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漢書.禮樂志】詩解3王吉諫曰斷獄聽訟非太平基劉向諫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光武中興營立明堂辟雍 題文詩: 至宣帝時,琅邪王吉,為諫大夫,又上疏言: 欲治之主,不世出也,公卿幸得,遭遇其時, 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 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 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 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鑿,各取一切. 是故所以,詐偽萌生,刑罰無極,質樸日消, 恩愛浸薄.孔子故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非空言也.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 王制促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 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不若高宗?上不納言, 吉以病去.至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 磐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劉向,因是說上: 宜興辟雍,設立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 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如此,不治者未, 之有或曰,不能具禮.禮以養人,為本如有, 過差是過,而養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死傷. 今之刑非,皋陶法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 言筆則筆,救時務也.至於禮樂,則曰不敢, 是敢殺人,不敢養人.為其俎豆,管弦之間, 小不備而,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 就大不備,或莫甚焉.夫教化之,比於刑法, 刑法輕是,舍所重而,急所輕也.且教化所, 恃以為治,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獨, 立其所助,此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師有, 悖逆不順,子孫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 絕繇不習,五常之道.承千歲之,衰周繼暴, 秦余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詖,不閒義理, 不示大化,獨驅刑罰,終已不改.故曰導之, 以禮樂者,而民和睦.叔孫通將,制定禮儀, 初見非於,齊魯士然,卒為漢儒,宗垂後嗣, 斯成法也.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 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城南, 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此,事以定諡. 及王莽為,宰衡欲耀,眾庶遂興,辟雍因以, 篡位海內,畔之世祖,受命中興,撥亂反正, 改定京師,於土中即,位三十年,四夷賓服, 百姓家給,政教清明,於是營立,明堂辟雍. 顯宗即位,躬行其禮,宗祀光武,帝於明堂, 養三老五,更於辟雍,威儀盛美.然而德化, 未流洽者,禮樂未具,群下無所,誦說庠序, 尚未設故.孔子有曰:辟如為山,未成一匱, 止吾止也.今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 臧於理官,法家又復,不傳漢典,寢而不著, 民臣莫有,言者又叔,孫通沒後,河間獻王, 采禮樂古,事稍增輯,至五百篇.今學者不, 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也,說義又頗, 謬異是故,君臣長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原文】 至宣帝時,琅邪王吉為諫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鑿,各取一切。是以詐偽萌生,刑罰無極,質樸日消,恩愛浸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上不納其言,吉以病去。【譯文】 到了宣帝的時候,琅邪王吉任諫大夫,他又給皇帝上奏書道: 『想治理好天下的君主並不是世代都有的,公卿等官有幸身逢其時。卻沒有建立萬代的長遠計策,幫助聖明君主達到三代那樣興盛的人。他們的任務衹是靠官署文書來判決官司聽取訴訟而已,這不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所在。現在庸俗的官吏所用來統治百姓的,沒有可以世代通行的禮義條文,就用自己的想法去附會,各自圖一時的安定。因此狡詐虛偽便萌發,刑罰沒有邊際,樸實日益消失,恩愛逐漸淡薄。孔子說'安定國家,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更好的了,這不是空話。願同大臣一起選拔儒生,繼承舊時禮儀,彰明王者的制度,督促一代的百姓,達到仁愛長壽的境地,這樣民俗又怎麼不如成王康王?長壽又怎麼不及高宗呢?』皇上沒有採納他的話,王吉就稱有病而辭官。
