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作為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在1986年之前的悠長歷史中,韓國(或朝鮮)的醫療體系從未有『韓醫』一說,而多數沿用『漢醫』(即中醫)或『漢方』之說。朝鮮時代的許浚通過參考大量中國古醫書於1596年編纂了一部【東醫寶鑑】。前不久,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的該書初刊本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耐人尋味的是,在韓國有關的宣傳中,【東醫寶鑑】被稱為是總結『韓醫學』精華的集大成之
作,申遺成功也被韓國一些組織認為是宣傳『韓醫』及確立『韓醫學是韓國傳統醫學』的絕好機會。
韓國文化遺產廳近日宣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韓國申請的【東醫寶鑑】初刊本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在一些韓國媒體的報道中,【東醫寶鑑】被稱為是總結『韓醫學』精華的偉大著作,9月將在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舉行『【東醫寶鑑】特別策劃展覽』。韓國保健福祉家庭部計劃在【東醫寶鑑】發行400周年的2013年舉行『國際韓醫博覽會』。事實上,由於中國國內看過這本書的人很少,而歐美世界對【東醫
寶鑑】是一本中醫書的見識也極少,韓國在國際上把其國內具有悠久歷史的『漢醫(中醫)』的概念偷換為『韓醫』的計劃正在逐步實現。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韓國或將繼續闡明所謂『韓醫』與中醫的不同,將之視為所謂起源相近的兩種醫學體系,並將所涉及的龐大的藥學及藥方轉換為『韓醫』固有。
『這就是朝鮮人寫的中醫書!』
『【東醫寶鑑】在一般的中醫藥圖書館都收藏的,我在求學時讀過,這本書的序言及其內容都明白無誤地說明了,這就是一本古代朝鮮人在學習中醫後用漢字編撰的一部關於中醫的圖書。』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接受採訪時如是斷言。
據悉,【東醫寶鑑】是由公元1596年(朝鮮李王朝宣祖二十九年)時任太醫許浚歷經14年編纂完成的一本醫書。此書共25卷,全部用漢字寫成。主要纂輯自中國古代醫書如【素問】【靈樞】【傷寒論】【古今醫鑒】【醫學綱目】等80多種,『纂輯』的另一說法其實也可以說是抄錄,換言之,【東醫寶鑑】就是轉抄引述80餘種中醫典籍的圖書,而此書另外所引述的兩本朝鮮人的著作【醫方類聚】與【鄉藥集成方】
也均是介紹中醫的書籍,其中【醫方類聚】參考了中國醫典100多部,【鄉藥集成方】則是仿照當時中國本草的體例,對朝鮮的本地藥材進行的介紹,除名稱標註本地名稱外,其餘所載藥性均依照中醫觀點。正如何裕民所說,【東醫寶鑑】所有理論觀點及用藥準則無一不是來自於中醫,其對中醫藥的貢獻主要在於推動中醫藥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但並無產生一個新的醫學體系的作用。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所謂的『韓醫』呢?『韓醫』和中醫的關係到底如何其實不妨從朝鮮半島的文化史說起,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被稱為箕子之國(史載是商代後裔箕子所立),歷史上一直以『小中華』自居,明朝幫助朝鮮平定倭亂後,朝鮮一直奉明朝為正朔,甚至明亡後,朝鮮人在200多年的時間內均以崇禎年號紀年;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數千年歷史中的主流文字,就醫學而言,也一直以中醫為主,即
所謂『漢醫』。『韓國醫師協會』在描述醫史時也承認:公元561年,吳國的知聰帶了包括【內外典】【藥書】等中國古籍赴日,途經半島而傳授漢醫。直至1970年,論及傳統醫學,韓國仍以『漢醫』稱之。在今天,中醫藥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等依然是朝鮮半島醫學生的教材。1980年以後,伴隨着經濟的騰飛,韓國開始『去漢字化』,在書寫文字中全部改做拼音文字的韓文,也就在1986年4月,韓國
國會通過【醫療改正案】,把一直存在的『漢醫學』改為『韓醫學』(在拼音的韓文中,這兩個詞並無區別),換言之,所謂『韓醫』之說,至今也不過23年時間。
一些學者認為,韓國試圖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必須建立在對歷史真實性的尊重上。把一本九成以上內容均輯錄自中國中醫典籍的醫書說成什麼『韓醫學的集大成之作』無論如何是不妥當的,而試圖通過此書的申遺以確立『韓醫學是韓國傳統醫學的正體性』更是對東亞文明與歷史的無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