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7|回覆: 4

[醫藥臨床] 中醫診斷學-望診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11-19 1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醫者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狀態,稱為望診。
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觀察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質量等,現將望診分為整體望診、局部望診、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兒指紋等五項敘述。舌診和面部色診雖屬頭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內臟病變較為準確。實用價值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診、舌診兩項中醫獨特的傳統診法。故另立項目介紹。
 
一、整體望診
整體望診是通過觀察全身的神、色、形、態變化來了解疾病情況。
(-)望神
望神就是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即觀察人的精神狀態和機能狀態。
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可以說神就是生命;狹義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動,可以說神就是精神。望神應包括這兩方面的內容。
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一種機能,是五臟所生之外榮。望神可以了解五臟精氣的盛衰和病情輕重與預後。望神應重點觀察病人的精神、意識、面目表情、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等尤應重視眼神的變化。望神的內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氣不足、神誌異常等等也應屬於望神的內容。
1.得神
得神又稱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在病中,則雖病而正氣未傷,是病輕的表現,預後良好。
得神的表現是:神志清楚,語言清晰,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
2.失神
失神又稱無神,是精損氣虧神衰的表現。病至此,已屬重篤,預後不良。
失神的表現是:精神萎靡,言語不清,或神昏諺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而目閉口開;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蟬神呆滯;反應遲鈍,動作失靈,強迫體位;呼吸氣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脫。
3.假神
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科的預兆,並非佳兆。
假神的表現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忽而響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突然顴赤如妝;或本來毫無食慾,忽然食慾增強。
假神與病情好轉的區別在於:假神的出現比較突然,其『好轉』與整個病情不相符,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由無神轉為有神,是整個病情的好轉,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假神之所以出現,是由於精氣衰竭已極,陰不斂陽,陽虛無所依附而外越,以致暴露出一時『好轉』的假象。這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候,古人比做『殘燈復明』、『回光反照』。
4.神氣不足
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與失神狀態只是程度上的區別。它介於有神和無神之間,常見於虛證患者,所以更為多見。
神氣不足的臨床表現是:精神不振,健忘睏倦,聲低懶言,怠惰乏力,動作遲緩等等。多屬心脾兩虧,或腎陽不足。
5.神誌異常
神誌異常也是失神的一種表現,但與精氣衰竭的失神則有本質上的不同。一般包括煩躁不安,以及癲、狂、病等。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機和發病規律所決定的,其失神表現並不一定意味着病情的嚴重性。
煩燥不安,即指心中煩熱不安,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煩與燥不同,煩為自覺症狀,如煩惱,燥為他覺症狀,如躁狂、躁動等。多與心經有火有關。可見於邪熱內郁、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證。
癲病表現為淡漠寡言,悶悶不樂,精神痴呆,喃喃自語,或哭笑無常,多由痰氣鬱結,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兩虛者。
狂病多表現為瘋狂怒罵,打人毀物,妄行不休,少臥不飢,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多因肝鬱化火,痰火上擾神明所致。
癇病表現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後如常。多由肝風挾痰,上竄蒙蔽清竅,或屬痰火擾心,引動肝風。
(二)望色
望色就是醫者觀察患者面部顏色與光澤的一種望診方法。顏色就是色調變化,光澤則是明度變化。古人把顏色分為五種,即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診。五色診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診和全身五色診稱望色,但由於五色的變化,在面部表現最明顯,因此,常以望面色來闡述五色診的內容。
望面色要注意識別常色與病色。
1.常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的面部色澤。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
