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42|回覆: 4

[中醫典籍] 【中基】第二章 第三節 六腑

[複製連結]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8-2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它們的生理功能是『傳化物』,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別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四髒,布散於全身;其濁者(糟粕)下傳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糞便排出體外;臟腑代謝產生的濁液,則經三焦注入腎和膀胱,在腎氣的蒸化作用下生成尿液,排出體外。飲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須通過消化道的七道門戶,【難經】稱為『七沖門』。如【難經・四十四難】說:『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因而其氣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如【素問・五藏別論】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每一腑都必須適時排空其內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暢,功能協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之說。
    一、膽
    膽居六腑之首,又為奇恆之腑。膽位於右脅下,附於肝之短葉間。膽與肝由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相互屬絡,構成表裏關係。膽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貯藏排泄膽汁和主決斷。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貯藏和排泄膽汁
    膽汁來源於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餘氣凝聚而成。膽汁生成後,進入膽腑,由膽腑濃縮並貯藏。貯藏於膽腑的膽汁,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受納腐熟和運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症狀。若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出現目黃、身黃、小便黃等症狀。相對於肝氣升發,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症狀。
    2.主決斷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的這一功能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以維持精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代謝,確保臟腑之間的協調關係,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膽氣豪壯之人,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較小,且恢復也較快;膽氣虛怯之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出現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誌異常的病變。
    (二)為奇恆之腑
    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內盛膽汁。古人認為膽汁是精純、清淨的精微物質,稱為『精汁』,故膽有『中精之府』、『清淨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稱。膽的形態結構與其他五腑相同,皆屬中空有腔的管狀或囊狀器官,故為六腑之一;但因其內盛精汁,與五臟『藏精氣』的功能特點相似,且與飲食水谷不直接接觸,只是排泄膽汁入腸道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又為奇恆之腑之一。
    二、胃
   
    胃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臟器,主受納腐熟水谷,有『太倉』、『水谷之海』 之稱。胃與脾同居中焦,『以膜相連』,由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互屬絡,構成表裏關係。胃與脾在五行中皆屬土:胃為陽明燥土,屬陽;脾為太陰濕土,屬陰。
    胃位於腹腔上部,上連食道,下通小腸。胃腔稱為胃脘,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的部分稱為中脘。賁門上連食道,幽門下通小腸,是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潤惡燥。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納水谷
    胃主受納水谷,是指胃氣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水谷的作用。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咽)進入胃中,在胃氣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納,暫存於其中,故胃有『太倉』、『水谷之海』之稱。機體精氣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賴於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故胃又有『水谷氣血之海』之稱。胃氣的受納水谷功能,既是其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飲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礎。因此,胃氣的受納功能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十分重要。胃氣受納水谷功能的強弱,可以通過食慾和飲食多少反映出來。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氣將飲食物初步消化,並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納於胃中的飲食物,經過胃氣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後,精微物質被吸收,並由脾氣轉輸而營養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傳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
    胃氣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氣的運化功能相互配合,納運協調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進而化生精氣血津液,供養全身。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氣宜保持通暢下降的運動趨勢。胃氣的通降作用,主要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過程中:①飲食物入胃,胃容納而不拒之;②經胃氣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傳小腸作進一步消化;③食物殘渣下移大腸,燥化後形成糞便;④糞便有節制地排出體外。藏象學說以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協調,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主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則出現納呆脘悶,胃脘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出現噁心,嘔吐、嘔逆、噯氣等胃氣上逆之候。脾胃居中,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胃氣通降與脾氣升舉相互為用,胃失和降與脾氣不升也可相互影響。胃失和降,不僅影響六腑的通降,還會影響全身氣機的升降,從而出現各種病理變化。如【素問・逆凋論】即有『胃不和則臥不安』 之論。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8-2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P>     2.喜潤惡燥
