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網 1、【西京雜記】
歷史瑣聞軼事類筆記,稱漢代劉歆撰,實為晉代葛洪託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朴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其著作還有【抱朴子】、【神仙傳】等西漢的雜史。
【西京雜記】是一部記載西漢歷史佚事類筆記。歷代指為偽書,但從語氣及內容看,當是雜抄西漢故實和軼聞逸事的薈集之書其所寫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涉及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內容則包括典制禮儀、天文地理、宮室苑囿、草木蟲魚、奇珍異寶、風俗民情,還包括了詩詞曲賦、文論書函和秘聞逸事,採摭豐富,多怪誕不經,不足徵信。其中有關南越趙佗獻寶於漢朝、劉邦築新豐以迎太公、漢俗五月五日生子不舉、鄧通得蜀山以鑄銅錢、茂陵富人袁廣漢莊園之奇、司馬遷有怨言下獄死、劉子駿作【漢書】諸事,則有獨特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另外像人們喜聞樂道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匡衡『鑿壁借光』等亦皆首出此書,被後人引為典實、成語,對詩詞、戲曲、小說的創作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西京雜記】版本有一卷本、二卷本和六卷本三個系統:首載於【隋書·經籍志】史部舊事類,為兩卷本;【舊唐書·經籍志】作一卷;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始著錄有六卷本。屬一卷本的,有【歷代小說】本;屬於二卷本的,有【抱經堂叢書】、【正覺樓叢刻】、【龍溪精舍叢書】、【閩中叢書】等;屬於六卷本的,有孔天胤本、【秦漢圖記】、【漢魏叢書】、【稗海】、【津逮秘書】、【學津探源】、【四庫全書】、【古今逸史】、【筆記小說大觀】等本。後人重新點校本,多以六卷本為基礎。
歷代重要版本有:1.明萬曆陝西布政司刊本,六卷;2.明嘉靖沈與文野竹齋刊本。六卷;3.明嘉靖三十一年關中官署刊本,六卷,前有嘉靖三十一年孔天胤序,又稱『孔天胤本』;4.汲古閣抄本。六卷;5.明黑格抄本。二卷;6.【稗海】本,六卷;7.【四庫全書】本,六卷;8.【四部叢刊】本,六卷;9.【津逮秘書】本,有毛晉序;10.【抱經堂叢書】本,二卷。
今有:【西京雜記】羅根澤注(以孔天胤本為底本),中華書局1961年版;【西京雜記】程毅中點校,中華書局古小說叢刊本,1985年版;【西京雜記】向新陽、劉克任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1991年版;【西京雜記】周天游校注,三秦出版社,長安史記專刊本,2006年版;【西京雜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西京雜記】,重慶出版社,古今逸史精編本,2000年版;【新譯西京雜記】,曹海東注,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版。
2、【博物志】
西晉博物類筆記,張華著。志怪小說集。西晉張華(232~300)編撰。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方城人(今河北省固安縣)。西晉文學家、政治家。西漢留侯張良十六世孫。父親張平,曹魏時任漁陽太守。張華幼年喪父,親自牧羊。家貧勤學,『學業優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曹魏末期,因憤世嫉俗而作【鷦鷯賦】,阮籍稱其有『王佐之才』,由是聲名始著。後經范陽太守鮮于嗣推薦,任太常博士,又遷佐著作郎、長史兼中書郎等職。西晉取代曹魏後,又遷黃門侍郎,吳平,封廣武縣侯。官至司空,封壯武郡公。晉惠帝時八王之亂中,遭趙王司馬倫殺害,夷三族。死後家無餘資。
【博物志】分類記載異境奇物﹑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據晉王嘉【拾遺記】稱,張華『好觀秘異圖緯之書,捃采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閭裏所說』,所以寫成了這部廣羅各種奇聞怪異的著作。【博物志】內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羅很雜﹐有山川地理的知識﹐有歷史人物的傳說﹐有奇異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材料。如所記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織女的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原始資料。是【山海經】後,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博物類書籍。
張華是位著名的文學家,【博物志】也極富文學色彩:如『八月槎,描繪有人八月乘浮槎至天河見牛郎、織女,展示了天上的星宮景象的神話,充滿了美妙的神思遐想;『蜀南多山,彌猴盜婦人』寫彌猴以長繩引盜大道上漂亮的女子作妻子,產子還送女家食養,故事亦寫得完整生動有趣。這是猿類故事的原型,後來唐傳奇中的【補江總白猿傳】,【剪燈新話】中的【申陽洞記】等均承此衍傳下來。卷十中『千日酒』的故事很有韻味,劉玄石飲千日酒醉死,埋葬三年後始醒,亦充滿荒誕的想像。
【博物志】所記山川地理深受【山海經】的影響。如前三卷所記為山川物產,外國、異人、異俗、異產、異獸、異鳥、異蟲、異魚等,性質大略相當於【山海經】的縮寫,內容部分采自古籍,又雜以新的傳聞。其中既有五嶽,又敘『海外各國』,稱五嶽為『華、岱、恆、衡、嵩』。張華還精通方術,【博物志】除記有神人、神宮、神像、不死樹外,還講到了方士的活動,宣揚服食導引之法。該書雖沒有被收人【道藏】,但歷來被道教所重視,其中神仙資料常常為道教研究者所引用。
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明代游潛的【博物志補】均可視為張華的續書。
據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此書原400卷,晉武帝令張華刪訂為10卷。【隋書·經籍志】雜家類著錄【博物志】即為10卷。【博物志】原書已佚,今本【博物志】乃後人搜輯而成。此書有兩種版本系統:一種是常見的通行本,收在【廣漢魏叢書】、【古今逸史】、【稗海】等叢書中,於十卷中又分三十九目;另一種是黃丕烈刊【土禮居叢書】本,亦作十卷,不分目,次第也和通行本協調,據黃氏說此本系汲古閣影抄宋連江氏刻本,收在【指海】、【龍溪】、【博舍叢書】中,內容與前二書完全相同
今有:【博物志】中華書局1980年版;【穆天子傳神異經十洲記博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博物志新譯】祝鴻傑譯註,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古今注】