所謂主色,是指人終生不改變的基本膚色、面色。由於民族、稟賦、體質不同,每個人的膚色不完全一致。我國人民屬於黃色人種,一般膚色都呈微黃,所以古人微黃為正色。在此基礎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較黑、稍紅等差異。
(2)客色
人與自然環境相應,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動,人的面色、膚色也相應變化叫做客色。例如,隨四時、晝夜、陰晴等天時的變化,面色亦相應改變。再如,由於年齡、飲食、起居、寒暖、情緒等等變化,也可引起面色變化,也屬於客色。
總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徵是:明亮潤澤、隱然含蓄。
2.病色
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顏色與光澤,可以認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顏色都屬病色。病色有青、黃、赤、白、黑五種。現將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青色
主寒證、痛證、瘀血證、驚風證、肝病。
青色為經脈經阻滯,氣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滯,寒盛而留於血脈,則氣滯血瘀,故面色發青。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痛也可見青色。肝病氣機失於疏泄,氣滯血瘀,也常見青色。肝病血不養筋,則肝風內動,故驚風(或欲作驚風),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多屬陰寒內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血瘀阻,血行不暢;小兒高熱,面色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是驚風先兆。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11-19 19:55 | 顯示全部樓層
</P> (2)黃色
主濕證、虛證。
黃色是脾虛濕蘊表現。因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或脾虛失運,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氣血,致使肌膚失於充養,則見黃色。
如面色淡黃憔悴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於面部所致;面色發黃而且虛浮,稱為黃胖,多屬脾虛失運,濕邪內停所致;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為濕熱熏蒸所致;黃而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為寒濕郁阻所致。
(3)赤色
主熱證。
氣血得熱則行,熱盛而血脈充盈,血色上榮,故面色赤紅。
熱證有虛實之別。實熱證,滿面通紅;虛熱證,僅兩顴嫩紅。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時,面紅如妝者,多為戴陽證,是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上越所致。
(4)白色
主虛寒證,血虛證。
白色為氣血虛弱不能榮養機體的表現。陽氣不足,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血脈空虛,均可呈現白色。
如面色晃白而虛浮,多為陽氣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屬營血虧損;面色蒼白,多屬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
(5)黑色
主腎虛證、水飲證、寒證、痛證及瘀血證。
黑為陰寒水盛之色。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氣化不行,陰寒內盛,血失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放面色黛黑。
面黑而焦干,多為腎精久耗,虛火灼陰,目眶周圍色黑,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證;面色青黑,且劇痛者,多為寒凝瘀阻。
(三)望形體
望形體既望人體的宏觀外貌,包括身體的強弱胖瘦,體型特徵、軀幹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體組織內合五臟,故望形體可以測知內臟精氣的盛衰。內盛則外強,內衰則外弱。
人的形體有壯、弱、肥、瘦之分。凡形體強壯者,多表現為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強健、皮膚潤澤,反映臟腑精氣充實,雖然有病,但正氣尚充,預後多佳。
凡形體衰弱者,多表現為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消瘦,皮膚乾澀,反映臟腑精氣不足,體弱易病,若病則預後較差。
肥而食少為形盛氣虛,多膚白無華,少氣乏力,精神不振。這類病人還常因陽虛水濕不化而聚濕生痰,故有『肥人多濕』之說。
如瘦而食少為脾胃虛弱。形體消瘦,皮膚乾燥不榮,並常伴有兩顴發紅,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症者,多屬陰血不足,內有虛火之證,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說。其嚴重者,消瘦若達到『大肉脫失』的程度,臥床不起,則是臟腑精氣衰竭的危象。
(四)望姿態
正常的姿態是舒適自然,運動自如,反應靈敏,行住坐臥各隨所願,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於陰陽氣血的盛衰,姿態也隨之出現異常變化,不同的疾病產生不同的病態。望姿態,主要是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異常動作及與疾病有關的體位變化。如病人瞼、面、唇、指(趾)不時顫動,在外感病中,多是發痙的預兆;在內傷雜病中,多是血虛陰虧,經脈失養。
四肢抽搐或拘攣,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屬於痙病,常見於肝風內動之熱極生風、小兒高熱驚厥、溫病熱入營血、也常見於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此外,癇證、破傷風、狂犬病等,亦致動風發痙。戰慄常見於瘧疾發作,或外感邪正相爭欲作戰汗之兆。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而無痛,是為痿證。關節腫大或痛,以致肢體行動困難,是為痹證。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攣,或痿軟,皆為癱瘓。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續,多為厥證。
