用賢納諫、尊儒重道、勤政愛民而著稱。他以文治天下,力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很快使社會出現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貞觀之治』的社會秩序到底好到什麼程度?【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六年,『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憫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太宗親自查錄被關押的死刑犯的案情,生起憐憫之心,於是放他們回家,第二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到了第二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被放回的死囚共三百九十人,在沒有任何人監管的情況下都按時回到朝堂,竟沒有一人逃亡。於是太宗將他們全部赦免。

有詩讚嘆太宗說:『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死囚四百來歸獄,……以心感人人心歸』。這都是太宗皇帝以心感人的結果。所以,那時中國的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的心中沒有怨氣,社會秩序良好。

不僅如此,貞觀王朝還是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貪污的王朝,這可能也是太宗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太宗統治下的中國,因為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歷史的最低點。這和太宗運用【群書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則,重視道德教化,並且制定了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政治制度來預防貪污腐敗密不可分。這些成就的取得也說明,運用聖賢之道治國,不僅有效、易從,而且快速。

【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宗和秘書監魏徵漫談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的得失時說:『如今大亂之後恐怕不能急於實現大治。』魏徵說:『並非如此,大凡人在危難困苦時會憂懼死亡,憂懼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進行教化。因此,大的動亂之後更容易教化,就像飢餓的人對飲食更容易滿足。』

太宗說:『賢明之人治理好國家尚且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滅殘虐,廢除殺戮。大亂之後要想大治,怎麼可能在短期內做到呢?』【論語】中也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所以太宗認為,要恢復太平,即使是賢明的人來治理,也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魏徵卻說:『這話是對一般人來說的,並不能用在賢明之人的身上。如果是賢明之人推行教化,上下齊心,就像響之應聲那樣響應迅速。事情不求快,也會很快地推行下去。一年就能見成效,看來也並非難事。如果說要三年成功,應該說已經太晚了。』

太宗聽後,覺得魏徵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封德彝等其他大臣卻說:『夏商周三代以後,百姓逐漸浮薄奸詐。所以,秦朝專用嚴刑峻法來治國,漢朝以仁義雜用刑法治國,都是想教化好百姓,但卻沒有成功。怎麼說是可以教化,卻什麼都不去做?如果聽信魏徵所說的話,恐怕要敗亂國家。』

魏徵聽後,說:『五帝三王治理國家,並沒有把老百姓換掉。也就是說,百姓是同樣的百姓,但他們仍然能把百姓教化好,可見,施行帝道就成其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為王。關鍵在於,當時的治理者是否施行教化而已。看古書記載就知道,從前黃帝與蚩尤作戰七十多次,天下亂得很厲害,而勝利以後,天下很快就太平;九黎作亂,顓頊出兵征討,平定以後,仍不失其為治世;夏桀王昏亂淫虐,商湯把他趕走了,但是在湯治理時期,也實現了天下太平;商紂王專干荒淫無道之事,周武王便起兵征討,到了武王的兒子成王在位時,也實現了天下太平。如果說,百姓日漸浮薄奸詐,再也不會淳樸,那麼到現在百姓都應該變得和鬼魅一樣,還能實現教化嗎?』

封德彝等人想不出辯駁的話,但仍認為魏徵的話行不通。幸好魏徵博覽群書,對於歷史的教訓了解得非常透徹,他引經據典讓大臣們無話可說。而太宗也確實是一代明君,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美醜,在臣子們的辯論中選擇魏徵的建議。太宗堅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結果幾年之間,天下康復安定,突厥被打敗臣服。

唐太宗對群臣說:『貞觀初年,人們頗有異議,認為當今並不能實行帝道、王道(帝道、王道是以聖賢的教誨感化人心),只有魏徵勸朕推行,朕聽了他的話,不過幾年就達到中原安定、邊遠的外族臣服的結果。突厥從來就是中原的強敵,如今突厥的首領卻佩刀值宿來做禁衛,部落也跟着穿戴大唐的衣冠,也就是說外族也受到大唐文化的影響。朕能取得這種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勞。』