西晉考據辯證類筆記,三卷,,崔豹撰。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惠帝時官至太傅。此書是一部對古代和當時各類事物進行解說詮釋的著作。其具體內容,可以從它的八個分類略知大概。卷上:輿服一,都邑二;卷中:音樂三,鳥獸四,魚蟲五;卷下:草木六,雜注七,問答釋義八。它對我們了解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古代典章制度和習俗,有一定幫助。如輿服類對『鑾鈴』解說頗為具體,可與【禮記·曲禮】的『行前朱雀爾後玄武『的註疏參照。又如『都邑』類的『楊溝』條:『長安御溝,謂之楊溝。謂植高楊於其上也。又曰羊溝,謂羊喜觸牆垣,故為溝以隔之,故曰羊溝』。這兩種解釋,常為後人引用,【辭海】、【詞源】中關於『楊溝』解釋即採用此說。唐宋的類書,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事類集】【冊府元龜】【玉海】,皆從【古今注】中採集材料。但【古今注】中也有某些解釋不盡合理,帶有一定隨意性。
【古今注】今傳宋刻本為三卷。據宋人李燾的跋語和【舊唐書·經籍志】,今有四卷本和五卷本,以宋嘉定本為最佳。存世較早的版本有顧氏文房小說本、吳琯古今逸史本、漢魏叢書本,皆為明代叢書本,單行本有芝秀堂刻本,今【四部叢刊】本即據芝秀堂刻本影印。另有【顧氏文房小說】影印本。
今有:【古今注中華古今注蘇氏演義】,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據【四部叢刊】本即芝秀堂刻本影印;【古今注·中華古今注·封氏聞見記·資暇集·刊誤·蘇氏演義·兼明書】,新世紀萬有文庫·傳統文化書系,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荊楚歲時記】
記錄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筆記,一卷,梁代宗懍撰。
宗懍(約501~565),祖籍南陽涅陽(今河南鄧縣東北),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八世祖宗承遷居江陵,到宗懍這一代已經200多年了,故以楚人自居。其餘行跡、生卒皆不詳。
【荊楚歲時記】是保存下來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專門記載古代歲時節令的專著。全書37篇,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節令和時俗,涉及民俗和門神、木版年畫、木雕、繪畫、土牛、彩塑、剪紙、鏤金箔、首飾、彩蛋畫、印染、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以及樂舞等,這些民俗、民間工藝美術傳自遠古,延續後世。【荊楚歲時記】既是對荊楚地區歲時活動的記錄,也是作者對自身及其家族親歷社會生活的記錄。如其中『端午節』條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並自注云:『按:宗測嘗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炙有驗。』宗測是宗承之後第五代孫,為宗懍曾祖父輩。無疑此是宗氏家中口耳相傳的軼事,並被歷代沿襲承用。由宗氏發明的端午懸掛人形艾的習俗,到後世演變成懸掛艾人,又將艾人附會為道教的張天師,風行全國。
【荊楚歲時記】成書以後,促進了歲時節令文化的交流。在宗懍之後不久,隋代杜公瞻就為宗懍書作注。注中引用經典俗傳計68部80餘條,說明各種風俗的來源,偶爾也記載北方的節令時俗,有意識地南北風俗進行比較,從而使南北朝後期中國南北方的歲時風俗薈萃於一書之中。此後,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和杜公瞻的【荊楚歲時記注】一起流傳,人們習慣上仍將其稱作【荊楚歲時記】,對中國歲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原本只是荊楚地區地方性的節俗,正是通過【荊楚歲時記】的記載,進而成為流行全國的歲時節日.【荊楚歲時記】中的不少故事廣為流傳,對民間文學、傳統文藝有着較廣泛的影響。傳統戲劇、說唱文學常引用或改編其中的典故。比如,戲曲劇目【天河配】(別名【牛郎織女】、【七月七】、【七夕巧配】)即取材於【荊楚歲時記】,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有很多工藝美術作品等也取材於此書的人物和故事。荊楚地區的歲時文化也就對中國歲時文化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荊楚歲時記】一書亦很早就流傳到國外,尤其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諸國。一般認為,早在奈良時代初期,【荊楚歲時記】就已傳到日本。在成書於宇多天皇的寬平三年(891年)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中,就載有『【荊楚歲時記】一卷』。稍後成書的惟宗公方【本朝月令】一書中,曾多處引到【荊楚歲時記】,如『五月五日節會事』條,就引有五彩絲系臂為長命縷等習俗。【本朝月令】一書是日本學者記載當時歲時習俗的專門著作,其之所以引用【荊楚歲時記】,是用以說明當時歲時習俗的源流,說明日本正是以【荊楚歲時記】作為歲時習俗的典範來學習仿效。實際上,【荊楚歲時記】所記載的許多歲時習俗都在日本流傳。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門前系葦索立松柏枝驅邪,現在日本正月掛在門上的『門松』與『注連繩』據說就是由其演變而來。【荊楚歲時記】所載元日飲屠蘇酒俗,自平安時代流行於日本宮廷,後擴散到民間,一直延續到今天。在韓國,端午節像【荊楚歲時記】所記載的那樣,掛艾蒿、吃粽子、賽龍舟,他們把宗懍的家鄉視作中國歲時文化的故鄉,上世紀90年代,曾特意派人到中國湖北江陵來考察端午習俗。在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鮮時期,還都出現過仿效【荊楚歲時記】體例撰寫的歲時著作,如【日本歲時記】、【東國歲時記】,並引述【荊楚歲時記】來說明本國一些歲時習俗與中國歲時文化之間的淵源關係。
【荊楚歲時記】通行本有明刻『廣漢魏叢書』本,【說郛】本、【五朝小說】本、【寶顏堂秘籍】本、四庫文津閣本等十餘種版本。
今有:【荊楚歲時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1991年版;【荊楚歲時記】,姜彥稚輯校,嶽麓書社1986年版:【荊楚歲時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荊楚歲時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荊楚歲時記譯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荊楚歲時記研究】,蕭放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洛陽伽藍記】
北魏時代記載洛陽寺廟盛衰的歷史和人物故實類筆記。北魏楊衒之著。楊衒之,元魏北平(河北滿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讀書志中誤作羊炫之。博學能文,精通佛教經典。曾任期城郡太守、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其餘不詳。『伽藍』是梵語寺廟的音譯。劉宋永嘉之後,佛教在北方日熾,盛行開鑿石窟、建立寺廟。僅北魏都城洛陽,城內外就建寺一千餘所。其後政治更迭,洛陽陷於兵燹,繁華之地,成為廢墟。都城也遷到了鄴。東魏武定五年(547),楊衒之因公務沖經洛陽,面對『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的淒涼景象,感慨傷懷,因作此書。其意蓋有三:追記洛陽昔日景象,保存史實;抒發國家破忘、京都傾毀的悲傷之情;揭示統治者沉迷於佛教迷信的禍害。