    胃喜潤惡燥,是指胃當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胃的受納腐熟,不僅依賴胃氣的推動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潤。胃中津液充足,則能維持其受納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損。所以在治療胃病時,要注意保護胃中津液。即使必用苦寒瀉下之劑,也應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為度,不可妄施,以免化燥傷陰。
    胃氣,是中醫學的一個涵義較廣的概念。綜觀歷代醫家的有關認識,胃氣的涵義主要歸納為以下四點:①是指推動胃或胃腸道的運動以發揮受納腐熟水谷功能的一類精微物質,是一身之氣分佈到胃的部分,屬臟腑之氣之一。胃氣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胃氣的通降,保證了飲食水谷的初步消化和食糜的按時下傳,為其進一步消化吸收奠定了基礎。②是脾氣與胃氣的合稱,即推動和調控整個胃腸道的運動以使飲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質吸收轉輸的兩類不同運動趨向的精微物質,又可稱為『中氣』。此氣的強弱影響到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係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因而此氣的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生命活動的強弱及生命的存亡。在臨床治病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保護此脾胃之氣,處方用藥應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衰敗,則百藥難施。③是指水谷之氣,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氣,簡稱谷氣。谷氣是一身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谷氣充足,五臟之氣自然充實。故有『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 之論,又有『胃為五臟之本』之說。谷氣充盛,隨脈運行,則脈反映出從容和緩之象,所謂脈有『胃氣』。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節律一致為特點。脈中胃氣的強弱有無,對推斷病情的進退和生命的存亡有重要意義,故【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④指代一身之氣或正氣。在認識了谷氣和脾胃二氣的功能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某些古代醫家如元・李杲、明・張介賓等將其升格為一身之氣或正氣。
    三、小腸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下傳其糟粕的重要臟器。小腸與心由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屬絡而構成表裏關係。
    小腸位於腹中,其上口與胃在幽門相接,下口與大腸在闌門相連,是一個比較長的、呈迂曲迴環迭積之狀的管狀器官。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主受盛化物: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現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指小腸接受由胃腑下傳的食糜而盛納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脾氣與小腸的共同作用對其進一步消化,化為精微和糟粕兩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腸受盛化物功能失調,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主泌別清濁:泌別清濁,是指小腸中的食糜在作進一步消化的過程中,隨之分為清濁兩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腸吸收,經脾氣的轉輸作用輸布全身,即所謂『中央土以灌四傍』;濁者,即食物殘渣和部分水液,經胃和小腸之氣的作用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還吸收了大量的水液,與水谷精微融合為液態物質,由脾氣轉輸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即所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其中較清稀者上輸於肺,經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布散於全身皮毛肌腠和內在臟腑,並將臟腑代謝後產生的濁液下輸腎和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由於小腸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
    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張介賓【類經・藏象類】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若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常,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就會導致水谷混雜而出現便溏泄瀉等症。臨床上治療泄瀉採用『利小便所以實大便』 的方法,就是『小腸主液』理論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
    四、大腸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是對食物殘渣中的水液進行吸收,形成糞便並有度排出的臟器。大腸與肺由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的相互屬絡而構成表裏關係。
    大腸居腹中,其上口在闌門處接小腸,其下端連肛門。大腸的上段稱為『迴腸』,包括現代解剖學中的迴腸和結腸上段;下段稱為『廣腸』,包括乙狀結腸和直腸。大腸亦是一個管腔性器官,呈圓環送積之狀,主要有傳化糟粕與主津的生理功能。
    主傳化糟粕:大腸接受由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經肛門有節制地排出體外,故大腸有『傳導之官』之稱。如大腸傳導糟粕功能失常,則出現排便異常,常見的有大便秘結或泄瀉。若濕熱蘊結大腸,大腸傳導功能失常,還會出現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膿血等。
    大腸的傳化糟粕功能,實為對小腸泌別清濁功能的承接。除此以外,尚與胃氣的通降、肺氣的肅降、脾氣的運化、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作用有關:胃氣的通降,實際上涵括了大腸對糟粕排泄的作用;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的肅降有助於糟粕的排泄;脾氣的運化,有助於大腸對食物殘渣中水液的吸收;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大腸主津:大腸接受由小腸下傳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殘渣,將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糞便,即所謂燥化作用。大腸吸收水液,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故說『大腸主津』。大腸主津功能失常,則大腸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與糟粕俱下,可出現腸鳴、腹痛、泄瀉等症;若大腸實熱,消爍津液,或大腸津虧,腸道失潤,又會導致大便秘結不通。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8-2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它們的生理功能是『傳化物』,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別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四髒,布散於全身;其濁者(糟粕)下傳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糞便排出體外;臟腑代謝產生的濁液,則經三焦注入腎和膀胱,在腎氣的蒸化作用下生成尿液,排出體外。飲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須通過消化道的七道門戶,【難經】稱為『七沖門』。如【難經・四十四難】說:『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因而其氣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如【素問・五藏別論】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每一腑都必須適時排空其內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暢,功能協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之說。