痛證也有特殊姿態。以手護腹,行則前傾,彎腰屈背,多為腹痛,以手護腰,腰背板直,轉動艱難,不得俯仰,多為腰腿痛;行走之際,突然停步,以手護心,不敢行動,多為真心痛。蹙額捧頭,多為頭痛。
如病人畏縮多衣,必惡寒喜暖,非表寒即裏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則知其惡熱喜冷,非表熱即裏熱。伏首畏光,多為目疾;仰首喜光,多為熱病,陽證多欲寒,欲得見人;陰證則欲得溫,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從坐形來看,坐而喜伏,多為肺虛少氣;坐而喜仰,多屬肺實氣逆;但坐不得臥,臥則氣逆,多為咳喘肺脹,或為水飲停於胸腹。但臥不耐坐,坐則神疲或昏眩,多為氣血雙虧或脫血奪氣。坐而不欲起者,多為陽氣虛。坐臥不安是煩躁之徵,或腹滿脹痛之故。
從臥式來看,臥時常向外,身輕能自轉側,為陽證、熱證、實證;反之,臥時喜向裏,身重不能轉側,多為陰證、寒證,虛證;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轉側時,多是氣血衰敗已極,預後不良。蜷臥成團者,多為陽虛畏寒,或有劇痛;反之,仰面伸足而臥,則為陽證熱盛而惡熱。
 
二、局部望診
望局部情況,或稱分部望診,是在整體望診的基礎上,根據病情或診斷需要,對病人身體某些局部進行重點、細緻地觀察。因為整體的病變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於了解整體的病變情況。
(一)望頭面部
1.望頭:望頭部主要是觀察頭之外形、動態及頭髮的色質變化及脫落情況。以了解腦、腎的病變及氣血的盛衰。
(1)望頭形: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腎精虧虛。頭形過大。可因腦積水引起。望小兒頭部,尤須診察顱囟。若小兒囟門凹陷,稱為囟陷,是津液損傷,腦髓不足之虛證,囟門高突,稱自填,多為熱邪亢盛,見於腦髓有病;若小兒囟門遲遲不能閉合,稱為解顱,是為腎氣不足,發育不良的表現。無論大人或小兒,頭搖不能自主者,皆為肝風內動之兆。
(2)望發:正常人發多濃密色黑而潤澤,是腎氣充盛的表現。發稀疏不長,是腎氣虧虛。
發黃乾枯,久病落髮,多為精血不足。若突然出現片狀脫髮,為血虛受風所致。青少年落髮,多因腎虛或血熱。青年白髮,伴有健忘,腰膝酸軟者,屬腎虛;若無其他病象者,不屬病態。
小兒髮結如穗,常見於疳積病。
2.望面部:面部的神色望診,已於前述。這裏專述面部外形變化。面腫,多見於水腫病。
腮腫,腮部一側或兩側突然腫起,逐漸脹大,並且疼痛拒按,多兼咽喉腫痛或伴耳聾,多屬溫毒,見於痄腮。面部口眼歪斜,多屬中風證。面呈驚怖貌,多見於小兒驚風,或狂犬病患者,面呈苦笑貌,見於破傷風病人。
(二)望五官
望五官是對目、鼻、耳、唇、口、齒齦、咽喉等頭部器官的望診。診察五官的異常變化,可以了解臟腑病變。
1.望目:望目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態。
(1)目神:人之兩目有無神氣,是望神的重點。凡視物清楚,精彩內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濁,黑睛晦滯,失卻精彩,浮光暴露,是眼無神。
(2)目色:如目毗赤,為心火;白睛赤為肺火;白睛現紅絡,為陰虛火旺;眼胞皮紅腫濕爛為牌火;全目赤腫之眵,迎風流淚,為肝經風熱。如目眵淡白是血虧。白睛變黃,是黃疸之徵。目眶周圍見黑色,為腎虛水泛之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病。
(3)目形
目第微腫,狀如臥蠶,是水腫初起,老年人下臉浮腫,多為腎氣虛衰。目窩凹陷,是陰液耗損之徵,或因精氣衰竭所致。眼球空起而喘,為肺脹;眼突而預腫則為癭腫。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11-19 1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醫者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狀態,稱為望診。
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觀察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質量等,現將望診分為整體望診、局部望診、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兒指紋等五項敘述。舌診和面部色診雖屬頭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內臟病變較為準確。實用價值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診、舌診兩項中醫獨特的傳統診法。故另立項目介紹。
 
一、整體望診
整體望診是通過觀察全身的神、色、形、態變化來了解疾病情況。
(-)望神
望神就是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即觀察人的精神狀態和機能狀態。
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可以說神就是生命;狹義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動,可以說神就是精神。望神應包括這兩方面的內容。
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一種機能,是五臟所生之外榮。望神可以了解五臟精氣的盛衰和病情輕重與預後。望神應重點觀察病人的精神、意識、面目表情、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等尤應重視眼神的變化。望神的內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氣不足、神誌異常等等也應屬於望神的內容。
1.得神
得神又稱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在病中,則雖病而正氣未傷,是病輕的表現,預後良好。
得神的表現是:神志清楚,語言清晰,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
2.失神
失神又稱無神,是精損氣虧神衰的表現。病至此,已屬重篤,預後不良。
失神的表現是:精神萎靡,言語不清,或神昏諺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而目閉口開;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蟬神呆滯;反應遲鈍,動作失靈,強迫體位;呼吸氣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脫。