【洛陽伽藍記】共五卷,依次寫城內和城之東南西北五個區域。其中以北魏佛教的盛衰為線索,以洛陽城的幾十座寺廟為綱領,以寺廟為綱維,以史家的態度、文學的手法再現了北魏都城洛陽四十年間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傳記、市井景象、民間習俗、傳說軼聞,內容相當豐富,其史料價值歷來為史家所推崇。文筆簡潔清秀,敘事繁而不亂,駢中有散,頗具特色。在結構上採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之體,即正文與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內容組織得有條不紊。頗受歷代文史專家推重,與酈道元的【水經注】並稱『北朝文學雙璧』。
今有:【洛陽伽藍記校注】,范詳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洛陽伽藍記】,劉衛東選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洛陽伽藍記】,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2年版;【洛陽伽藍記校釋】,周祖謨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洛陽伽藍記校注】,范祥雍:台北,華正書局1970年版;【重刊洛陽伽藍記】,徐高阮校注,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年版;【洛陽伽藍記鈎沈】,唐晏校注,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版。
6、【顏氏家訓】
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雜記類筆記。七卷,北朝顏之推撰。顏之推(531~591以後),字介。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於隋。正由於顏之推『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入隋以後,便本着『務先王之道,紹家業之業』的宗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他是當時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學問,他幾乎都鑽研過,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理論和實踐對於後人頗有影響。顏之推一生,歷仕四朝,『三為亡國之人』,飽嘗離亂之苦,深懷忐忑之慮。曾寫了一篇【觀我生賦】,對於自己身經亡國喪家的變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無可奈何情狀,作了痛苦流涕的陳述,且悔恨道:『向使潛於草茅之下,甘為畎畝之民,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辭其素樸,桀紂無以污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影響很大。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直齋書錄題解】)。
【顏氏家訓】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他鄙視和諷刺南朝士族的腐化無能,認為那些貴遊子弟大多沒有學術,只會講求衣履服飾,一旦遭了亂離,除轉死溝壑,別無他路可走。對於北朝士族的腆顏媚敵,他也深致不滿。且往往通過插敘自身見聞,寥寥數語,便將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特別是士族社會的諂媚風氣,寫得淋漓盡致。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註解【漢書】的顏思古,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它不僅在家庭倫理、道德修養方面對我們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鑑作用,而且對研究古文獻學,研究南北朝歷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圍(亂世)中所表現出的明哲思辨,對後人有着寶貴的認識價值。【顏氏家訓】一書不僅對當時諸如『玄風之復扇、佛教之流行、鮮卑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等多方面作了較為翔實的紀錄,為後人保留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其【文章】篇,通過論述南北朝時的作家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觀點和他自己的文學主張。顏之推很重視文學。他批評揚雄視文學為雕蟲小技的說法,並從個人立身修養的角度說明文學(包括學問、口辯、作文等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對於文學的功用,顏之推不狹隘地僅僅把它歸結為服務於政治教化和實用,他也肯定文學具有愉悅耳目、陶冶性靈的審美功能,同時也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文學審美能力。
【顏氏家訓】在唐代即有鈔本流傳,宋代有淳熙台州公庫本,今所見者,系元廉台山氏補修重印本。另有海昌沈氏靜石樓藏影宋鈔本及秦曼君校宋本,盧文弨抱經堂校定本,董正功續家訓本,羅春本,傅太平本,、顏嗣慎本,程榮漢魏叢書本,胡文煥格致叢書本,何允中漢魏叢書本,朱軾朱文端公藏書十三種本,黃叔琳顏氏家訓節鈔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屏山聶氏汗青簃刊本。
今有: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顏氏家訓】余正平梁明譯註遠方出版社2003年版;【顏氏家訓】四部備要本,第五十五冊,中華書局1957年版;【顏氏家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顏氏家訓】檀作文譯註,中華書局2007年版;【顏氏家訓】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7、【朝野僉載】
