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10上仁8尊道貴德【文子】詩解 題文詩: 仁義禮者,薄於道德.哀樂論仁,取與明義, 四海之內,哀樂非遍,竭國財貨,不足贍民, 仁義不如,修道行德,因天地性,萬物自正, 天下自贍,仁義因附.聖人至情,至情至厚, 居守其厚,不居其薄.禮實之文,仁恩之效, 禮因人情,不過其實,仁不溢恩,哀抱於情, 送死稱仁.養生過度,強人不及,絕不能已; 養生之適,度量適宜,非譽無生,制樂合歡, 不出合和,明死生分,通侈儉適.末世不然, 言行相悖,情貌相反,禮飾以煩,樂擾以淫, 風俗溺世,非譽滿朝,至人不用.與驥逐走, 人不勝驥,托於車上,驥不勝人,善用道者, 乘人之資,以立其功,以其所能,托所不能. 主興以時,民報以財,主遇以禮,民報以死, 故有危國,必無安君,其有憂主,必無樂臣. 德過位尊,祿過德凶,德貴無高,德不竊位, 義取無多,非義不取.聖人真情,非名非利, 取捨適宜,安貧樂道,欲不傷生,利不累己. 古者風清,無德不尊,無能不官,無功不賞, 無罪不誅,進人以禮,退人以義;小人之世, 其進人也,若上之天,其退人也,若內之淵, 言古疾今,以古鑒今,情通古今,思接千載. 正文: 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 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夫禮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故禮因人情而制,不過其實,仁不溢恩,悲哀抱於情,送死稱於仁。夫養生不強人所不能及,不絕人所不能已,度量不失其適,非譽無由生矣,故制樂足以合歡,不出於和,明於死生之分,通於侈儉之適也。末世即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擾以淫,風俗溺於世,非譽華於朝,故至人廢而不用也。與驥逐走,即人不勝驥,托於車上,即驥不勝人,故善用道者,乘人之資以立功,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主興之以時,民報之以財,主遇之以禮,民報之以死,故有危國無安君,有憂主無樂臣。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無高,義取無多,不以德貴竊位,不以義取盜財。 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取安。古者無德不尊,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誅,其進人也以禮,其退人也以義,小人之世,其進人也若上之天,其退人也若內之淵,言古者以疾今也。 (默希子注) 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言恩惠不能普。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故知道德深厚而仁義淺薄,故聖人居其厚,不處其薄也。夫禮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故禮因人情而制,不過其實;仁不溢恩,悲哀抱於情,送死稱於仁。夫養生,不強人所不能及,不絕人所不能已,度量不失其適,非譽無由生矣。故制樂足以合歡,不出於和,明於死生之分,通於侈儉之適也。人情失和,故興於仁義,節以禮樂,各使明其分而不相逾。末世即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擾以淫,風俗溺於世,非譽萃於朝,故至人廢而不用也。未世謂樂淫、變節、禮煩、飾情,至人見其如此,故執其樸素,易其風俗。與驥逐走,即人不勝驥;托於車上,即驥不勝人。故善用道者,乘人之資以立功,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也。主與之以時,民報之以財;主遇之以禮,民報之以死。故有危國,無安君;有憂主,無樂臣。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無高,義取無多。不以德貴者,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無德而貴者凶,非義而取者盜。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古#7。者無德,不尊;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誅。其進人也,以禮;其退人也,以義。小人之世,其進人也,若上之天;其退人也,若內之淵。聖人之用人也,不苟進,不安退;小人則用之恐不高,退之恨不深也。言古者,以疾今也。敏今時偷薄,好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也。 參考譯註: 文子問:仁義禮樂為什麼會使道德薄弱而不使道德厚重? 老子回答:為仁之人,一定會用人之所好和人之所惡之心,來作為對待人和事的標準,為義之人,一定重視取與是否得當的原則;但是四海之內,哀樂之情不能人人相同,即使竭盡府庫之財貨,也不能滿足全天下人的欲望,所以聖人知道與其遍施仁義,不如自己修道而厚德,順應天地之時勢,使萬物自己適情而正,那麼天下就可以人人自給自足了,仁義才有施展的基礎,所以老子曰『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制禮,是為了節制人的情緒欲望等思想行為,使之進退有據,出入有度;仁義,是愛人的行為能夠得到眾人的認同,所以禮要因人情世故而周全,不能過分,仁要適度,不要濫觴,如果悲哀之情緒出於本性,還能夠行送死的禮節就可以稱得上仁了。所以養生的方法,不能強人所不能及,不能禁絕人所不能自已之情,度量的標準應該適度,這樣非譽之辭也就沒有根據了,所以制禮樂足以合歡即可,以達到和的目的為最好,就可以體會生之樂,死之哀,也可以做到豐儉由人了。末世的情況不是這樣,說的與做的相反,內心與外貌相異,禮節裝飾繁複,音樂滋擾不堪,風俗流於敗壞,非譽滿於朝廷,所以至人遇到這樣的世界就會隱遁自己自在逍遙去了。如果人與馬賽跑,人哪裏跑得過馬,但是人登車而行,馬就不見得比人快,所以善於為道之人,能夠利用眾人之力做事情,既善於發揮自己的特長,又能夠用眾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人主用民以時,人民報之以財貨,人主遇民以禮,人民報之以死節,所以如果有危國就沒有安穩的君王,有憂患之主就沒有隻知享樂之臣。德行超過其爵位者能夠安享尊貴,奉祿超過其德行者比較兇險,貴德者其可以不斷積累而深厚,重義者其可以不合理處分文不取,如果不以德修身而稱尊者,就是竊位啊,如果不以義理為標準而妄取者,就是盜賊了。 聖人能夠安貧樂道,可以不以欲傷身,不以利累己,所以能夠不去做違義而妄取的事情。古時候無德之人不能稱尊,無能之人不得為官,無功之人不可受賞,無罪之人不得隨意受到誅罰,君王獎勵提拔人以禮相待,辭退貶黜人以義為標準;至於小人之世,他提拔親信人好像要捧之上天,他黜退人好像要沉之於淵;所以討論古時候的得失是因為痛心疾首現在的形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