3.假神
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科的預兆,並非佳兆。
假神的表現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忽而響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突然顴赤如妝;或本來毫無食慾,忽然食慾增強。
假神與病情好轉的區別在於:假神的出現比較突然,其『好轉』與整個病情不相符,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由無神轉為有神,是整個病情的好轉,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假神之所以出現,是由於精氣衰竭已極,陰不斂陽,陽虛無所依附而外越,以致暴露出一時『好轉』的假象。這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候,古人比做『殘燈復明』、『回光反照』。
4.神氣不足
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與失神狀態只是程度上的區別。它介於有神和無神之間,常見於虛證患者,所以更為多見。
神氣不足的臨床表現是:精神不振,健忘睏倦,聲低懶言,怠惰乏力,動作遲緩等等。多屬心脾兩虧,或腎陽不足。
5.神誌異常
神誌異常也是失神的一種表現,但與精氣衰竭的失神則有本質上的不同。一般包括煩躁不安,以及癲、狂、病等。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機和發病規律所決定的,其失神表現並不一定意味着病情的嚴重性。
煩燥不安,即指心中煩熱不安,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煩與燥不同,煩為自覺症狀,如煩惱,燥為他覺症狀,如躁狂、躁動等。多與心經有火有關。可見於邪熱內郁、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證。
癲病表現為淡漠寡言,悶悶不樂,精神痴呆,喃喃自語,或哭笑無常,多由痰氣鬱結,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兩虛者。
狂病多表現為瘋狂怒罵,打人毀物,妄行不休,少臥不飢,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多因肝鬱化火,痰火上擾神明所致。
癇病表現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後如常。多由肝風挾痰,上竄蒙蔽清竅,或屬痰火擾心,引動肝風。
(二)望色
望色就是醫者觀察患者面部顏色與光澤的一種望診方法。顏色就是色調變化,光澤則是明度變化。古人把顏色分為五種,即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診。五色診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診和全身五色診稱望色,但由於五色的變化,在面部表現最明顯,因此,常以望面色來闡述五色診的內容。
望面色要注意識別常色與病色。
1.常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的面部色澤。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
所謂主色,是指人終生不改變的基本膚色、面色。由於民族、稟賦、體質不同,每個人的膚色不完全一致。我國人民屬於黃色人種,一般膚色都呈微黃,所以古人微黃為正色。在此基礎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較黑、稍紅等差異。
(2)客色
人與自然環境相應,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動,人的面色、膚色也相應變化叫做客色。例如,隨四時、晝夜、陰晴等天時的變化,面色亦相應改變。再如,由於年齡、飲食、起居、寒暖、情緒等等變化,也可引起面色變化,也屬於客色。
總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徵是:明亮潤澤、隱然含蓄。
2.病色
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顏色與光澤,可以認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顏色都屬病色。病色有青、黃、赤、白、黑五種。現將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青色
主寒證、痛證、瘀血證、驚風證、肝病。
青色為經脈經阻滯,氣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滯,寒盛而留於血脈,則氣滯血瘀,故面色發青。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痛也可見青色。肝病氣機失於疏泄,氣滯血瘀,也常見青色。肝病血不養筋,則肝風內動,故驚風(或欲作驚風),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多屬陰寒內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血瘀阻,血行不暢;小兒高熱,面色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是驚風先兆。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11-19 19:55 | 顯示全部樓層
</P> (4)目態:目睛上視,不能轉動,稱戴眼反折,多見於驚風、痙厥或精脫神衰之重證。
橫目斜視是肝風內動的表現。眼瞼下垂,稱『瞼廢』。雙瞼下垂,多為先天性瞼廢,屬先天不足,脾腎雙虧。單瞼下垂或雙瞼下垂不一,多為後天性瞼廢,因脾氣虛或外傷後氣血不和,脈絡失於宣通所致。瞳仁擴大,多屬腎精耗竭,為瀕死危象。
2.望鼻:望鼻主要是審察鼻之顏色、外形及其分泌物等變化。
(1)鼻之色澤:鼻色明潤,是胃氣未傷或病後胃氣來復的表現。鼻頭色赤,是肺熱之徵;色白是氣虛血少多征;色黃是裏有濕熱;色青多為腹中痛;以微黑是有水氣內停。
鼻頭枯槁,是脾胃虛衰,胃氣不能上榮之候。鼻孔乾燥,為陰虛內熱,或燥邪犯肺;若鼻燥衄血,多因陽亢於上所致。
(2)鼻之形態:鼻頭或鼻同色紅,生有丘疹者,多為酒糟鼻。因胃火熏肺,血壅肺絡所致。鼻孔內贅生小肉,撐塞鼻孔,氣息難通,稱為鼻痔,多由肺經風熱凝滯而成。鼻翼煽動頻繁呼吸喘促者,稱為『鼻煽』。如久病鼻煽,是肺腎精氣虛衰之危證;新病鼻煽,多為肺熱。