【原文】 至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磐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禮。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至於禮樂,則曰不敢,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為其俎豆、管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或莫甚焉。夫教化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舍所重而急所輕也。且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師有悖逆不順之子孫,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絕,繇不習五常之道也。夫承千歲之衰周,繼暴秦之餘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詖,不閒義理,不示以大化,而獨驅以刑罰,終已不改。故曰:'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初,叔孫通將制定禮儀,見非於齊、魯之士,然卒為漢儒宗,業垂後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諡。 【譯文】 到成帝的時候,犍為郡在水邊得到古磬十六枚,議者認為這很吉祥。劉向根據這個情況就勸說成帝道:『應當興建辟雍,設立庠序,陳設禮樂,使雅頌之聲盛隆,使揖讓的禮儀盛行,用來教化天下。如果這樣還沒有形成天下太平,還從沒有過。有人說,禮不能都齊備。禮是以教育人為根本的,即使有過錯,這些過錯也還是教育人。刑罰的錯誤,有的就讓人或死或傷。如今的刑法,不是皋陶時候的法令了,有關部門制定法令,說刪就刪,說增就增,衹是為了援助常世的要事。至於增設禮樂,就說不敢,這是敢於殺人而不敢於教育人。為了俎豆這樣的禮器和管弦這樣的樂器沒有齊備,因此就絕對不去做,這是放棄沒有齊備的一點小東西而結果成了大部分都不具備的局面,沒有比這更虧的了:用教化和刑法相比較,刑法比較輕微,這是拋開重要的東西而去急着處理輕微的東西。況且教化是依靠它來治理國家的,刑法是用來輔助治理的。現在拋棄應該依賴的而惟獨建立衹是用來起輔助作用的東西,這不是達到天下太平的方法。 從京師有違抗不孝順的子孫到那些遭受大辟殺戮之刑的入不斷,這是由於不通曉仁、義、禮、智、信五常的道理的緣故。漢朝繼承了周朝千年的衰敗,殘暴秦朝的遺留弊端,百姓逐漸染上壞習俗,貪婪險惡,不懂道理,不告訴他們教化,衹用刑罰來約束他們,民俗始終不會改正。所以說: '用禮樂來引導百姓,他們就會和睦。原先,叔孫通將要制定禮儀時,遭到齊地、魯地讀書人的非議,但最後還是成為漢朝儒生的宗師,功業流傳後代,成為法典。』成帝就把劉向的話交給公卿討論,正好劉向病逝,丞相大司空就請求皇上設立辟雍。巡視長安城的南邊,確定位置的表還沒有製作好,成帝就駕崩,群臣就引用這件事來為他確定謐號。 【原文】 及王莽為宰衡,欲耀眾庶,遂興辟雍,因以篡位,海內畔之。世祖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即位三十年,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乃營立明堂、辟雍。顯宗即位,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於辟雍,威儀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具,群下無所誦說,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孔子曰:『辟如為山,未成一匱,止,吾止也。』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於理官,法家又復不傳。漢典寢而不着,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沒之後,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稍稍增輯,至五百餘篇。今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說義又頗謬異,故君臣長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譯文】 等到王莽稱號為宰衡,想迷惑眾人,就興建辟雍,因此而篡奪了帝位,國內人開始反叛他。世祖光武帝受天命使衰落的漢朝重新興盛,他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安定,把國都改定在洛陽。在位三十年,四夷臣服,百姓家家富足,政治教化清明,於是建立了明堂、辟雍。顯宗即位,親自主持禮儀,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在辟雍奉養三老五更,禮儀細節既多又完美。但道德教化沒有廣泛傳播,是因為禮樂沒有具備,群臣百姓沒有可述說的,而且庠序還沒有設立。孔子說:『比如造山,還差一匱之上,卻停止不幹了,我也不再去教諭他了。』現在叔孫通所撰寫的禮節儀式,和律令一同記錄着,被法官所收藏,但法家又沒有再傳下來。漢朝的典籍就再也不加着錄,百姓臣子也不再提及。還有叔孫通去世之後,河間獻王選取一些禮樂舊事,慢慢加以增加輯錄,達到五百多篇。現在的學者卻不能彰明,衹是向天子推薦【士禮】,所說的道理又多有錯誤,因此君臣長幼相處的規則漸漸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