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2|回覆: 0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漢學著作簡介(一)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1、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丁原基、王國良等主編  台北:環聖圖書公司出版 2010·1
  2009年11月6日至7日,台灣東吳大學中文系與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論文20多篇,編者從中選出14篇編成此論文集。涉及版本學、史料學、校讎、註疏、藏書、科舉考題、海外流傳以及影抄本的製作諸多方面。十四篇目錄是:
  橋本秀美 【舊京書影、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編後記
  嚴壽瀓  劉鑒泉校讎學述論
  朴現圭  【文心雕龍】在韓國流傳考
  楊果霖  【天祿琳琅書目】補正析例
  永富青地 關於白鹿洞書院刻本【傳習錄】
  周彥文  書寫模式與文獻解讀
  盧錦堂  影抄本的製作與價值初探
  潘建國  【酉陽雜俎】明初刊本考
  吳 平  盛宣懷與愚齋藏書
  郭向東  從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編修管窺清代考據學特色
  劉文起  由【勸學】、【修身】兩篇論荀子楊倞注之學術成就及缺失
  陳恆嵩  明代科舉與【尚書】題目:以【明代登科錄匯編】為考察中心
  連文萍  明代儒士選編訓蒙詩研究
  陳桂聲  中國大陸六十年來古代小說研究史料編纂回顧 
2、發皇華語·涵詠文學:中國文學暨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主編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12
  2009年8月,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主持召開中國文學暨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研討中國古典文學作家作品研究,漢語教學兩大方面內容。具體涉及莊子內篇唐代舞樂、唐人小說、花間集、大陸現代小說和電影作品、台灣新生代鄉土小說、道家氣學以及漢語拼音、詞法、句法研究和教學、題庫建設等眾多方面。會後,主辦方將21篇論文收錄成集,由文津出版社邱鎮京教授編輯出版。這21篇論文是:
  謝小慶 HSK、MHK、ZHC和HZC的題庫建設
  柯淑齡 論統覺性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運用
  王若江 漢語拼音的教學與應用
  林文慶 現代漢語異形詞探論
  廖宏昌 黃元吉道氣轉換論
  許端容 莊子內七篇時空詩學研究:從心知時空到逍遙時空的開顯
  王俊彥 陳確的性善論與明清氣學
  鄭慈宏 敦煌翟奉達所編具注歷研究
  陳妙如 【得寶互謀俱喪命】故事試探
  李 李 【聊齋·俠女】試探
  禎 霙 苦悶·夢幻·啟悟:論唐代寫夢小說的人生解脫之道
  莫道才 古代駢文與駢偶理論的文學史價值
  黃水雲 唐代舞樂賦探析
  徐紀芳 修辭美學與現代影音表述試探
  廖一瑾 剪盡飛花付綠煙:黃文陶詠物詩的意象技巧及時空特色
  羅賢淑 春風得意馬蹄疾:論【花間集】中的等科詞
  朱雅琪 侍宴詩於六朝興盛發展之現實時空分析
  龔顯宗 徒勞恨費聲:以定命論看祥子
  陳愛麗 迷離恍惚的鄉土:台灣新生代鄉土小說試論
  嚴紀華 論東方蝃蝀【紳士淑女圖】
  嚴嘉儀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藝術性探討 
3、周策縱之漢學研究新典範
  王潤華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10·6
  周策縱(1916—2007),美國知名漢學家,湖南祁陽人,美國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兼歷史系教授。其研究涉及紅學、古文字學、五四學、史學、中西文化、詩詞考評多個領域。本書作者為周弟子,主要介紹周在上述領域的研究成果、治學方法和精神。全書分為九章,依序是:國際漢學大師周策縱學術研究的新典範;古今文字與經典考釋的新典範;周策縱的五四學:知識分子領導的『五四』與走向知識時代的『五四』;白頭海外說『紅樓』:周策縱教授的曹紅學;周策縱的曹紅學:文化研究的新典範;被遺忘的『五四』:周策縱的海外新詩運動;五四、離散與文化流變:周策縱的棄園新詩學;【海外新詩鈔:周策縱的『海外五四新詩學』;周策縱論世界華文文學:『雙重傳統』、『多元文化中心』。書中還有【棄園詩抄】、【重訪棄園印象】以及【棄園內外】六篇附錄。
4、台灣歷史詞典補正
  張錦郎主編 台北:學生書局 2009·10
  【台灣歷史詞典】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許雪姬教授主編,台北遠流圖書公司2004年5月出版。詞典收錄詞條4656目,乃是目前搜集台灣歷史相關資料最為完備的一本工具書。張錦郎教授為資深圖書館專家。這本『補正』是他主編的一本檢討【台灣歷史詞典】的專題論文集。其中包括他自己以及他指導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圖書館工具書編輯專題研究』的碩士生,分為補正、校讀和探討圖書編纂原則和方式的體例三個部分,具體是:
  上篇(補正部分)
    林芳如 人物詞條補正
    洪楷萱 著作詞條補正
    高淑芬 期刊詞條補正
    林芳如 插圖、圖說補正
  中篇(體例部分)
    張晏瑞 體例篇
    范嘉倩 輔文篇
    張晏瑞 版面設計篇
  下篇(校讀)
    張錦郎   校讀篇
  另有張晏瑞【試擬編例】、林芳如【失當詞條索引】、顧敏耀【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詞典】詞條商榷:以王見川撰條為例】等四篇附錄。
5、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   
  蔡振豐著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2
  朝鮮李朝末期,風衰政弊。以李滉、李瀷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為了振衰除弊,強調面對現實,以『惟是是求,惟是是從,惟是是執』的精神治學,被稱為『實學』。丁若鏞(1762—1836,號茶山,堂號『與猶堂』)二十歲起開始研究四書,撰寫【中庸講義】和【大學講義】繼承二李傳統並發揚光大,被推崇為朝鮮王朝實學的集大成者。1801年因『辛酉教案』流放康津時期,正式註解四書,陸續完成【論語古今注】、【孟子要義】、【中庸自箴】【中庸講義補】和【大學公議】五書,從而確立他在實學上的領軍地位。
  蔡振豐的這部專著,從六個方面詳析了丁氏四書註解的理論、理念以及以四書作為儒學新體系的構想,指出丁氏四書學在東亞儒學與東亞秩序變革中的時代意義。全書分為六章:
  丁若鏞與朱熹四書詮釋取向之異
  丁若鏞人性論與洙泗學、朱子學及西學間的距離
  人性論的延伸:丁若鏞四書詮釋中『仁』、『心』、『性』、『天』的理論意義
  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的開展:丁若鏞的文質論
  丁若鏞【中庸】詮釋之特色:與日本古學派的對比
  丁若鏞的【大學】詮釋及其四書學架構
  蔡振豐,1962年生,台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魏晉玄學、佛學以及儒道二家思想。著有【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等。 
6、周易經傳文獻新詮
  鄭吉雄主編 台北大學出版中心 2010·1
  2006年至2007年間,台灣大學中文系鄭吉雄教授主持一項『【周易】經傳的形成發展與轉化』的研究計劃,意在利用20世紀出土的簡帛文獻,對易經的自然哲學與經傳的關係進行重新檢討。該計劃邀請了大陸、台灣、美國、日本等多位易學專家進行這方面研究,形成這本論文集。該書共收論文三十篇,分為『出土文獻研究』、『語文訓釋』和『哲理詮釋』三個部分。具體篇目如下:
  何澤恆  論上博楚竹書【周易】的易學符號與卦序:濮著【楚竹書〖周易〗研究讀後
  夏含夷    從出土文字資料看【周易】的編纂
  邢 文  數字卦與【周易】形成的若干問題
  韓子奇  近年出土文物對歐美【易】學影響
  林忠軍    從戰國楚簡【周易·艮】談【周易】脫卦名問題
  近藤浩之 重新考察馬王堆帛書:以【周易】為例
  廖名春  【周易·繫辭傳】干專直新釋
  劉文清  【周易】經傳『行』字字義分析
  張麗麗  【易傳】中的『以……也』句
  鄭吉雄  論易道主剛
  伍安祖著、楊小慧、潘穎恩譯 宗教性之詮釋:近世儒者【易經】閱讀的文本與真理
  安樂哲著、吳傑夫譯 【易大傳】與中國自然宇宙觀
  徐聖心  陰陽神化與繼善成性:宋明儒對【繫辭上傳】第五章第一節的闡釋 
7、生命之河:生命與生命哲學
  鄺芷人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0·2
  作者為德國文斯特大學哲學博士,1981年起在東海大學哲學系任教。主要研究範圍為知識論、科學哲學、倫理學、生命哲學、宗教與宗教哲學、內丹道等。本書從自然科學、心理學、宗教及哲學層面對生命問題作出反思。提出『本我創生演化論』,有此回應人從哪裏來?又回到哪裏去?人為何活着,活着又該做什麼。文中分別分析了亞裏斯多德、普羅提諾、斯賓諾莎、柏格森等的生命哲學、生命觀,也提出印度傳統生命觀和中國哲學的炁概念,榮格論無意識,阿賴耶識與自我,阿賴耶識與種子,以及探究人生的歷程、演化。終極關懷等問題。並提出人生在世的主要功課有四:其一的德業,其二是學業,其三是能量,其四是化育。
8、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
  周大興主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劉述先、李明輝兩位教授共同主持的一項大型研究計劃,時間從2003年至2006年,計劃舉辦四場大型研討會,前兩場的研究成果已匯集成【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由中研院文哲所於2007年、2008年出版。本書及第三次研討會的研究成果。會議於2005年3月18日舉行,共收論文9篇:吳汝鈞【從當代新儒學、京都哲學到純粹力動現象學】;李明輝【『內聖外王』問題重探】;林遠澤【知人與知言:論儒者普遍主義倫理學的行動詮釋學基礎】;吳俊業【道德形上學的理念與證成】;溫偉耀【基督教與宋明儒學:『未發』與『已發』的修養功夫與基督教體驗】;黃冠閔【儒家音樂精神中的倫理現象】;李晨陽【儒家的仁學和女性主義哲學的關愛】;黃文宏【海德格論情態性與理解的開顯性】;