一部記載唐代瑣聞軼事的筆記,張鷟著。張鷟簡介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四)文言小說別集【遊仙窟】。【朝野僉載】為作者耳聞目睹的社會札記,內容十分廣泛,記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遺事軼聞,尤以武后朝事跡為主。書中反映了當時有關人物事跡、典章制度、社會風尚、傳聞逸事,也站在反對派的角度對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敗、酷吏橫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賄貨縱橫,贓物狼藉”的現實世相。因屬時人記時事,所載內容,多為第一手資料,所以頗有參考價值,為【太平廣記】、【資治通鑑】以及後世治唐史者廣為引用。但因作者紀事好追求諧噱,間有鬼神怪異,瑣語瑣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獻價值,為後人所詬病,如洪邁【容齋續筆】卷12就說:『【僉載】記事,皆瑣尾擿裂,且多媟語。』作者死於開元年間,書中載開元以後唐敬宗、宣宗時事,當為後人增入。
【新唐書】、【宋史】均著錄【朝野僉載】為20卷,另有【補遺】3卷。尤袤【遂初堂書目】疑【補遺】乃後人附益,凡闌入中唐後事者,皆應為【補遺】之文。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推測【僉載】亡於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輯本。此書明代以後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說郛】、【歷代小史】、【古今說海】、【畿輔叢書】等本為1卷本系統;【寶顏堂秘笈】、【叢書集成】等本為6卷本系統。
今有:【朝野僉載】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朝野僉載】趙守儼校點,中華書局1979年版,該版以【寶顏堂秘笈】本為底本,又從【太平廣記】、【通鑑考異】等書中輯出近百條遺文,作為『補輯』附印,較勝於舊本;【朝野僉載】唐宋史筆記叢書,中華書局2004年版;【朝野僉載隋唐嘉話】袁憲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8、【封氏聞見記】
唐代考據辨證類筆記,封演着。封演(生卒年不詳),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天寶中為太學諸生,十五載(756)登進士第。至德後為相衛節度使薛蒿從事,檢校屯田郎中。大曆七、八年間(772-773)曾權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復佐其子。大曆十年隨其子投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從事。承嗣卒,繼佐其子田悅。建中三年(782)田悅稱王,偽署司刑侍郎。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約卒貞元末。封演除【封氏聞見記】外,另有【古今年號錄】一卷、【續錢譜】一卷,皆佚。
【封氏聞見記】為研究唐代社會和文學的重要歷史資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記述掌故、考證名物;七八兩卷多記古蹟,附以雜論;後兩卷則專述唐代士大夫的遺事軼聞。全書編排也極有條理,凡一百門,皆兩字為題,如道教、儒教、文字、貢舉等等。所涉及範圍很廣,既有科舉、銓選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記、燒尾等官場習俗,也有婚儀、服飾、飲食、打球、拔河、繩技等社會生活,此外還有碑碣、羊虎、紙錢、石鼓等名物的講說,緣此常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傳至今的唐人筆記中,【封氏聞見記】享有很高的聲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語必徵實』、『源委詳明』。
【封氏聞見記】的版本【雅雨堂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封氏聞見記】趙貞信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該版以【雅雨堂叢書】本為底本,並補佚文,較為精善。2005年再版。
9、【唐國史補】
唐代歷史瑣聞類筆記,三卷。李肇著。李肇,約唐憲宗元和(813)前後在世,字號、裏居、生卒年均不詳,在世。累官尚書左司郎中,遷左補闕,入翰林為學士。元和中,坐薦柏耆,自中書舍人左遷將作監。據【國史補】卷首作者自序,本書成於穆宗朝,作者時為尚書左司郎中,系續劉餗【傳記】(即【隋唐嘉話】)而作,連卷數也同於劉書,不過比劉書少講些怪異,多講些史實習俗。除【國史補】外,尚著有【翰林志】一卷,並傳於世。
【國史補】共記事308條,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條,下卷102條,所記均是宣宗開元年間到穆宗長慶年間軼事瑣聞。每條全用五個字標題,如『李白脫靴事』、『張旭得筆法』、『王摩詰辨畫』等。上、中卷記事大體按時間順序排列,下卷則雜記各類典故制度。所記大致有:(1)唐代官場中的一些制度和習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等,還有官場中的稱謂,使職的設立及名目。(2)科舉制度方面的典故、軼聞,後均被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軼聞,如韓愈登華山、李白脫靴等,這一類所佔比例最大。(4)社會風俗,如京城尚牡丹,一本有直數萬者,流俗重碑誌,以重價求文,以及達官爭娶士族女等。(5)各地產物,如酒、茶、紙的名品和產地。(6)流行的遊戲,如長行、雙陸、彈棋、圍棋、博戲等。(7)工商業情況,如長安藥商宋清、揚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廣州的外國船等。作者在序中說他編這部書不談鬼神、報應、夢卜等等,而要『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誡,採風俗、助談笑』,不過書中仍有少量像『淮水無支祁』、『烏鬼報王稹』等談怪異、言報應的故事,但大多數皆為唐代人物傳說、典故風俗等種種記載,對全面了解唐代社會具有極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價值。【太平廣記】徵引此書達133處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懷素筆冢』還被後人引為典故;李勉開脫的囚犯反以怨報德的故事也被明代馮夢龍改編成【醒世恆言】中的『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國史補】的傳世單刻本有明汲古閣刊影宋本,叢書本有【津逮秘書】、【學津討原】、【得月簃叢書】、【筆記小說大觀】等,一卷節本有【唐宋叢書】、【說郛】、【唐人說薈】、【唐代叢書】等。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據【學津討原】本標點排印,收入”中國文學參考小叢書”。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學出版社本重印。
10、【蘇氏演義】
唐代考據辨證類筆記,蘇鶚撰。蘇鶚,字德祥,武功人,家居杜陽川上,約唐昭宗大順初(890)前後在世。光啟中,(公元八八六年)登進士第。其餘均不詳。著有演義二卷,杜陽雜編三卷傳於世。