(3)鼻之分泌物:鼻流清涕,為外感風寒;鼻流濁涕,為外感風熱;鼻流濁涕而腥臭,是鼻淵,多因外感風熱或膽經蘊熱所致。
3.望耳:望耳應注意耳的色澤、形態及耳內的情況。
(1)耳廓諸部位候臟腑:
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與全身各部有一定的聯繫,其分佈大致象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顱在下,臂足在上。當身體的某部有了病變時,在耳廓的某些相應部位,就可能出現充血、變色、丘疹、水泡、脫屑、糜料或明顯的壓痛等病理改變,可供診斷時參考。
(2)耳之色澤:正常耳部色澤微黃而紅潤。全耳色白多屬寒證;色青而黑多主痛證;耳輪焦黑乾枯,是腎精虧極,精不上榮所致;耳背有紅絡,耳根發涼,多是麻診先兆。耳部色澤總以紅潤為佳,如見黃、白、青、黑色,都屬病象。
(3)耳之形態:正常人耳部肉厚而潤澤,是先天腎氣充足之象。若耳廓厚大,是形盛;耳廓薄小,乃形虧。耳腫大是邪氣實;耳瘦削為正氣虛。耳薄而紅或黑,屬腎精虧損。耳輪焦干多見於下消證。耳輪甲錯多見於久病血瘀。耳輪萎縮是腎氣竭絕之危候。
(4)耳內病變:耳內流膿,是為膿耳。由肝膽濕熱,蘊結日久所致。耳內長出小肉,其形如羊奶頭者,稱為『耳痔』或如棗核,胬出耳外,觸之疼痛者,是為『耳挺』。皆因肝經鬱火,或腎經相火,胃火鬱結而成。
4.望口與唇:望唇要注意觀察唇口的色澤和動態變化。
(l)察唇:唇部色診的臨床意義與望面色同,但因唇粘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澤較之面色更為明顯。唇以紅而鮮潤為正常。若唇色深紅,屬實、屬熱;唇色淡紅多虛、多寒;唇色深紅而干焦者,為熱極傷津;唇色嫩紅為陰虛火旺;唇色淡白,多屬氣血兩虛;唇色青紫者常為陽氣虛衰,血行郁滯的表現。嘴唇乾枯皺裂,是津液已傷,唇失滋潤。唇口糜爛,多由脾胃積熱,熱邪灼傷。唇內潰爛,其色淡紅,為虛火上炎。唇邊生瘡,紅腫疼痛,為心脾積熱。
(2)望口:望口須注意口之形態:口噤:口閉而難張。如口閉不語,兼四肢抽搐,多為痙病或驚風;如兼半身不遂者,為中風人髒之重證。口撮:上下口唇緊聚之形。常見於小兒臍風或成人破傷風。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喝斜之狀,為中風證。口張:口開而不閉。如口張而氣但出不返者,是肺氣將絕之候。
5.望齒與齦:望齒齦應注意其色澤、形態和潤燥的變化。
(1)望齒:牙齒不潤澤,是津液未傷。牙齒乾燥,是胃津受傷;齒燥如石,是胃腸熱極,津液大傷;齒燥如枯骨腎精枯竭,不能上榮於齒的表現,牙齒鬆動稀疏,齒根外露,多屬腎虛或虛火上炎。病中咬牙齡齒是肝風內動之徵。睡中齡齒,多為胃熱或蟲積。牙齒有洞腐臭,多為齲齒,欲稱『蟲牙』。
(2)察齦:齦紅而潤澤是為正常。如齦色淡白,是血虛不榮;紅腫或兼出血多屬胃火上炎。齦微紅,微腫而不痛,或兼齒縫出血者,多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齦色淡白而不腫痛,齒縫出血者,為脾虛不能攝血。牙齦腐爛,流腐臭血水者,是牙疳病。
6.望咽喉:咽喉疾患的症狀較多,這裏僅介紹一般望而可及的內容。如咽喉紅腫而痛,多屬肺胃積熱;紅腫而潰爛,有黃白腐點是熱毒深極;若鮮紅嬌嫩,腫痛不甚者,是陰虛火旺。
如咽部兩側紅腫突起如乳突,稱乳蛾,是肺胃熱盛,外感風邪凝結而成。如咽間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隨即復生者,是白喉,因其有傳染性,故又稱『疫喉』。
(三)望軀體
軀體部的望診包括頸項、胸、腹、腰、背及前後二陰的診察。
1.望頸項部:頸項是聯接頭部和軀幹的部分,其前部稱為頸,後部稱為項。頸項部的望診,應注意外形和動態變化。
(1)外形變化:頸前頜下結喉之處,有腫物和瘤,可隨吞咽移動,皮色不變也不疼痛,纏綿難消,且不潰破,為頸癭,俗稱『大脖子』。頸側頜下,腫塊如壘,累累如串珠,皮色不變,初覺疼痛,謂之瘰癘。
(2)動態變化:如頸項軟弱無力,謂之項軟。後項強直,前俯及左右轉動困難者,稱為項強。如睡醒之後,項強不便,稱為落枕。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多為肝風內動。
2.望胸部:隔膜以上,鎖骨以下的軀幹部謂之胸。望胸部要注意外形變化。
正常人胸部外形兩側對稱,呼吸時活動自如。如小兒胸廓向前向外突起,變成畸形,稱為雞胸,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骨骼失於充養。若胸似桶狀,咳喘、贏瘦者,是風邪痰熱,壅滯肺氣所致。患者肋間飽脹,咳則引痛,常見於飲停胸脅之懸飲證。如肋部硬塊突起,連如串珠,是佝樓病,因腎精不足,骨質不堅,骨軟變形。乳房局部紅腫,甚至潰破流膿的,是乳癰,多因肝失疏泄,乳汁不暢,乳絡壅滯而成。
3.望腹部: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軀幹是腹部。腹部望診主要診察腹部形態變化。
如腹皮繃急,脹大如鼓者,稱為膨脹。其中,立、臥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堅者為氣臌。

若立位腹部膨脹,臥位則平坦,攤向身側的,屬水臌。病人腹部凹陷如舟者,稱腹凹,多見於久病之人,脾胃元氣大虧,或新病陰津耗損,不充形體。嬰幼兒臍中有包塊突出,皮色光亮者謂之臍突,又稱臍疝。 2.望掌腕:掌心皮膚燥裂,疼痛,迭起脫屑,稱鵝掌風。
3.望指趾:手指攣急,不能伸直者,是『雞爪風』。指趾關節腫大變形,屈伸不便,多系風濕久凝,肝腎虧虛所致。足趾皮膚紫黑,潰流敗水,肉色不鮮,味臭痛劇,為脫疽。
(五)望皮膚
望皮膚要注意皮膚的色澤及形態改變。
1.色澤
皮膚色澤亦可見五色,五色診亦適用於皮膚望診。臨床常見而又有特殊意義者,為發赤、發黃。
(1)皮膚發赤,皮膚忽然變紅,如染脂塗丹,名曰『丹毒』。可發於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鮮紅如雲片,往往遊走不定,甚者遍身。發於頭面者稱『抱頭火丹』,發於軀幹者稱『丹毒』,發於脛踝者稱『流火』。因部位、色澤、原因不同而有多種名稱,但諸丹總屬心火偏旺,又遇風熱惡毒所致。
(2)皮膚發黃,皮膚、面目、爪甲皆黃,是黃疸病。分陽黃、陰黃二大類。陽黃,
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多因脾胃或肝膽濕熱所致。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多因脾胃為寒濕所困。
2.形態
(1)皮膚虛浮腫脹,按有壓痕,多屬水濕泛濫。皮膚乾癟枯燥,多為津液耗傷或精血虧損,皮膚乾燥粗糙,狀如鱗甲稱肌膚甲錯。多因瘀血阻滯,肌失所養而致。
(2)痘瘡:皮膚起疱,形似豆粒,故名。常伴有外感證候,包括天花水痘等病。
(3)斑疹:斑和疹都是皮膚上的病變,是疾病過程中的一個症狀。斑色紅,點大成片,平攤於皮膚下,摸不應手。由於病機不同,而有陽斑與陰斑之別。疹形如栗粒,色紅而高起,模之礙手,由於病因不同可分為麻疹、風疹、隱疹等等。
(4)白菩與水泡:白菩與水泡都是高出皮膚的病疹,疱內為水液,白菩是細小的丘疱疹,而水泡則泛指大小不一的一類疱疹。