9、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禮、欲:學術思想篇
  鍾彩均主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該書為一學術論文集,從學術思想史角度,對明清時代儒家、釋家和基督教對情、禮、欲的理解與實踐,作一深刻的研究。所收的十篇論文分為三類:
  一、儒家思想:趙國【說『玩物喪志』:對明清之際士人的一種言論的分析】;劉宗賢【陽明道學革新與良知說的情、禮、欲機制】;左東嶺【王陽明歸隱意識所體現的人生存在論價值】;鍾彩均【論羅近溪的歸宗儒學】;陳逢源【毛奇齡〖大學知本圖說〗對誠意之教與情、性的思考】;蔡長林【洪亮吉的感情世界】;二、釋家思想:廖肇亨【以忠孝做佛事:明末清初佛門節義觀論析】;林順夫【試論董說〖西遊補〗『情夢』的理論基礎及其寓意】;三。基督教:李奭學【太上忘情:湯若望譯王徴筆記〖崇一堂日記隨筆〗初探】;吳淳邦【天理、人情、喻道、傳教:基督教文言小說的創作和流傳】。 
10、從地域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
  康豹著 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2009·12
  在綿延近四百年的台灣開發過程中,除了鄭成功時代是有計劃大規模移民台灣外,幾乎都是民間不顧禁令,冒險渡海來台。其中十之八九來自閩粵。移民們各自帶來他們家鄉的生活習尚、宗教信仰,形成台灣各地多彩多姿、各見特色的地方色彩。宗教使移民們能安心工作,從事開墾。在單調的生活中,增添了精神寄託信仰。古蹟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文化活動之留存證物,具體地反映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台灣的古蹟中以寺廟之分量佔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間社會文化的重要表徵。康豹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博士,研究集中在中國宗教社會史,以跨學科的方法綜合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並參酌社會科學的理論。 
12、台灣宗教組織與行政
  鄭志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0·2
  『宗教』與『宗教組織』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文化課題。該書收集的十五篇文章集中反省宗教行政與宗教組織在現代化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種種困境,以及能否自我調適,產生出對治現代化的自覺能力,從紛爭的世俗紛爭中超拔出來,展現出宗教的濟世情懷。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專研中國宗教哲學、民俗學、神話學。著有【台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等三十餘種。 
13、媽祖·信仰的追尋:張珣自選集(續編)
  張珣著 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2009·11
  作者自1985年首次接觸馬祖信仰以來,及對此產生興趣而做了一系列研究。本書是作者集結對台中縣大甲鎮鎮瀾宮媽祖信仰與其進香儀式的研究,採取與國外理論對話的方式,嘗試建立本土宗教理論。2008年作者出版【媽祖·信仰的追尋:張珣自選集】,此為該書的續集,新增第十一章【媽祖信仰在兩岸宗教交流中表現的特色】。
14、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文化宣言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李瑞全 楊祖漢編 中壢: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2009·9
  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聯名發表【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陳述中國文化與哲學的基本課題和核心觀念。這一宣言是當代儒學代表人物精要地闡述中國文化與哲學理念的綱領,對中國文化與哲學的研究有重要的匡正和積極的影響。
  2008年,中央大學儒學中心主辦『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五十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回顧宣言所產生的歷史文化和國際學界的影響,反省其內容在今天的重要性和相干性。本書即是會議論文和特邀論文的集結,代表繼承和反省五十年來中國哲學的血術成果。收錄的29篇論文分為四個部分:『文化宣言的歷史與影響』八篇;『當代新儒學綜論』五篇;『當代新儒家專論』五篇,『儒學與現代世界』十一篇。
