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東漢)【新論】卷4言體詩解2忽微顯著纖細猶大二聖以興一君用稱王翁以亡 題文詩: 王翁嘉慕,前聖之治,簡薄漢家,法令故多, 所變更欲,事事效古,美先聖之,制度而不, 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 故以高義,退致廢亂,此乃不知,大體者也. 昔高祖欲,攻魏乃使,人窺視其,國相及諸, 將率左右,用事者知,其主名乃,曰皆不如, 蕭何曹參,韓信樊噲,亦易與耳.遂擊破之, 知大體者.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後東擊, 青徐眾郡,赤眉徒皆,不擇良將,但以世姓, 信謹文吏,或遣親屬,素所愛好,咸無權智, 將帥之用,猥使據軍,持眾當赴,強敵是以, 軍合則損,士眾散走.咎在擇將,將與主俱, 不知大體.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眾多. 出一美言,善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丑, 事萬民違,可不慎乎?故易經曰:言行君子, 之樞機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以動天地, 王翁以刑,殺人又復,加毒害焉.至生燒人, 以酰五毒,灌死者肉,及埋復薦,覆以荊棘. 人既死與,木土等雖,重加創毒,亦何損益. 成湯省納,無補士民,士民向之,嘉其德惠. 齊宣活牛,無益賢人,賢人善之,貴其仁心. 文王埋葬,枯骨無益,於眾庶眾,庶悅之其, 恩義動之.王翁之殘,死人無損,生人生人, 惡之以殘,酷示之故.維此四事,忽微顯著, 纖細猶大,二聖以興,一君用稱,王翁以亡, 故知大體,之於不知,者遠之矣.大體至道. 聖王治國,崇禮讓顯,仁義尊賢,愛民為務, 卜筮維寡,祭祀用稀.王翁好卜,筮信時日, 篤事鬼神,多作廟兆,潔齋祀祭,犧牲殺膳, 之費吏卒,辨治之苦,不可稱道.為政不善, 見叛天下,及難作兵,起無權策,以自救解, 馳南郊禱,搏心言冤,號興流涕,叩頭請命, 幸天哀助.當兵入宮,射矢交集,燔火大起, 逃漸台下,抱符命書,威斗可謂,蔽惑至矣. 【原文】 王翁嘉慕前聖之治,而簡薄[80] 漢家法令,故多所變更,欲事事效古,美先聖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釋[81]近趨遠,所尚非務,故以高義退致廢亂,此不知大體者也。高祖欲攻魏[82] ,乃使人窺視其國相及諸將率[83] 左右用事者,知其主名,乃日:『皆不如吾蕭何、 曹參[84] 、韓信、樊噲[85] 等,亦易與耳。』遂往擊破之,此知大體者也。
【譯文】
王莽讚美仰慕前世聖人之治,而鄙薄漢朝法令,所以許多漢朝法令被變更。又想事事效仿古人,稱美前世聖人的制度,卻不知道自己並不能實行那些制度。捨棄近前的而追求遙遠的,所崇尚的不是當務之急,所以終由推崇先聖的高義而衰退到敗亡動亂,這是不識大體者。高祖想要攻打魏國,就派人暗中了解其國相以及諸位將領和其身旁左右參事的人,知道了對方各級主管者的名字,於是說:『這些 人都不如我的蕭何、曹參、韓信、樊噲等人,很容易對付。』於是率軍前去擊敗了敵人。這就是識大體的人。
【原文】 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後東擊青、徐眾郡赤眉[86] 之徒,皆不擇良將,而但以世姓及信謹文吏,或遣親屬子孫素所愛好,咸無權智[87] 將帥之用,猥[88] 使據軍持眾,當赴強敵。是以軍合則損,士眾散走[89] 。咎[90] 在不擇將,將與主俱不知大體者也。[90] 咎:罪過,過失。
【譯文】 王莽先前想北伐匈奴,以及後來向東攻打青州、徐州各郡的赤眉軍,都不選擇良將,而只是任用世姓家族和膽小謹慎的文官,或派遣自己的親屬子孫和平時所寵愛的人,這些人都沒有權智謀略,也不曾擔任過將帥,卻隨意讓他們統領軍隊,前往抵擋強敵,因此與敵軍一交戰便 大敗,士兵們四散奔逃。其過錯就在於選擇將帥不當,將帥與君主都是不識大體者。
【原文】
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眾多。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可不慎乎?故易曰[91] :『言行,君子之樞機[92]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所以動天地者也。』
[91] 『易曰』下四句:語出【周易●繫辭上】,原文作『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92] 樞機:樞與機。比喻事物的關鍵部分。又喻指言語。
