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灸法是用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的艾炷或艾條點燃以後,在體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也是針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靈樞・官能】篇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也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均說明灸法可以彌補針刺之不足。
(一)常用灸法
1.艾炷灸
將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圓錐形狀,稱為艾炷(圖10-75)。每燃燒一個艾炷稱為一壯。艾柱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1)直接灸 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稱直接灸(圖10-76)。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焦。
無瘢痕灸:將艾炷置於穴位上點燃,當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時,即更換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壯,使局部皮膚充血起紅暈為度。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施焦前用大蒜搗汁塗敷施焦部位後,放置艾炷施焦。每炷必須燃盡方可繼續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壯。因施灸時疼痛較劇,灸後產生化膿並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須徵得患者的同意。對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圍輕輕拍打,以緩解灼疼。在正常情況下,灸後一周左右,施術部位化膿(稱『灸瘡』),5-6周後,灸瘡自行痊癒,結痂脫落,留下瘢痕。
(2)間接灸 艾炷不直接城皮膚上,而用藥物隔開放在皮膚上施灸稱之,有:
隔姜灸:用鮮生薑切成約1分厚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施術處,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隔附子餅灸 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幣大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施術處,上面放艾炷灸之。
隔鹽灸:用食鹽填敷於臍部,上置大艾炷連續施焦,至證候改善為止。
2.艾條灸(圖10-78)
艾條是取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將其捲成直徑芍1.5厘米的圓柱形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絨中摻入其他藥物粉末的,稱藥條。
藥條處方:肉桂、乾薑、丁香、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朮、沒藥、乳香、川椒各等分,研為細末,每支藥條在艾絨中摻藥6克。
艾條灸分溫和灸、雀啄灸兩類。
(1)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處,約距0.5-1寸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處灸3-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
(2)雀啄灸:艾條燃着的一端,與施灸處不固定距離,而是象鳥雀啄食一樣,上下移動或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施炙。
3.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適應於既需要留針又必須施灸的疾病,方法是,先針刺得氣後,將毫針留在適當深度,再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艾絨燃完為止。或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1-2厘米的艾條施灸,使熱力通過針身傳入體內,達到治療目的(圖10-79)。
(二)灸法的作用
【本章正】指出『艾葉,能通十二經,……善於溫中,逐冷,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因此,艾灸的應用範圍比較廣泛,尤其對慢性虛弱性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為適宜。
1.艾灸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作用。可用來治療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及氣血虛引起眩暈、盆血、乳少、閉經等證。
2.艾灸有溫補中氣,回陽固脫的作用。可用治久泄、久痢、遺尿、崩漏、脫肛、陰挺及寒厥等。
3.艾灸有消瘀散結的作用。對於乳癰初起、瘰癘、療腫未化膿者,有一定療效。
4.常灸大信、關元、氣海、足三裏等腧穴,可鼓舞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起防病保健的作用。【千金方】說:『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 毒氣不能着人』。
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可用於外感表證、虛寒性嘔吐、泡瀉、腹痛等。
6.隔蒜灸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可用於療腫瘡瘍、毒蟲咬傷、對哮喘、臍風、肺癆、瘰癘等也有一定療效。
7.隔附子餅灸有溫腎壯陽作用。可用於命門火衰而致的遺精、陽痿、早泄等。
8.隔鹽灸有溫中散寒、扶陽固脫的作用。可用於虛寒性嘔吐、泄瀉、腹痛、虛脫、產後血暈等。
9.溫針灸具有針刺和艾灸的雙重作用,一般針刺和艾灸的共同適應證均可運用。
(三)注意事項
1.施灸的程度
【千金方】指出『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臨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痛部、後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但在特殊情況下,必須靈活運用,不可拘泥。
2.施灸的禁忌
(1)施灸時,應注意安全,防上艾絨脫落,燒損皮膚或衣物。
(2)凡實證,熱證及陰虛發熱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3)顏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炎。
(4)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3.灸後的處理
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的,屬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再塗以龍膽紫,並以紗布包裹。如行化膿灸者,灸疱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保持局部清潔,防止污染,可用敷料保護灸瘡,待其自然癒合。如因護理不當並發感染,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