    一、膽
    膽居六腑之首,又為奇恆之腑。膽位於右脅下,附於肝之短葉間。膽與肝由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相互屬絡,構成表裏關係。膽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貯藏排泄膽汁和主決斷。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貯藏和排泄膽汁
    膽汁來源於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餘氣凝聚而成。膽汁生成後,進入膽腑,由膽腑濃縮並貯藏。貯藏於膽腑的膽汁,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受納腐熟和運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症狀。若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出現目黃、身黃、小便黃等症狀。相對於肝氣升發,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症狀。
    2.主決斷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的這一功能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以維持精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代謝,確保臟腑之間的協調關係,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膽氣豪壯之人,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較小,且恢復也較快;膽氣虛怯之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出現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誌異常的病變。
    (二)為奇恆之腑
    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內盛膽汁。古人認為膽汁是精純、清淨的精微物質,稱為『精汁』,故膽有『中精之府』、『清淨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稱。膽的形態結構與其他五腑相同,皆屬中空有腔的管狀或囊狀器官,故為六腑之一;但因其內盛精汁,與五臟『藏精氣』的功能特點相似,且與飲食水谷不直接接觸,只是排泄膽汁入腸道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又為奇恆之腑之一。
    二、胃
   
    胃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臟器,主受納腐熟水谷,有『太倉』、『水谷之海』 之稱。胃與脾同居中焦,『以膜相連』,由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互屬絡,構成表裏關係。胃與脾在五行中皆屬土:胃為陽明燥土,屬陽;脾為太陰濕土,屬陰。
    胃位於腹腔上部,上連食道,下通小腸。胃腔稱為胃脘,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的部分稱為中脘。賁門上連食道,幽門下通小腸,是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潤惡燥。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納水谷
    胃主受納水谷,是指胃氣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水谷的作用。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咽)進入胃中,在胃氣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納,暫存於其中,故胃有『太倉』、『水谷之海』之稱。機體精氣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賴於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故胃又有『水谷氣血之海』之稱。胃氣的受納水谷功能,既是其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飲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礎。因此,胃氣的受納功能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十分重要。胃氣受納水谷功能的強弱,可以通過食慾和飲食多少反映出來。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氣將飲食物初步消化,並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納於胃中的飲食物,經過胃氣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後,精微物質被吸收,並由脾氣轉輸而營養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傳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
    胃氣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氣的運化功能相互配合,納運協調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進而化生精氣血津液,供養全身。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氣宜保持通暢下降的運動趨勢。胃氣的通降作用,主要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過程中:①飲食物入胃,胃容納而不拒之;②經胃氣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傳小腸作進一步消化;③食物殘渣下移大腸,燥化後形成糞便;④糞便有節制地排出體外。藏象學說以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協調,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主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則出現納呆脘悶,胃脘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出現噁心,嘔吐、嘔逆、噯氣等胃氣上逆之候。脾胃居中,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胃氣通降與脾氣升舉相互為用,胃失和降與脾氣不升也可相互影響。胃失和降,不僅影響六腑的通降,還會影響全身氣機的升降,從而出現各種病理變化。如【素問・逆凋論】即有『胃不和則臥不安』 之論。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8-2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五、膀胱
    膀胱又稱『脬』,是貯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膀胱與腎由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互屬絡而構成表裏關係。
    膀胱位於下腹部,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是一個中空的囊器官。其上有輸尿管與腎相連,其下有尿道,開口於前陰。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
    貯存尿液:人體的津液通過肺、脾、腎等髒的作用,布散全身,發揮其滋養濡潤機體的作用。其代謝後的濁液(廢水)則下歸於腎,經腎氣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重新參與水液代謝,濁者下輸於膀胱,變成尿液,由膀胱貯存。
    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時排泄,由腎氣及膀胱之氣的激發和固攝作用調節。腎氣與膀胱之氣的作用協調,則膀胱開合有度,尿液可及時地從溺竅排出體外。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於腎氣與膀胱之氣的升降協調。腎氣主上升,膀胱之氣主通降。腎氣之升,激發尿液的生成並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氣通降,推動膀胱收縮而排尿。若腎氣和膀胱之氣的激發和固攝作用失常,膀胱開合失權,既可出現小便不利或癃閉,又可出現尿頻、尿急、遺尿、小便不禁等。故【素問・宣明五氣】說:『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