【譯文】 言語行為在於美好,而不在於眾多。出一美言善行,天下之人就會順從;有時表現出一件惡意醜事,萬民百姓都會違抗。(言語行為) 能不慎重嗎?所以,【易經】 上說:『言行, 是君子立身處世的關鍵要樞。言語行為的發動是導致榮辱的根本所在,是驚動天地的大事啊!』
【原文】 王翁刑殺人,又復加毒害焉。至生燒人,以酰[93] 五毒[94] 灌死者肌肉,及埋之,復薦[95] 覆以荊棘。人既死,與木土等,雖重加創毒[96] ,亦何損益。成湯[97] 之省納[98] 。無補於士民,士民向之者,嘉其有德惠[99]也。齊宣之活牛[100] ,無益於賢人,賢人善之者,貴其有仁心也。文王葬枯骨[101] ,無益於眾庶,眾庶悅之者,其思(思恐恩)義動之也。王翁之殘死人,無損於生人,生人惡之者,以殘酷示之也。維此四事,忽微而顯著,纖細而猶大。故二聖以興,一君用稱,王翁以亡,知大體與不知者遠矣。 [93] 酰:音希,即醋。
[94] 五毒:五種有毒的藥。 【周禮●天官●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鄭玄注: 『五毒,五藥之有毒....石膽、丹砂、雄黃、磐石、慈石。』
[95]薦:墊。
[96]創毒:傷害。 [97] 成湯:亦作『成商』。商朝開國之君。契的後代,子姓,名履,又稱天乙。夏桀無道,湯伐之,遂有天下,國號商,都於亳。【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 於南巢,惟有慚德。』孔安國傳:『湯伐桀, 武功成,故以為號。』
[98]省納:省察採納。
[99] 德惠:德澤恩惠。
[100]齊宣之活牛:齊宣王田辟疆,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嫣姓,公元前320年繼齊威王,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孟子●梁惠王上】:『臣聞之胡齙日:『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日:'牛何之? 」對日:'將以釁鐘。」王日:'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日:' 然則廢釁鐘與?」日:'何可廢也? 以羊易之。」』
[101] 文王葬枯骨: 【資治通鑑外紀】卷二: 『文王嘗行於野,見枯骨,命吏瘞之。吏日: '此無主矣。」王日: '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天下聞之,日:'西伯之澤及於枯骨, 況於人乎?」』
[102] 卜筮:古時預測吉凶,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 【譯文】 王莽以刑殺人,而對死者又加以殘害,竟至於活活將人燒死,爾後又用醋、五毒灌注死者的肌肉,掩埋死者時,又用荊棘鋪墊和覆蓋。人死之後如木土一般,即使再加以傷害,對死者來說又能有什麼損害呢?成湯的省察納諫,對於民眾無所補益,但民眾歸向他,是因為嘉許他有德行恩澤;齊宜王不殺牛,並無益於賢人,但賢人卻讚美他,是因為崇尚他有仁愛之心;文王埋葬枯骨,對百姓來說沒有什麼益處,但百姓為之而喜悅,是因為他的恩德道義感動了人們。王莽殘酷虐待死人。對於活着的人沒有什麼傷害,但活着的人厭惡痛恨他,是因為他向眾人顯示了他的殘酷。這四件事,雖細微但其意義十分顯著,雖細碎但其意義十分重大。所以,成湯、文王二位聖人因此而興盛,齊宣王因此而被稱揚,而王莽卻因此滅亡。可見識大體與不識大體者相差甚遠啊!
【原文】
聖王治國崇禮讓,顯仁義,以尊賢愛民為務,是為卜筮[102] 維寡,祭祀用稀。王翁好卜筮,信時日[103] ,而篤於事鬼神,多作廟兆[104] ,潔齋[105] 祀祭,犧牲[106] 殺膳[107] 之費,吏卒辨治之苦,不可稱道。為政不善,見叛天下,及難作兵起,無權策[108] 以自救解,乃馳之南郊告禱,搏心[109] 言冤,號[110] 興流涕,叩頭請命[111] ,幸天哀助之也。當兵入宮日,矢射(矢射當作射矢)交集,燔[112] 火大起,逃漸台[113]下, 尚抱其符命[114] 書及所作威斗[115],可謂蔽惑[116] 至其矣。 [116]蔽惑:蒙蔽迷惑。 【譯文】 聖王治理國家,推崇禮義和謙讓,顯揚仁愛和道義,以尊賢愛民為要務,因此很少佔卜問卦、祭祀鬼神。王莽好占卜,相信時日吉凶,虔誠地事奉鬼神,修建了許多廟宇祭壇,潔身齋戒以祭祀,祭祀所用牲畜和美味膳肴的費用以及官吏治辦的辛苦,無法用語言表述。王莽治理國家不善,而遭到天下人的反叛,及至災難發生,義軍四起,卻無權謀計策以自救,於是策馬疾馳到南郊,向上天祈禱,捶胸稱冤,號哭流涕,叩頭祈求上天保佑,希望上天哀憐並幫助他。當義兵攻入宮中之時,萬箭交集,大火熊熊,王莽逃到漸台下,還抱着他的符命書和自製的『威斗』,可以說是受迷惑蒙蔽太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