  這29篇論文是:蔡仁厚【『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之重大價值】;李宗桂【從三個『文化宣言』看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努力:以當代新儒家為重心】;翟志成【儒學與現代化:港台新儒家的文化宣言】;江日新【張君勱與宣言:其想法及訴求】;黃兆強【〖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之草擬及刊行經過編年研究】;黃麗生【海外離散體驗與當代新儒家的文化論題:以〖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為中心】;黃漢光【同情與敬意:讀〖中國文化宣言〗】;楊祖漢【〖文化宣言〗論中國文化的宗教精神】;何信全【自由主義與當代新儒家的政治思維:以1958年〖宣言〗為中心的探討】;高柏園【論當代新儒家對全球化的回應】;寧新昌【從現代新儒家的境界論看中國哲學的意義:以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為例】;潘朝陽【從『花果飄零』到『靈根自植』:論當代新儒家的身心漂泊與安歸】;賴貴三【省思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易〗學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張倩【略論唐君毅文化價值論的現代品格】;蕭振邦【唐君毅美學觀的現代意義】;林安梧【關於『天理、良知』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的一個反省:以牟宗三先生的新儒學系統為核心的展開】;宛小平【以中國智慧傳統會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學思想評述】;陳榮灼【牟宗三對康德哲學的轉化】;吳明【從『軸心說』看中國文化與世界之途】;汪文聖【重新反省民主與倫理之間的關係:從新儒學到現象學觀點的轉化】;尉遲淦【儒學實踐的一個面向:儒學觀點對安寧療護靈性照顧可能有的貢獻】;連清吉【台灣儒學文化與二十一世紀東亞文藝復興】;曾春海【從弗蘭基的意義治療詮解孟子的尊德樂道】;曾昭旭【論心性學對西方愛情浪潮之善化與貞定】;楊自平【從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思考儒學新方向】;鄭志明【當今宗教文化的現代調適】;鄧秀梅【中國文化之超越意識的探析】;藤井倫明【朱子倫理學說的道德成立之結構】;李瑞全【邁向世界哲學:儒學現代化之後】。
15、【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
  黃應貴主編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2009.10
  【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與文化闡釋】
  王璦玲主編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2010·1
  2008年3月26至28日,台灣『漢學研究中心』聯合台灣大學文學院、中興大學文學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共同舉辦『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形成兩本論文集。【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卷和【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與文化闡釋】卷。
  【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卷共收論文十篇。關於『空間移動』的一篇:David Holm ;關於空間意象與實踐兩篇:Peter K. Bol;妹尾達彥【胡人與漢人:『異人買寶譚』與漢人認識之變遷】;空間意象之建構一篇:羅麗馨【江戶時代朝鮮通信使對日本的觀察: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中心】;空間的實踐與意象的改變或創造三篇:林開世【移動的身體:一個繞境儀式的分析】;李豐楙【王船、畫船、九皇船:代巡三型的儀式性跨越】;林瑋嬪【『風水寶地』的出現:移民與地方再造】;流動與混合空間兩篇:胡家瑜【從移動的空間到轉變的地景:對於賽夏社會變動性與穩定性的另類思考】;龔卓軍【異質空間中的移動:從詩學空間到網絡空間】;社會生產一篇:吳雅婷【萬卷書與萬裏路:宋代類書呈現的『移動『語境】。
  【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分為四個議題:
  空間移動之對比性與文體結構一篇:川合康三【由空間移動視點來探討陶淵明要旨】;世變與主體存在之意識流動三篇:曹淑娟【從寓山到寧古塔:祁班孫的空間體認與遺民心事】;王璦玲【論清初劇作時空建構中所呈現之意識、行為與世界經驗的轉變】;李惠儀【明末清初流離道路的難女形象】;跨界意識、行為與世界經驗的轉變三篇:Stephen H.West:;鄭毓瑜【舊詩語的地理尺度:以黃遵憲中的典故運用為例;廖肇亨【瓊浦曼陀羅:中國詩人在長崎】;離鄉、歸返與移動意象兩篇:劉苑如【涉遠與返歸:法顯求法的行旅敘述研究】;

  Emma J.Teng: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