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2|回覆: 0

[漢語詞典] 漢字形體的演變及其對字源的否定(1)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2-6-2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漢字網
漢字的形體分為:篆、隸、草、真。這四體概括了漢字形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演變的全過程。
篆,是古文字的統稱,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國古文等。大篆是成熟的文字體系,這不僅表現在甲骨文單字數量之多,而且從發現最早的武丁時期的甲骨文看,就已具備了六書造字法,完全達到了系統的成熟階段。
大篆的發展過程可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古文字師法自然,據物繪形,一字有多種寫法,結體上長短大小不拘,用筆瀟灑自由,還沒有定型化。此期截止於西周末年,屬於古文字未定型期。【說文解字敘】:『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對古文字進行了一番整理,從而統一了全國的字體。西周末年的虢季子白盤上的文字可見其端倪,後來的【石鼓文】可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是比早期古文字規範、嚴整,結體極其積聚,形體上較完備,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書體。此期截止秦朝統一中國,屬於古文字初步定型期。至於六國古文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那是因為當時『各國諸侯互相征伐』,各自為政所形成的一些異體字,並不影響古文字初步定型期的確立。
大篆體現了據物繪形的特點,具有強烈的象形性質,近於圖畫,是漢字之本源的象形文字。大篆是秦以前的通用正體。
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針對以前諸侯割據所形成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面,採納了李斯提出的『書同文字』的建議,命李斯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和改革成為『小篆』。小篆對大篆進行了簡化,淘汰了大量的區域性的異體字,使全國文字統一起來。
小篆實行了嚴格的定型、定位、定音、定義,使漢字發展成為一個嚴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學體系。小篆屬於古文字定型期。
小篆結構統一穩定,其中形聲字約佔80%。僅【說文解字】保留下來的小篆就有單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而『常用字實際上只有三四千個。例如【四書】總共只用了4466個字』。(王力語)遠遠超出了常用字字數。同時,小篆使漢字書寫線條化,偏旁簡單化,筆畫固定化,字形成縱勢規整的長方形,奠定了漢字『方塊型字』的基礎。
小篆是秦時通用正體,漢始為隸書替代,僅用於書法。
隸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來的。它源於戰國,孕育於秦代,形成於西漢,盛行於東漢。秦始皇時,『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簡易,施之於徒隸。』(【漢書・藝文志】)『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說文解字敘】)隸書即用於隸人佐書。它是因當時軍政事務繁忙,為適應急就速寫文字的需要,由下級官吏創造和推廣使用的一種比篆書簡易、書寫速度更快的字體。
郭沫若說:『秦始皇的特出處,是他准許並獎勵寫草篆,這樣就使民間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進了由篆而隸的轉變。』(【奴隸制時代】)同時,秦朝『以吏為師』,官吏為了教學之便,把自己使用的手頭字體教給大家,從中起到了推波助瀾和普及隸書的作用。可以說秦始皇在文字史上的作用不僅是整理簡化了古文字(『書同文字』),還開創了今文字,實現了古今文字的分野。秦王朝在暫短的幾十年內創立了小篆和隸書兩種字體,這簡直是文字發展史上的奇蹟!
隸書是篆書向楷書過渡階段的字體,可分為破篆和立楷兩個階段。晉・衛恆【四體書勢】曰:『隸書者,篆之捷也。』其初筆劃由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結構刪繁就簡便於書寫,充分體現了對篆的破。這個階段始於戰國,結於西漢之末。【宣和書譜・正書敘論】:『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於是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雜為正體。』這個階段具體為東漢。隸書在立楷同時,自身也開始追求整齊美觀,漸加波磔,以增華飾。
隸書在破和立的過程中,通過對結成漢字形體和結構的同化、異化、訛化、位移、簡化等方式,對漢字的形體結構作了一次全面的調整。並逐步把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將線條筆劃變成了書寫筆劃,使文字由篆書的長方變為橫方。這種從文字結構、筆劃到形體上的變化,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具體奠定了近兩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的漢字形體的基礎。
草書,其廣義包括各個時期,各種形式的草體,如草篆、草隸、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標準草書等。宋・張頡賭閒集】:『草書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筆扎已來便有之,但寫得不謹,便成草書。』
首先,草書結構省簡,筆劃糾連,書寫迅速,具有『赴迅急就』的實用性。其次,草書損正體之規矩,存字形之梗概,粗書之,具有改變字體的導變性。郭沫若說:『隸書是草篆變成的,楷書是草隸變成的。草率化與規整化之間,辯證地互為影響。』(【奴隸制時代】)篆書由草篆導變為隸書,隸書由草隸導變為楷書,皆由草書導變為新體。第三,草書筆劃簡捷,線條活潑,縱任奔逸,變化多姿,能表現作者的情趣和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然而,有其利必有其弊。草書是手寫體,但是漢字卻沒有通用的手寫體。究其原因,是數以萬計的構形不同的漢字僅由點、橫、豎、撇、捺、鈎、折、提等基本筆劃組成。結構十分嚴謹,且不說多一撇少一點不行,就是按部就班去寫,也得嚴細認真,一絲不苟。例如:『子』字中間的橫,如寫成左傾或右斜,便成為『孑孓』了。更何況草書乃損正體之規矩,存字形之梗概,勢必導致符號化,豈能不造成混亂。例如,草書中的:『日』字符號竟代表楷書中的『日、田、目、口、隹、西、四』等十幾個偏旁部首,形成了偏旁部首假借。甚至異形混寫,形成了一形多字的書法假借。以及還有些字在草書中字形相似,相差甚微,更是『一點寫不准,神仙也難認。』因此,閱讀時缺乏規範法度可循,往往只能憑猜想。古代有個笑話說:張丞相好草書,一日寫了好句子,讓他侄子抄,他侄子問他其中的字,他竟也不認識了,反責問:『胡不早問,致我忘之?』(【拊掌錄】)笑話詼諧地揭示了草書缺乏統一的規範。儘管現代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曾根據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的原則,制定了標準草書,但也沒有成為通用的手寫體,這大概是因為他也沒能解決草書的易識和準確的緣故吧!其實草書的易識和準確是根本無法解決的。由於草書的隨意性很大,特別是狂草,『古法變盡新有餘』,心手相師,變化萬端。歷史上的草書大家張旭和懷素,被稱為『顛張狂素』,其書法真也達到了顛狂的程度,不但學習的人感到『草書苦無法』,而且『有人若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戴叔倫【懷素草書歌】)真是妙手偶得,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草書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書法至上的皇冠,而被譽為中國書法至上的皇冠的草書,其欣賞價值遠遠大於實用價值。正因為如此之故,真書之後出現的行書,才比較謹小慎微,被稱為『真之捷,草之詳。』(清・劉熙載【藝概】)形體上沒有大的變異,只不過是真書的手寫化而已,故此文不予專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