(5)癰、疽、疔、癤:都為發於皮膚體表部位有形可診的外科瘡瘍疾患。四者的區別是:
凡發病局部範圍較大,紅腫熱痛,根盤緊束的為癰。若漫腫無頭,根腳平塌,膚色不變,不熱少痛者為疽。若範圍較小,初起如粟,根腳堅硬較深,麻木或發癢,繼則頂白而痛者為疔。
起於淺表,形小而園,紅腫熱痛不甚,容易化膿,膿潰即愈為癤。
 
三、望舌
望舌屬五官的內容之一。但其內容非常豐富,至今已發展成為專門的舌診,故另立一節闡述。
舌診以望舌為主,還包括舌覺(味覺)診法之問診與捫擦揩刮之切診。望舌是通過觀察舌象進行診斷的一種望診方法之一。舌象是由舌質和舌苔兩部分的色澤形態所構成的形象。
所以望舌主要是望舌質和望舌苔。
(一)舌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舌與內臟的聯繫,主要是通過經脈的循行來實現的。據【內經】記載,心、肝、脾、腎等髒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過經脈、經別或經筋與舌直接聯繫。至於肺、小腸、大腸、膽等,雖與舌無直接聯繫,但手足太陰相配,手足太陽相配,手足少陽相配,手足陽明相配,故肺、小腸、膽、大腸之經氣,亦可間接通於舌。所以說,舌不僅是心之苗竅,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臟六腑之外候。在生理上,臟腑的精氣可通過經脈聯繫上達於舌,發揮其營養舌體並維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動。在病理上,臟腑的病變,也必須影響精氣的變化而反映於舌。
從生物全息律的觀點來看,任何局部都近似於整體的縮影,舌也不例外,故前人有舌體應內臟部位之說。其基本規律是:上以候上,中以候右,下以候下。具體劃分法有下列三種。
l.以臟腑分屬診舌部位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腎位於下,故以舌根部來主腎;肝膽居軀體之側,故以舌邊主肝膽,左邊屬肝,右邊屬膽。這種說法,一般用於內傷雜病。
2.以三焦分屬診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來分屬診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這種分法多用於外感病變。
3.以胃脘分屬診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這種分法,常用於胃腸病變。
以舌的各部分候臟腑,這是目前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課題之一,雖說法不一,但都有參考價值,臨床診斷上,可結合舌質舌苔的診察加以驗證,但必四診合參,綜合判斷,不可過於機械拘泥。
(二)望舌的內容
望舌內容可分為望舌質和舌苔兩部分。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和脈絡等組織。望舌質又分為望神、色、形、態四方面。舌苔是舌體上附着的一層苔狀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質兩方面。
正常舌象,簡稱『淡紅舌、薄白苔』。具體說,其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顏色淡紅而紅活鮮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適中,無異常形態;舌苔薄白潤澤,顆粒均勻,薄薄地鋪於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與舌質如同一體,乾濕適中,不粘不膩等。總之,將舌質、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現綜合起來,便是正常舌象。
1.望舌質
(1)舌神:舌神主要表現在舌質的榮潤和靈動方面。察舌神之法,關鍵在於辨榮枯。
榮者,榮潤而有光彩,表現為舌的運動靈活,舌色紅潤,鮮明光澤、富有生氣,是謂有神,雖病亦屬善候。枯者,枯晦而無光彩,表現為舌的運動不靈,舌質乾枯,晦暗無光,是謂無神,屬兇險惡候。可見舌神之有無,反映了臟腑、氣血、津液之盛衰,關係到疾病預後的吉凶。
(2)舌色:色,即舌質的顏色。一般可分為淡白、淡紅、紅、絳、紫、青幾種。除淡紅色為正常舌色外,其餘都是主病之色。
①淡紅舌:舌色白裏透紅,不深不淺,淡紅適中,此乃氣血上榮之表現,說明心氣充足,陽氣布化,故為正常舌色。
②淡白舌:舌色較淡紅舌淺淡,甚至全無血色,稱為淡白舌。由於陽虛生化陰血的功能減退,推動血液運行之力亦減弱,以致血液不能營運於舌中,故舌色淺淡而白。所以此舌主虛寒或氣血雙虧。
③紅舌:舌色鮮紅,較淡紅舌為深,稱為紅舌。因熱盛致氣血沸涌、舌體脈絡充盈,則舌色鮮紅,故主熱證。可見於實證,或虛熱證。
④絳舌:絳為深紅色,較紅舌顏色更深濃之舌。稱為絳舌。主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分。在外感病為熱入營血。在內傷雜病,為陰虛火旺。
⑤紫舌:紫舌總由血液運行不暢,瘀滯所致。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熱之分。熱盛傷津,氣血壅滯,多表現為絳紫而乾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陽虛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濕潤。
③青舌:舌色如皮膚暴露之『青筋』,全無紅色,稱為青舌,古書形容如水牛之舌。由於陰寒邪盛,陽氣鬱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滯,故舌色發青。主寒凝陽郁,或陽虛寒凝,或內有瘀血。
(3)舌形:是指舌體的形狀,包括老嫩、胖瘦,脹癟、裂紋、芒刺、齒痕等異常變化。
①蒼老舌: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謂蒼老舌。不論舌色苔色如何,舌質蒼老者都屬實證。
②嬌嫩舌:舌質紋理細膩,其色嬌嫩,其形多浮胖,稱為嬌嫩舌,多主虛證。
③脹大舌:分胖大和腫脹。舌體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滿口,或有齒痕,稱胖大舌。舌體腫大,脹塞滿口,不能縮回閉口,稱腫脹舌,胖大舌。多因水飲痰濕阻滯所致。腫脹舌,多因熱毒、酒毒致氣血上壅,致舌體腫脹,多主熱證或中毒病證。
④瘦薄:舌體瘦小枯薄者,稱為瘦薄舌。總由氣血陰液不足,不能充盈舌體所致。主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⑤芒刺:舌面上有軟刺(即舌乳頭),是正常狀態,若舌面軟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稱為芒刺舌。多因邪熱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熱愈甚。根據芒刺出現的部位,可分辨熱在內臟,如舌尖有芒刺,多為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腸熱盛。
