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7|回覆: 0

[儒家文化] 什麼叫做驕?(一)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6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節約費用、謹守法度,這樣才能夠保全國家,使百姓安和

節約費用、謹守法度,這樣才能夠保全國家,使百姓安和

【孝經•諸侯章第三】是講述諸侯的孝道。諸侯貴居民人之上,富有一國,容易滋生傲慢和奢泰之風。因此,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戒慎恐懼的狀態,節約費用、謹守法度,這樣才能夠保全國家,使百姓安和。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驕』是驕慢的意思。居上位而不恤其下,身居高位,但是不體恤下屬,不體恤民人,就是驕。『危』,【說文】解釋為『危,在高而懼也。』是高高在上而感覺到恐懼、畏懼的意思。

滿而不溢』,『滿』是充實的意思。『溢』是奢泰為『溢』。意思是說,諸侯處在萬民之上,而不驕慢,即便身居高位,也沒有傾覆的危險。節約費用,謹守法度,那麼即使財富充足,也不會奢侈濫用。

眾所周知,『驕』人人都有,特別是富貴之人,更容易驕慢。有錢人看到沒錢人便心生驕傲;做大官的看不起做小官的。但如果做小官的人一心為百姓,他就是君子;而做大官的如果魚肉百姓、以權謀私也是小人。

現在人常說『值得驕傲』,這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孔子說:『富而無驕』。【孝經】中講『在上不驕』。【尚書】中講:『滿招損,謙受益』。【易經】中有六十四卦,惟有『謙卦』,六爻皆吉。因此,對人驕傲,並以此為樂的人,不值一提。

在【成唯識論·卷六】中說,『云何為驕』?什麼才叫做驕?下面下了定義:『於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自己的長處或自己擅長之事,心生執着,從而陶醉驕傲。驕能夠障礙謙卑,生長染污不淨之法,都是驕的危害。

教育中總結了八種讓人產生驕傲的原因:

第一是盛壯驕,因為自己的身體強壯,精力旺盛而驕傲。這在動物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例如【動物世界】中,很多動物,如獅子、老虎等,都是以體力、暴力稱王稱霸一方。

第二是種姓驕,因為種姓、人種血緣優越而驕傲。例如有人出生,就生在貴族種姓的家庭,這就是驕傲的本錢。種姓在古印度是一種地位階級的象徵,古印度的階級界限非常分明。

地位從高到低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這四個階級界限分明,不能逾越。雖然現代社會比起古代社會文明進步很多,但是種姓,膚色、性別所造成的等級,在世界各國仍然還存在,且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也存在。例如同樣是美國公民,白種人在黑人面前就顯得高人一等。

第三是富驕,因為財物富裕充足而驕傲。古往今來,很多人為實現富驕夢,不擇手段去掠取財富。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富而不驕,這種修養本來不容易做到,但是比起貧而無怨還是容易一些,

所以說『易』。很多人財富多、地位高了,反而更平易近人,這就是『富而無驕』,然而想要做到並不容易,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貧戒怨,富戒驕』的古訓。

第四是聰明驕,因為自己聰明賢惠而驕傲。人沒有知識的時候,就迷惑顛倒、愚痴、不明事理。掌握了一些學問,又驕傲自滿,這叫聰明驕。聰明和智慧是不同的,智慧是本自具足,越有智慧的人越謙虛,不會驕慢。

第五是色驕,因為容貌端正而驕傲。人長得漂亮,身材好,自然會產生驕傲,這也在所難免。

第六是壽命驕,因為壽命長而驕傲,長壽,健康成了驕傲的資本。

第七,行善驕,因為行善修德而驕傲。行善做好事,幫助他人,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因此而驕傲,甚至在行善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起了名利之心,結果就把好事變成了壞事,違背了初衷。

第八種,叫自在嬌,因為事情順心,心情自在而驕傲。例如說學聖賢教誨的人都有心想事成,事事順遂,吉祥如意的體會。因為修行有一點感受而驕傲,也會適得其反。

這裏所說的八種驕只是概括而言,驕慢帶來的實質是痛苦的。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弟子規】也提醒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只是學習些許聖賢典章名句,但是沒有力行在自己的修身上,反而恃才傲物,這是錯誤的。

越是有道德學問的人越謙虛。如果學得越多越傲慢、目無父母尊長,所得的學問就背道而馳了。這種學問不是聖賢學問,最多只能稱得上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性德本具,因此有一句話說:『好學近乎智。』正是通過好學,向聖人學習,向經典學習,把我們自性中的智慧引發出來。這說明智慧是先天本自具足,不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而獲得的。後天的學習有助於人把蒙蔽智慧的障礙去掉,使得本自具足的智慧得以顯發,智慧顯發之後,自然就會保持謙虛恭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