【蘇氏演義】是一部考究經傳、訂正名物、解釋詞語、辯證謬訛的筆記。原書十卷,今僅存二卷,系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由於【永樂大典】誤將崔豹【古今注】部分內容刻入【蘇氏演義】之中,所以今本【蘇氏演義】有些條目與【古今注】相同,但可取材料仍然不少,如卷下敘使臣所持之『節』的沿革,結合文字訓詁加以解說,極為詳明,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作為參考。另外,像闡釋『狼狽』、『滑稽』、『嘍囉』、『龍鍾』等,也都言之成理,為後代字書所引用。敘述【玉台新詠】所載的曹植代劉勛妻王氏所作的詩中『千裏不瀉井,況及昔所奉』兩句,也較李匡乂【資暇集】所敘為詳。
【蘇氏演義】的通行本有【藝海珠塵】本和【函海】本,以【藝海珠塵】為好。
今有:【古今注·中華古今注·蘇氏演義】,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資暇集蘇氏演義中華古今注】,上海書店叢書集成初編本。
11、【資暇集】
又作【資暇錄】,三卷,唐代考據辨證類筆記,李匡乂撰。舊本或題李濟翁,蓋宋刻本避宋太祖趙匡胤諱,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濟翁,宰相李夷簡子,約生於唐憲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陽主簿兼圖譜官。據郁賢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間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隨至成都。昭宗時先後任太子賓客、賀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尋卒,年約八十多歲。著述除【資暇錄】外,尚有【唐皇室維城錄】、【十代鐲疑史目】、【漢後隋前瞬貫圖】、【兩漢至唐年紀】等凡十二種。
【資暇錄】上卷多糾正俗說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無別義,【左傳】『行李之往來』乃錯字;又如『輓歌』始於春秋;『押衙』應作『押牙』等。下卷多談物品,如記畢羅、琴甲、茶托子、書題簽、席帽、承床等,都有益於考據。此外像論證【文選】五臣注盡出於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說等,亦有新意。書中雖有一些誤解、謬說,為宋人所駁斥,但就全書而言,還是有價值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價值云:『此書上篇正誤,中篇談原,下篇本物。全書均考證之文….謂【論語】宰子晝寢作畫寢,乃梁武帝之說;傷人乎不問馬,不字斷句,乃經典釋文之說,均不始於韓愈筆解;謂五臣注【文選】竊據李善之本;謂韓愈【諱辨】誤以杜度為名;謂有母之人不可稱舅氏為渭陽;謂作【詩疏】之陸璣名從玉傍,非士衡;謂萬幾字訛作機由漢王嘉封事;謂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閣下之別,竹甲題簽、門杖之始,皆引證分明,足為典據』。
版本有:【資暇集】三卷,清嘉慶謝氏授經圖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錄,清勞格校並跋;【資暇集】三卷,明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王國維校並跋;
叢書本:【說郛】本資暇集】三卷,明陶宗儀編,明·鈕氏世學樓抄本,清順治三年李際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書一百三種】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明胡文煥編,萬曆胡氏文會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學海】本,【資暇錄】一卷,明吳永編;【學海類編】本,【資暇集】三卷,清曹溶編,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壺】本,【資暇集】三卷 ,清張海鵬編,清嘉慶十三年至十六年張海鵬刻本。
今有:【資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依『顧氏文房小說本』涵芬樓影明本為底本,校以『欽定四庫全書』本;【資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叢書集成初編』本,1988年版。
12、【大唐新語】
又名【唐新語】、【大唐世說新語】、【唐世說新語】、【世說】、【大唐新話】等,唐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劉肅著。劉肅,憲宗元和時人。生卒年、籍貫、字號均不詳。【新唐書·藝文志】說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書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銜為『登仕郎前守江州潯陽縣主簿』。
該書記載唐代歷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於代宗大曆年間,多取材於【朝野僉載】﹑【隋唐嘉話】等書。體例則仿【世說新語】,分匡贊﹑規諫﹑極諫﹑剛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節義﹑孝行﹑友悌﹑舉賢﹑識量﹑容恕﹑知微﹑聰敏﹑文章﹑著述﹑從善﹑諛佞﹑釐革﹑隱逸﹑褒錫﹑懲戒﹑勸勵﹑酷忍﹑諧謔﹑記異﹑郊禪等30門類﹑13卷。書後有總論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圖是以前事為鑑戒。此書以記言為主,但皆因事而記,可由此窺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會風尚,其中有些記載較兩【唐書】為勝,還有一些地方可補兩【唐書】的缺漏:(1)有一些為兩【唐書】未載的重要人物事跡,如李淵起兵太原後,李靖在長安捕殺李淵親族,李淵克長安後欲殺之,臨刑赦免,後李靖任岐州刺史時,被誣告謀反,賴某御史解救,而兩【唐書】李靖傳皆失載。(2)有不少兩【唐書】無傳的官吏的事跡,賴此書得以流傳。(3)有些不見於兩【唐書】的疏奏、彈文、手詔、榜文的片段,賴此書保存下來。(4)書中也記載了不少有關詩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門,錄存初唐及開元初人所作詩歌多首,並敘其本事,間載時人評論,為後來編集和研究唐詩者所取材。如敘述玄宗命張說、徐堅、韋述等輯錄【初學記】的經過。使我們得知古代類書是為了作文速成、取材方便而輯撰,也使我們了解【初學記】比前代類書在編排、體例上的優長。另外,像張說對楊炯『恥居王后,愧在盧前』自白的評語,也也首建於該書。
【大唐新語】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殘卷刻本,改題【大唐世說新語】或【唐世說新語】。【四庫全書】據【新唐書·藝文志】恢復原名;【四庫全書】文津閣寫本;【稗海】本。以【稗海】本較為通行。
今有:【大唐新語】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大唐新語】許德楠﹑李鼎霞點校,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4年版。該本以【稗海】本為底本,以明代嘉靖潘玄度刻本﹑【四庫全書】本等對校,末附佚文及有關序跋;【大唐新語譯註】何正平、王德明等譯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大唐新語】,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2000年版。