③裂紋:舌面上有裂溝,而裂溝中無舌苔覆蓋者,稱裂紋舌。多因精血虧損,津液耗傷、舌體失養所致。故多主精血虧損。此外,健康人中大約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縱橫向深溝,稱先天性舌裂,其裂紋中多有舌苔覆蓋,身體無其它不適,與裂紋舌不同。
①齒痕:舌體邊緣有牙齒壓印的痕跡,故稱齒痕舌。其成因多由脾虛不能過化水濕,以致溫阻於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齒痕。所以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主脾虛或濕盛。
(4)舌態:指舌體運動時的狀態。正常舌態是舌體活動靈敏,伸縮自如,病理舌態有強硬、疲軟、舌縱、短縮、麻痹、顫動、歪斜、吐弄等。
①強硬:舌體板硬強直,運動不靈,以致語言着澀不清,稱為強硬舌。多因熱擾心神、舌無所主或高熱傷陰、筋脈失養,或痰阻舌絡所致。多見於熱入心包,高熱傷津,痰濁內阻、中風或中風先兆等證。
②痿軟:舌體軟弱、無力屈伸,痿廢不靈,稱為痿軟舌。多因氣血虛極,陰液失養筋脈所致。可見於氣血俱虛,熱灼津傷,陰虧已極等證。
③舌縱:舌伸出口外,內收困難,或不能回縮,稱為舌縱。總由舌之肌肉經筋舒縱所致。可見於實熱內盛,痰火擾心及氣虛證。
④短縮:舌體緊縮而不能伸長,稱為短縮舌。可因寒凝筋脈,舌收引攣縮;內阻痰濕,引動肝風,風邪挾痰,梗阻舌根;熱盛傷津,筋脈拘攣;氣血俱虛,舌體失於濡養溫煦所致。無論因虛因實,皆屬危重徵候。
⑤麻痹:舌有麻木感而運動不靈的,叫舌麻痹。多因營血不能上營於舌而致。若無故舌麻,時作時止,是心血虛;若舌麻而時發顫動,或有中風症狀,是肝風內動之候。
③顫動:舌體振顫抖動,不能自主,稱為顫動舌。多因氣血兩虛,筋脈失養或熱極傷津而生風所致。可見於血虛生風及熱極生風等證。
⑤歪斜:伸舌偏斜一側,舌體不正,稱為歪斜舌。多因風邪中絡,或風痰阻絡所致,也有風中臟腑者,但總因一側經絡、經筋受阻,病側舌肌弛緩,故向健側偏斜。多見於中風證或中風先兆。
③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稱為『弄舌』。二者合稱為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經有熱,灼傷津液,以致筋脈緊縮頻頻動搖。弄舌常見於小兒智能發育不全。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11-19 19:55 | 顯示全部樓層
</P> 2.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氣上蒸所生,故胃氣的盛衰,可從舌苦的變化上反映出來。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氣夾飲食積滯之濁氣上升而生;一是邪氣上升而形成。望舌苔,應注意苔質和苔色兩方面的變化。
(l)苔質;苔質指舌苔的形質。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潤燥、糙粘、腐膩、剝落、有根無根等變化。
①厚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凡透過舌苔隱約可見舌質的為見底,即為薄苔。由胃氣所生,屬正常舌苔,有病見之,多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較輕。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質的為不見底,即是厚苔。多為病邪入裏,或胃腸積滯,病情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為正不勝邪,病邪由表傳裏,病情由輕轉重,為病勢發展的表現;舌苔由厚變薄,多為正氣來復,內郁之邪得以消散外達,病情由重轉輕,病勢退卻的表現。
②潤燥:舌面潤澤,乾濕適中,是潤苔。表示津液未傷;若水液過多,捫之濕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為滑苔。是有濕有寒的反映,多見於陽虛而痰飲水濕內停之證。若望之乾枯。捫之無津,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於熱盛傷津、陰液不足,陽虛水不化津,燥氣傷肺等證。舌苔由潤變燥,多為燥邪傷津,或熱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苦由燥變潤,多為燥熱漸退,津液漸復,說明病情好轉。
③腐膩:苔厚而顆粒粗大疏鬆,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可去,稱為『腐苔』。因體內陽熱有餘,蒸騰胃中腐濁之氣上泛而成,常見於痰濁、食積,且有胃腸鬱熱之證。苔質顆粒細膩緻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上面罩一層不同膩狀粘液,稱為『膩苔』多困脾失健運,濕濁內盛,陽氣被陰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見於痰飲、濕濁內停等證。
④剝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剝脫,剝處見底,稱剝落苔。若全部剝脫,不生新苔,光潔如鏡,稱鏡面舌、光滑舌。由於胃陰枯竭、胃氣大傷、毫無生發之氣所致。無論何色,皆屬胃氣將絕之危候。若舌苔剝脫不全,剝處光滑,余處斑斑駁駁地殘存舌苔,稱花剝苔,是胃之氣陰兩傷所致。舌苔從有到無,是胃的氣陰不足,   一流信息監控攔截系統  








一流信息監控攔截系統提醒您:很抱歉,由於您提交的內容中或訪問的內容中含有系統不允許的關鍵詞或者您的IP受到了訪問限制,本次操作無效,系統已記錄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數據。請注意,不要提交任何違反國家規定的內容!本次攔截的相關信息為:白粉

;察舌苔重在辨邪氣的淺深與性質,當然也包括胃氣之存亡。從二者的聯繫而言,必須合參才認識全面,無論二者單獨變化還是同時變化,都應綜合診察。在一般情況下,舌質與舌苔變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綜合。如裏實熱證,多見舌紅苔黃而干;裏虛寒證多舌淡苔白而潤。這是學習舌診的執簡馭繁的要領,但是也有二者變化不一致的時候,故更需四診合參,綜合評判。如苔白雖主寒主濕,但若紅絳舌兼白乾苔,則屬燥熱傷津,由於燥氣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轉黃,便已入營;再如白厚積粉苔,亦主邪熱熾盛,並不主寒;灰黑苔可屬熱證,亦可屬寒證,須結合舌質潤燥來辨。有時二者主病是矛盾的,但亦需合看。如紅絳色白滑膩苔,在外感屬營分有熱,氣分有濕;在內傷為陰虛火旺,又有痰濁食積。可見學習時可分別掌握,運用時必綜合診察。