    傳統中醫學,將膀胱定義為人體水液匯聚之所,而非盛尿器官,故稱之為『津液之府』。【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東漢張機【傷寒雜病論】也將膀胱指為『水府』,並論有『膀胱蓄水』證。至於膀胱中的水液源於何處,根據【內經】的說法,是從胃腸道,主要是從小腸,經三焦之腑滲入膀胱的。故【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雜病源流犀燭・膀胱病源流】說:『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遠於京師,且津液必氣化而後能出……水液自小腸泌,則汁滲入膀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為尿,以泄出也。』 滲入膀胱的水液,經腎氣與膀胱之氣的蒸化作用,又稱氣化作用,將其中可再利用者回吸收,剩下的則是尿液,由腎氣和膀胱之氣的激發和固攝作用調節排泄。水液並不直接歸於腎臟,腎的主水功能,由腎氣對膀胱中水液的蒸化作用來體現。
    六、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必有其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為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的劃分,有名無形,但有其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生理特點。
    (一)六腑之三焦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位於腹腔中,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體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臟器,並有自身的經脈手少陽三焦經。三焦與心包由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相互屬絡而構成表裏關係。
    三焦的形態結構,據多年來的研究和考證,大多認為是指腹腔中的腸繫膜及大小網膜等組織。這些組織充填於腹腔臟腑之間,結構比較鬆散,能通透水液,可為胃腸中水液滲透到膀胱中去的通道,與六腑的中空有腔的形態結構特點相符。【靈樞・經脈】所說『三焦手少陽之脈……下膈,循屬三焦』;『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下膈,歷絡三焦』,也說明三焦是位於腹中的實體性臟器。作為六腑之一的三焦,其功能是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充填於胃腸道與膀胱之間,引導胃腸中水液滲入膀胱,是水液下輸膀胱之通路。三焦水道通暢,則胃腸中的水液源源不斷滲入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
    (二)部位之三焦
    三焦作為人體上中下部位的劃分,源於【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之論,與【難經・三十八難】所謂『有名而無形』 的三焦相通。部位劃分之三焦,包含了上至頭下至足的整個人體,已經超出了實體六腑的概念。明・張介賓等醫家將其附會為分佈於胸腹腔的包容五臟六腑的一個『大府』,並因其大而稱之為『孤府』,實際上也已指明此三焦並非一個位於腹中的實體性臟器。
    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
    部位三焦的總體生理功能是通行諸氣和運行水液。其運行水液功能是由六腑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延伸而來,而通行諸氣功能則源於【難經・三十八難】『主持清氣』之論。
   (1)通行諸氣:通行諸氣,是指部位三焦是諸氣上下運行之通路。腎藏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氣,自下而上運行至胸中,布散於全身;胸中氣海中的宗氣,自上而下到達臍下,以資先天元氣,合為一身之氣,皆以三焦為通路。故【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難經・三十八難】指出:三焦『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
    (2)運行水液:運行水液,是指部位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輸布運行的通道。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腎等髒的協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運行。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利,則肺、脾、腎等髒的輸布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將難以實現,所以又把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作用,稱作『三焦氣化』。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
    部位三焦的通行諸氣和運行水液的功能,是相互關聯的。這是因為,水液的上下運行,全賴諸氣的升降運動,而諸氣又依附於津液而得以升降運行。因此,氣運行的道路,必然是津液升降的通路,而津液升降的通路,也必然是氣運行的通道。實際上是一個功能的兩個方面。
    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劃分及其生理特點
    上焦:一般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稱作上焦。也有人將上肢歸屬於上焦。上焦的生理特點是主氣的宣發和升散,即宣發衛氣,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營養滋潤全身。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上焦主氣的宣發和升散,但它不是有升無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說『若霧露之溉』。【靈樞・營衛生會】將上焦的生理特點概括為『如霧』,喻指心肺輸布氣血的作用。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8-2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中焦:中焦是指膈以下、臍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膽等臟腑。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輸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此所受氣(通『(氣米)』,指飲食物)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通『(氣米)』)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營衛生會】將中焦的生理特點概括為『如漚』,生動地表述了脾胃肝膽等臟腑的消化飲食物的生理過程。
    肝膽屬中焦。【內經】的脈法和晉・王叔和的【脈經】中,均以肝應左關而屬於中焦。但明清溫病學以『三焦』作為辨證綱領後,將外感熱病後期出現的一系列動風病證,歸於『下焦』的範圍,因『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肝又屬下焦。
    下焦:一般以臍以下的部位為下焦,包括小腸、大腸、腎、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臟腑以及兩下肢。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即是指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的功能而言。【靈樞・營衛生會】將下焦的生理特點概括為『如瀆』,喻指腎、膀胱、大腸等臟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另外,三焦還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稱為辨證之三焦。三焦辨證的三焦,既不是六腑之一,也不是人體上中下部位的劃分,而是溫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淺及深的三個不同病理階段。究其概念的來源,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來。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