13、【因話錄】
唐代歷史瑣聞類筆記,趙璘著。趙璘,字澤章。平原(今屬山東)人生卒年不詳。大和八年(834)進士及第。開成三年(838)博學鴻詞登科,大中七年(853)為左補闕。後官衢州刺史。由於趙璘是唐德宗時宰相趙宗儒的侄孫、關中貴族柳氏的外孫,家世顯赫,多識朝廷典故,故所記多為第一手材料。【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書『雖體近小說,而往往足與史傳相參』。
【因話錄】共6卷,分為5部,所記皆唐代事。以音樂『宮商角徵羽』分卷:卷一『宮部『為君,記帝王;卷二、卷三『商部』為臣,記公卿;卷四『角部』為人,記不仕者,並附以諧戲;卷五『征部』為事,多記典故;卷六『羽部』為物,記無所歸附的見聞雜事。在唐人筆記中,【因話錄】涉及的方面較廣。如卷五談御史台故實,極為詳細,又敘高宗時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文昌台,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肅政稱號,均可以印證【唐書】中有關官制的記載。書中敘及元和以後文壇情況(卷三)以及文淑僧講經(卷四)、女優弄假官戲(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學史、戲曲史者參考。該書文字比較淺近通俗,也是一大特點。但其中也有失實之處,如卷一記劉禹錫除播州刺史一條,其細節就與當時事實有出入,為司馬光【通鑑考異】所指摘。
【因話錄】通行本有【唐宋叢書本】,僅一卷,不全;【稗乘】本,三卷;【稗海】本六卷(與【稗乘】三卷本同),【寶顏堂秘笈】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因話錄】,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唐國史補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教坊記】
唐代記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軼聞的筆記,1卷。崔令欽撰。崔令欽,生卒年不詳,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開元年間官著作佐郎,歷左金吾衛倉曹參軍。肅宗朝遷倉部郎中,官終國子司業。
教坊是古代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唐代開始設置,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唱、舞蹈、百戲的教習、排練、演出等事務。它是唐代宮廷樂伎聚居之地。教坊樂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樂曲,為皇家宮廷服務。【教坊記】系撰者為左金吾(掌東城戒備防務的主官)倉曹參軍時,教坊中下屬官吏為其所述的教坊故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主要記述了開元年間教坊制度、有關軼事及樂曲的內容和起源。開始部分記述樂伎日常生活以及學藝和演出情況,中間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獻天花】、【和風柳】、【美唐風】等大曲46個,一般曲目278個,最後還說明若干樂曲和歌舞的來源,是研究盛唐音樂、詩歌的重要資料。宋代晃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說開元中教坊特盛,令欽記之,率皆鄙俗,非有益於正樂也。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雖然有同感,卻又看到本書後記諄諄於聲色之亡國,意在示戒,其風旨有中取者,同時特別指出書中所列曲調名足為詞家考證。
【教坊記】最早刻本為南宋【類說】本,曾慥編。另有【說郛】百卷本,元陶宗儀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儼山書院及青藜館原刻本;明嘉靖間(1522—1566)陸楫本;明天啟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錄本明弘治間(1488一1505)郁文博補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訂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禎間(1628—1644);【續百川學海】本清順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說薈】本,清陳蓮塘編,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慶、光緒間(1796—1908)重刻本,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復明刻本;民國四年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樓據明本排印本;【古今說海】本;【五朝小說大觀】收錄本;【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收錄本;【香艷叢書】收錄本,清宣統三年(1911)上海圖書公司鉛印。今存較早善本為明鈔【說郛】本與【古今說海】本。
今有:【教坊記】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補足明刻景印本;【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收錄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收錄本,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記箋訂】,任半塘箋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教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2000年版。
15、【北裏志】
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筆記。孫棨撰。孫棨,字文威,自號無為,裏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龍紀中和(889)前後在世。曾官侍御史及中書舍人。一說曾為翰林學士,岑仲勉【補唐代翰林兩記】以為此說不可信。著有【北裏志】一卷,寫成於中和四年(884)。
【北裏志】記載中和以前長安(今陝西西安)城北平康裏的歌妓生活,故名【北裏志】。記大中進士遊俠平康事。孫光憲以為棨意在譏當時宰相盧杞。書中反映了當時士人生活的一個側面,有少數條目也反映了歌妓們的痛苦和對愛情的追求,並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詩歌作品,為後來編集唐詩者所採錄。