(三)望舌方法與注意事項
望舌要獲得準確的結果,必須講究方式方法,注意一些問題,茲分述如下:
1.伸舌姿勢:望舌時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口要儘量張開,伸舌要自然放鬆,毫不用力,舌面應平展舒張,舌尖自然垂向下唇。
2.順序:望舌應循一定順序進行,一般先看舌苔,後看舌質,按舌尖、舌邊、舌中、舌根的順序進行。
3.光線:望舌應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線為好,面向光亮處,使光線直射口內,要避開有色門窗和周圍反光較強的有色物體,以免舌苔顏色產生假象。
4.飲食:飲食對舌象影響也很大;常使舌苔形、色發生變化。由於咀嚼食物反覆磨擦,可使厚苔轉薄;剛剛飲水,則使舌面濕潤;過冷、過熱的飲食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變。此外,某些食物或藥物會使舌苔染色,出現假象,稱為『染苔』。這些都是因外界干擾導致的一時性虛假舌質或舌苔,與患者就診時的病變並無直接聯繫,不能反應病變的本質。因此,臨床遇到舌的苔質與病情不符,或舌苔突然發生變化時,應注意詢問患者近期尤其是就診前一段時間內的飲食,服藥等情況。
 
四、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觀察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涎、嘔吐物、二便、涕唾、汗、淚、帶下等。這裏重點介紹痰涎、嘔吐和二便的望診,審察其色、質、形、量等變化,以了解有關臟腑的病變及邪氣性質。一般排出物色澤清白,質地稀,多為寒證、虛證;色澤黃赤,質地粘稠,形態穢濁不潔,多屬熱證、實證;如色澤發黑,挾有塊物者,多為瘀證。
(-)望痰涎
痰涎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其形成主要與脾肺兩髒功能失常關係密切,故古人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但是與他髒也有關係。臨床上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兩類,這裏所指的是咳唾而出的有形之痰涎。痰黃沾稠,堅而成塊者,屬熱痰。因熱邪煎熬津液所致。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點者,屬寒痰。因寒傷陽氣,氣不化津、濕聚,而為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屬濕痰。因脾虛不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而滑利易出,痰少而粘,難於咳出者,屬燥痰。因燥邪傷肺。痰中帶血,或咳吐鮮血者,為熱傷肺絡。口常流稀涎者,多為脾胃陽虛證。口常流粘涎者,多屬脾蘊濕熱。
(二)望嘔吐物
胃中之物上逆自口而出為嘔吐物。胃氣以降為順,或胃氣上逆,使胃內容物隨之反上出口,則成嘔吐。由於致嘔的原因不同,故嘔吐物的性狀及伴隨症狀亦因之而異。若嘔吐物清稀無臭,多是寒嘔。多由脾胃虛寒或寒邪犯胃所致。嘔吐物酸臭穢濁,多為熱嘔。因邪熱犯胃,胃有實熱所致。嘔吐痰涎清水,量多,多是痰飲內阻於胃。嘔吐未消化的食物,腐酸味臭,多屬食積。若嘔吐頻發頻止,嘔吐不化食物而少有酸腐,為肝氣犯胃所致。若嘔吐黃綠苦水,因肝膽鬱熱或肝膽濕熱所致。嘔吐鮮血或紫暗有塊,夾雜食物殘渣,多因胃有積熱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所致。
(三)望大便
望大便,主要是察大便的顏色及便質、便量。
大便色黃,呈條狀,乾濕適中,便後舒適者,是正常大便。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鴨溏者,多屬寒瀉。如大便色黃稀清如糜有惡臭者,屬熱瀉。大便色白,多屬脾虛或黃疸。
大便燥結者,多屬實熱證。大便乾結如羊屎,排出困難,或多日不便而不甚痛苦者為陰血虧虛。大便如粘凍而夾有膿血且兼腹痛,裏急後重者,是痢疾。便黑如柏油,是胃絡出血。小兒便綠,多為消化不良的徵象。大便下血,有兩種情況,如先血後便,血色鮮紅的,是近血多見於痔瘡出血;若先便後血,血色褐黯的,是遠血,多見於胃腸病。
(四)望小便
觀察小便要注意顏色,尿質和尿量的變化。
正常小便顏色淡黃,清淨不濁,尿後有舒適感。如小便清長量多,伴有形寒肢冷,多屬寒證。小便短赤量少,尿量灼熱疼痛,多屬熱證。尿渾如膏脂或有滑膩之物,多是膏淋;尿有砂石,小便困難而痛,為石淋。尿中帶血,為尿血,多屬下焦熱盛,熱傷血絡;尿血,伴有排尿困難而灼熱刺痛者,是血淋。尿混濁如米泔水,形體日瘦多為脾腎虛損。
 
五、望小兒指紋
指紋,是浮露於小兒兩手食指掌側前緣的脈絡。觀察小兒指紋形色變化來診察疾病的方法,稱為『指紋診法』,僅適用於三歲以下的幼兒。指紋是手太陰肺經的一個分支,故與診寸口脈意義相似。
指紋分『風』、『氣』、『命』三關,即食指近掌部的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
 
(一)望指紋的方法
將患兒抱到向光處,醫者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握住患兒食指末端,以右手大拇指在其食指掌側,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幾次,用力要適當,使指紋更為明顯,便於觀察。
(二)望指紋的臨床意義
正常指紋,絡脈色澤淺紅兼紫,隱隱於風關之內,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顯,多是斜形、單枝、粗細適中。
1。紋位變化--三關測輕重:紋位是指紋出現的部位。
根據指紋在手指三關中出現的部位,以測邪氣的淺深,病情的輕重。指紋顯於風關附近者,表示邪淺,病輕;指紋過風關至氣關者,為邪已深入,病情較重;指紋過氣關達命關者,是邪陷病深之兆;若指紋透過風、氣、命三關,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是所謂『透關射甲』,揭示病情危重。
2。紋色變化--紅紫辨寒熱:紋色的變化,主要有紅、紫、青、黑、白紫色的變化。
紋色鮮紅多屬外感風寒。紋色紫紅,多主熱證。紋色青,主風證或痛證;紋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絡閉郁;紋色淡白,多屬脾虛。
3。紋形變化--浮沉分表裏,淡滯定虛實:紋形,即指紋的淺、深、細、粗等變化。
如指紋浮而明顯的,主病在表;沉隱不顯的,主病在裏。紋細而色淺淡的,多屬虛證;紋粗而色濃滯的,多屬實證。
總之,望小兒指紋的要點就是:浮沉分表裏,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紋形色相參,留神仔細看。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