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5|回覆: 0

[儒家文化] 『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5 13: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中國有些古話特別值得人尋味,比如『曲高和寡』『自古聖賢多寂寞』『善人常得謗,善事常易敗』。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

首先,由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現象比較普遍。小人的境界平平,做事都以名利為出發點和推動力。當他看君子做事的時候,會以自己的境界推測君子。聖賢人也和一般人一樣穿衣、吃飯、走路、喝茶,但他的用心卻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做事是在內不在外,所以不被一般人所知。小人就會用自己的心去揣測聖人的心,往往把聖人的行為都看錯,就出現了對君子的誤解,甚至誹謗。

【弟子規】:『流俗眾,仁者稀。』在社會中,遭遇仁者都稀有難逢,遇到聖賢更是如珍如瑞。所以聖賢人難遇知音、寂寞寥然也就在所難免,只有境界相同的人才能夠惺惺相惜。像孔老夫子周遊列國,也希望找到能夠認識他,並推廣他智慧學說的人,解民於倒懸之中,救民於水火,拯天下於陷溺。這時候如果遇到明君,其結果必然是【書經】中:『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不世』,不是世世代代都能出現的君主,也就是卓越的君主。有卓越的君主才能用卓越的臣子,用卓越的臣子才能立下不朽的功勳。如果孔子在世的時候就遇到這樣一位明君,這位明君一定也會因為重用孔子而創下一代輝煌盛世,被載入史冊。人類歷史可能也會因他而改寫。

然而可惜的是當時的君主,或為眼前富國強兵的小利遮蔽雙眼;或為不能放下私慾而中途退縮;或為孔子弟子多賢德,恐後世會取而代之而放棄。再看現代,很多學者把孔子都解讀為『官迷』,以為他周遊列國是為了獲得一官半職,這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還有很多學者把愚昧、落後、封建等詞形容孔子的思想言行,這更是誣枉聖人。

孔子雖然不得志於當時,但他的思想在漢代以後被發揚光大,成為推動中國幾千年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至今仍然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的後人一直承傳到今天,保持兩千多年長盛不衰,代代仍有賢人出現。【中庸】上說:『夫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孔子所得的是素王之位,萬世之名,百代之祿,無疆之壽。

所以,要從長遠的眼光看歷史,不能因為他一時不得意,就覺得古人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報時不到』是靠不住的。實際上從歷史來看,這個規律還是一定的。所以古人說『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