【北裏志】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記載娼妓的專著。它有助於我們了解唐代市井妓女這一歷史群體發展的整體特點,以及市井妓業逐漸成為一門行業所反映出的歷史內涵,以及它在整個唐代社會及由唐入宋的社會變革所起的作用。如『東回三曲』一則所記妓女的級別、來源、老鴇與妓女的關係、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國娼妓史』和『中國社會史』提供原始資料:『平康裏入北門,東回三曲,即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錚錚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牆一曲,卑屑妓所居,頗為二曲輕斥之。其南曲中曲,門前通十字街,初登館閣者,多於此竊游焉。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寬靜,各有三數事。前後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對設,小堂垂簾,茵榻帷幌之類稱是。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記諸帝后忌日』。『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為之。諸女自幼丐,有或傭其下裏貧家。常有不調之徒,潛為漁獵,亦有良家子為其家聘之,以轉求厚賂。誤陷其中,則無以自脫。初教之歌令,而責之甚急,微涉退怠,則鞭朴備至。皆冒假母姓,呼以女弟女兄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內。諸母亦無夫,其未甚衰者,悉為諸邸將輩主之。或私蓄侍寢者,亦不以夫禮待。比見東洛諸妓,體裁與諸州飲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筋之態,勤參請之儀,或未能去也』。『北裏諸妓以出裏艱難,每南街保唐寺有講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牽率聽焉。皆納其假母一緡,然後能出於裏。其於他處,必因人而游,或約人與同行,則為下婢,而納資於假母。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極多,益有期於諸妓也』。
16、【酉陽雜俎】
唐代名物民俗、軼事、志怪綜合類筆記,段成式著。20卷,續集10卷。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說家﹑駢文家。字柯古,其父段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蔭入官,為秘書省校書郎,累遷至吉州刺史,終太常少卿。與李商隱﹑溫庭筠均長於以四六體寫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為第十六,時號『三十六體』。也能詩,但無甚特色。【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段成式【廬陵官下記】2卷,已佚,【說郛】輯得佚文60餘則。【全唐文】收其文16篇,【全唐詩】存其詩1卷及聯句多篇。所著以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最著名。
【酉陽雜俎】,酉陽,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傳山下有石穴,中藏書千卷,梁元帝賦中有『訪酉陽之逸典』語。【新唐書·段成式傳】稱段成式『博學強記,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與酉陽逸典相比。【酉陽雜俎】內容又廣泛駁雜,故成為『雜俎』。【酉陽雜俎】前集20卷共30篇,續集10卷共6篇。所記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動物﹑植物﹑酒食﹑寺廟等等,分類編錄,一部分內容屬志怪傳奇類,另一些記載各地與異域珍異之物,與晉張華【博物志】相類。這部著作,內容繁雜,有自然現象、文籍典故、社會民情、地產資源、草木蟲魚、方技醫藥、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產交流等等,可以說五花八門,包羅萬象,【酉陽雜俎】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說。魯迅曾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這部書與唐代的傳奇小說『並驅爭先』。但雜錄部分有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如寫李淵的精奇悍勇:『隋末,嘗以十二人破草寇號無端兒數萬。又龍門戰,盡一房箭,中八十人。』這是正史所不存的。又如,寫駱賓王的【討武曌檄】傳到武則天手中:『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驚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堪稱神來之筆。還有象李白讓高力士脫靴,王勃寫文章蒙在被裏打腹稿等故事,更是膾炙人口,流傳很廣。續集中有【寺塔記】2卷,詳述長安諸佛寺的建築﹑壁畫等情況,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每為後代編長安史志者所取資。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云:『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遺文秘籍,亦往往錯出其中,故論者雖病其浮誇,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庫全書總目】)。其中不少篇目頗為隱僻詭異,如記道術的叫【壺史】,鈔佛書的叫【貝編】,述喪葬的叫【屍穸】,志怪異的叫【諾皋記】等等。
【酉陽雜俎】有【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湖北先正遺書】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等,均為30卷。
今有:【酉陽雜俎】中華書局1981年版;【酉陽雜俎】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年【酉陽雜俎】許逸民注評,學苑出版社2001年版;【酉陽雜俎】杜聰校注,齊魯書社2007年版。
17、【中華古今注】
五代考據辯證類筆記,後唐馬縞撰。馬縞,字號、裏籍不詳。唐末以明經及第,又舉拔萃科。後梁時為太常修撰,累歷尚書郎,參知禮院事,遷太常少卿。【中華古今注】前題『國子監太學博士馬縞集』,當是他早年國子監太學博士任上所作。
【中華古今注】以考證名物制度為主,體例與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二書部分內容重複。作者辨別一些名物可供後人參考,如帝王專用的『華蓋』和將帥『曲蓋』的來源和區別:『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華蓋焉』,『曲蓋,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紂,大風折蓋,太公因折蓋之形制曲蓋焉。戰國常以賜將帥。自漢朝乘輿用,謂曰輗蓋,有軍號者賜其一焉』;『雉尾扇、『鄣扇』和『五明扇』的來源與用途區別:『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為王后、夫人之車服。輦車有翣,即緝雉羽為扇翣,以鄣翳風塵也。漢朝乘輿服之,後以賜梁孝王。魏晉已來以為常准。諸王皆得用之』,『鄣扇,長扇也。漢世多豪俠,象雉尾而制長扇也』,『五明扇,舜所作也。舜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之也』。