太宗又對魏徵說:『玉雖然有美好的本質,但如果藏在石頭裏,沒有好的工匠雕琢研磨就和瓦礫碎石沒有區別。如果遇上好的工匠,玉就可以成為流傳萬代的珍寶。朕雖然沒有好的本質可供愛卿雕琢研磨,但多虧愛卿用仁義約束朕,用道德來光大朕,才使朕有今天的功業。愛卿確實是一位良工巧匠。』太宗對於魏徵非常恭敬,視他為老師一樣,自己也很謙虛,甚至把貞觀盛世的成就都歸功於魏徵。

由此可知,能夠成就盛世是結果,原因是最高領導者,即天子,能夠任用賢臣,推行正確的治國理念。太宗能夠以史為鑑,接受魏徵的諫言,相信通過儒家倫理道德教化可以把人教好,所以對聖賢教育深信不疑。這些聖賢的政治智慧都是從【群書治要】中承傳下來。

歷史上,【群書治要】被日本人從唐朝帶回日本。從此被日本的歷代天皇、皇子、大臣奉為圭臬,成為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重要經典。唐朝時期交通不便,日本留學生來中國留學,要帶回去的書需要手抄,所挑選的是眾多典籍之中的精華,抄寫下來帶回日本,後人手抄、翻譯、流傳的也是挑選最有價值的。這部書傳到日本後,確實幫助日本創建了承和、貞觀兩代盛世。

歷史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四講中說:『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孫中山先生很有先見之明,他曾留學歐洲,對中外的政治思想都有很深的理解。孫中山先生認為歐洲比中國先進的地方只有科技和機器,要說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向中國人學習。孫中山先生還說:『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在一百多年之前,孫中山先生已經有這種見地,已經看到西方思維的偏頗,認為必須要靠東方的哲學與文化才能調整偏失。

當代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在【未來屬於中國】這本書中也提出,只有中華文化能夠救世界,未來是中華文化得以普遍宣揚的世界。學習【群書治要】就知道,傳統文化中的『仁者無敵』『和而不同』的理念等,確實能為世界帶來永恆的安定和平。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否得以弘揚,關係到整個世界的和平、未來。

中國有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治國效果。在世界文明歷史上,四大古文明中,其他三個古文明都中斷了,唯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綿延五千多年而不衰。中華民族至今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靠的就是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要有責任心,使輝煌燦爛的文化發揚光大,要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把古聖先賢良好的治國理念、方法傳承。

當然,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要用當代的事情做印證。【群書治要·史記】中說:『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野諺』,是俗語。『前事之不忘』,不忘前事,這是一個倒裝句,能夠汲取過去的歷史教訓。『後事之師』,以後做事的借鑑。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洞察興盛衰亡的規律,審察是否適宜變化的形勢,取捨有條理,並順應時代制定相應的策略。因此歷時長久而國家安定。

這句話告訴人們,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要把古代治國理政的經驗,運用在當代政治治理和企業管理之中,觀察是否依舊有效。比如,古人說的『君仁臣忠』,『君』是領導者,『臣』是被領導者。現在有些企業把『君仁臣忠』的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創下了『中國式管理』的很多案例,確實達到了『不忍欺』,即員工不忍心欺騙老闆,說明這種觀念在今天依然適用。當然,還要審時度勢,根據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比如,古禮的最重禮是三跪九叩首的禮,現在如果行三跪九叩首禮就不能接受,會讓人認為是封建。所以現代的最重禮,就改為三鞠躬禮,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則更要順應現代人的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做相應調整。

所以,學史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復古,而是為了做好現實工作,更好地走向未來。在建黨百年華誕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連續講了九個『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強調了學習黨史、國史、古為今用的重要性。對於肩負率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的中國共產黨而言,要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需要深入國史、黨史的學習,古鏡今鑒、古為今用,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效果,從而更好地展望未來、走向未來、開創未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