此書版本甚多,主要有【百川學海】、【古今逸史】、【說郛】、【叢書集成初編】、【古今逸史】諸本。
今有:【古今注·中華古今注·蘇氏演義】,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中華古今注】,李成甲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資暇集蘇氏演義中華古今注】,上海書店叢書集成初本。
18、【兼明書】
五代考據辯證類筆記,五卷,丘光庭撰。丘光庭,烏程(今浙江湖州市南)人。其生活年代在史籍中並無記載,後人編纂的書目中有唐代、五代和宋三種說法,【羅隱集】有贈光庭詩,則當巳入五代(907—960)。曾官太學博士。今存詩七首,有【兼明書】、【唐教論】、【補新宮】、【補茅鴟】等。
【兼明書】有三卷、四卷、十二卷等不同記載,今本五卷,疑後人所更定。前三卷論述經史諸書,對【周易】、【尚書】、【毛詩】、【春秋】、【禮記】、【論語】、【小孝經】、【爾雅】、【史記】、【白虎通】中的文字、訓詁、傳說、故實以及風俗、名物等都有所考辯。卷四專駁五臣的【文選注】,卷五為雜說。每條先列舊說,後陳急件,以『明曰』標出。儘管有些見解,不免標新立異,武斷無征,如據【山海經】鳳凰之文,管子【韓詩外傳】封禪之記,謂作字不始於倉頡,不知百氏雜說,不足為據。【論語】請車為槨一條,謂毀車為槨、非賣車市槨,不知一車之材,毀之豈能為槨,殊不近事理。但精闢之論尚多,如『論【史記】誤以放勛重華,文命為堯、舜、禹名,毛萇誤以垤為螘冢,孔安國誤解菁茅,顏師古誤以鳲鳩為白鷢,孔穎達誤以鴟鴞為巧婦,又誤以占書為龜策同釁,公羊穀梁誤以荊人為貶詞,杜預誤以文馬,為畫馬趙匡誤以諸侯無兩觀,郭璞誤以竊脂為盜肉,應劭誤以邱氏為出左邱明,皆引據辨駁,具有條理。駁五臣【文選注】諸條,亦皆精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兼明書】有【續百川學海】本,【寶顏堂秘笈】本、【真意堂三種】本、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璜川吳氏,清嘉慶16年刻本等;今有:【兼明書】中華書局1985年版;【兼明書】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本』1998年版;【兼明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版。
19、【北夢瑣言】
五代歷史軼事筆記,北宋孫光憲撰。孫光憲(901—968),字孟文,自號葆光子,陵州貴平(今屬四川省仁壽縣東北的向家鄉貴坪村)人。仕南平國三世,累官荊南節度副使、朝議郎、檢校秘書少監,試御史中丞。入宋,為黃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國春秋】卷一0二有傳。孫光憲『性嗜經籍,聚書凡數千卷。或手自鈔寫,孜孜校讎,老而不廢』。孫光憲善詞,蜀人編輯【花間集】,收錄了他的六十餘首詞。十國詞人,除西蜀與南唐外,其他只有荊南孫光憲一人而已。今詞存八十四首,風格與『花間』的浮艷、綺靡有所不同。劉毓盤輯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中,又有王國維緝【孫中丞詞】一卷。另著有【荊台集】、【橘齋集】、【玩筆傭集】、【鞏湖編玩】、【北夢瑣言】、【蠶書】等,僅【北夢瑣言】傳世。
【北夢瑣言】共二十卷,記述了當時社會、政治、歷史、人物等方面的許多掌故賀軼聞。其自序云:『唐自廣明亂離,秘籍亡散。武宗已後,寂寞無聞,朝野遺芳,莫得傳播。仆生自岷峨,官於荊郢。咸京故事,每愧面牆,游處之間,專於博訪。頃逢故鳳翔楊比少尹,多話秦中平時舊說,常記於心……厥後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復參校,然始濡毫。……三紀收拾筐篋,爰因公退,咸取編連。先以唐朝達賢一言一行列於談次,其有事類相近,自唐至後唐、梁、蜀、江南諸國所得聞知者皆附其末,凡纂得事成三十卷』。本書包含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與政治史實,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貴材料。
【北夢瑣言】有爾雨堂叢書本。今有:【北夢瑣言】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5年版,2002年再版;【北夢瑣言】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北夢瑣言林艾園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北夢瑣言】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20、【南部新書】
北宋歷史軼事筆記,十卷,北宋錢易撰,錢易字希白,生卒年未詳,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為吳越王錢倧子。錢俶歸宋,錢氏宗室、大臣大都封官,唯錢易與兄錢昆不被錄用,遂發憤讀書,立志科舉入仕。17歲舉進士,但因在殿試時,三道題不到半天答完,而被斥之為『輕俊』,不僅御試通不過,連進士資格亦被免去。而錢易卻由此聞名於世,博得『才子』美名,有人稱其詩才不在李白之下。真宗咸平二年(999),復舉進士,他自覺可得第一,但主考官不公,將他列為第二。錢易不平,上書朝廷,對本朝科舉多有譏諷。宋真宗閱後不快,又將他降為第三名。次年為光祿寺丞、通判蘄州。他為官能體察民情,對官吏濫用酷刑深惡痛絕,奏請廢除非法之刑,受到真宗嘉獎。景德二年(1005),舉賢良方正,除秘書丞、通判信州。宋真宗東赴泰山封禪,錢易進獻【殊祥錄】一書,遂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後曾受命修【車駕所過圖經】。又為知制誥,天聖三年(1025)為翰林學士,不久去世。錢易才學贍敏過人,才思敏捷。佛學功底深厚,又善行、草書,兼擅山水,乾興元年(一○二二)嘗作【清介圖】。主要著作有【金閨瀛洲西垣制集】150卷、【青雲總錄】、【青雲新錄】、【南部新書】、【洞微志】130卷。其中現存僅【南部新書】,事跡收錄於【宋史本傳】、【宋史·錢惟演傳】。
【南部新書】乃錢易於真宗大中詳符間知開封縣時所作。皆記唐時故事,間及五代。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作五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作十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作十卷為是』共800餘條,為筆記體著作,未經編次,雜亂無章,但所載『朝野掌故』、『遺聞軼事』等有關唐初以來職官置廢、政制變遷、官場儀式等資料,有一定參考價值。
今有:【南部新書】,黃壽成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1985年版,2002年再版;【南部新書】宮曉濱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年版;【南部新書】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