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1 調查目的與方法
穗港兩地一向關係密切,自八零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交往越見頻繁。兩地人們交往總會覺得言語之間有某程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反映在詞彙上到底有多大?主要有哪些類型?差異反映了什麼現象?這都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本調查採用了麥耘、譚步雲編的【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以下簡稱【實】) 全部詞共6800條,分別在廣州和香港進行調查。【實】在1997年出版,詞條較多,體例清晰,編者成書的態度相當嚴謹,是一本能夠代表當代廣州話的詞典,適合作調查之用。調查對象是年齡界於40至50歲的中年人。我們不把對象定在老年人和青年人,是因為老年人雖然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掌握的詞比較多,但對於新詞的吸收一般比較慢;年青人的情況則剛好相反,他們閱歷較淺,掌握的詞在老中青三個年齡組別中相對來說較少,但對新詞吸收得比較快。中年人處於中間,是最適合做調查的對象。在兩地接受調查的人士屬於知識份子居多。
2 廣州方言詞彙與香港方言詞彙的差異
2.1 差異的總體面貌
根據調查結果,穗港之間有差異的詞共有839個,佔整本詞典的12.34%,音義完全相同的詞則有5928個(87.18%),穗港的中年人都不懂的詞有33個(0.49%)。在839個有差異的詞中,以穗或港其中一方沒有的詞占最多,其次是詞彙意義的差異。下文只集中討論其中一方沒有的這種差異。
表一:穗港方言詞之間各類型差異的百份比
差 異 類 型
在839個有差異的詞
中占的百份比
在整本詞典中
占的百份比
數 量
1. 在穗或港其中一方沒有的
86.29 %
10.65 %
724
2. 詞彙意義有差異的
10.37 %
1.28 %
87
3. 音有差異的
1.43 %
0.18 %
12
4. 組合能力有差異的
0.60 %
0.07 %
5
5. 感情色彩有差異的
0.60 %
0.07 %
5
6. 搭配對象有差異的
0.36 %
0.04 %
3
7. 詞性不完全相同的
0.36 %
0.04 %
3
2.2 穗或港其中一方沒有的詞
從調查結果所見,香港中年人不認識的詞,和廣州中年人不認識的詞比例上很懸殊。
表二:香港沒有的詞和廣州沒有的詞的百份比
在839個有差異的詞中占的百份比
在整本詞典中占的百份比
數量
香港沒有的詞
84.39 %
10.41 %
708
廣州沒有的詞
1.90%
0.24%
16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懸殊的差異所反映的現象,我們把香港中年人不認識的詞再拿到土生土長,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中間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詞(386個)是老人家昔日使用過的。這些詞既在香港的老年人和中年人相距的二、三十年間消失,而又在廣州的中年人保留下來,那麼可以說,舊詞語在香港消失的速度要比廣州快。這些消失的詞主要是關於人物的詞。詞語的消長往往跟社會發展的關係最密切,本文在後面將從這角度分析香港社會的發展和詞彙消失的關係。
穗港的粵語本來同源,在過去一個半世紀中,香港與廣東省之間發生多次大批人口的互相遷移,涉及地區以廣州為主。最近一次大批遷移是在1951-1955年間,內地進行鎮壓反革命運動、土地改革運動和農村合作化等運動,廣東地區大批人口遷移到香港 (李偉民2001, 頁3-11) 。人口的流動必然導至語言的互動,這時候穗港語言的差距應該不大。從調查所得,廣州方言Y有95%的詞是香港老一輩所認識的,這一點能夠驗證人口遷移對語言造成的影響。50年代到80年代這三十年間,由於政治和社會形勢的變化,穗港的交往減少。香港社會戰後急速發展,舊詞消逝,新詞出現的速度很快,兩地中年人的詞彙差距(特別對舊詞的掌握方面)比老一輩的人稍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中年人不認識的詞中,部分詞反映的事物概念屬於國內所有,例如『大團結』(舊版10元人民幣)、『街坊大姐』(搞街道工作的婦女)、『K 客』(來自香港的人)、『泡水館』(出售開水兼營澡堂的店鋪)等。
同義詞多是方言的一個特點。在香港兩代之間消失的詞,多有仍使用的同義詞,相信同義詞之間的競爭是詞彙消失的一個原因。下面是部分在香港消失的詞:
表三:在香港消失的詞
在香港消失的詞
仍使用的同義詞
詞 義
o交、爭交
嘈、嘈交、嗌交、嗌霎、鬧交、o頸
吵架
先先
最先、頭先
j早先;最初 k剛才
死雞撐硬腳
死雞撐飯蓋
已遭失敗而死撐到底
奸貓、詐奸、矛賴
奸賴、賴貓、矛
耍賴皮
老朋
老友、死黨
老朋友;知心的朋友
放輕
放低二兩、放低幾兩
俗稱小便
老坑公
老坑
老年男性;老頭。(略帶貶義)
^滯
滯
腸胃類疾病;消化不良
知微麻利
知微
心眼小;愛斤斤計較
出年時
出年
明年
路
窿路
比喻走門路;找關係(辦事)
著理
著、
在理;有理
實穩
實
一定、肯定
惡惡脆
咯咯脆
非常鬆脆(常指食物)
長撓撓
長賴賴、長賴□kw「ai˨
很長(貶義)。
紅轟轟
紅當盪
紅紅的(貶義)
疏寥寥
疏□□leŋ⌉le ŋ⌉
分佈得很稀疏
輕寥寥
輕飄飄
很輕
咸嘜嘜
咸□□nɐk⌉nɐk⌉
太咸
褪腸頭
生痔瘡
脫肛,即直腸脫垂
立定心水
的起心肝
下定決心
紅毛頭
鬼佬、番鬼佬、老番、鬼
對西洋人的不友好的稱呼
佬
耕田佬
對農民侮辱的稱呼
手震
畀貼士
付小費 (畀:給;貼士:英語 tips 的音譯)
爭
勸交
勸架
爛喊貓
喊包、大喊十
比喻愛哭的孩子
除了上述兩類別外,尚有17個因彼此對事物命名不同而造成的差異,例如談戀愛,穗叫『蕁保勱小吧乖鹿狻薄W危虢小佰_格仔』,港叫『食皇家飯』。
在香港保留下來而廣州中年人不說的詞共16個:觀音兵、十月火歸天、霞氣、八月十五 (屁股)、作渴、生飛、朱屎喳、黃狗毛、米皇、房車、唐樓、扣布、白車、藥餅、刮粗龍、蘇州過後無艇搭。
3 香港社會的發展與詞語消亡的關係
詞彙發展的快慢最能反映社會發展的速度。香港舊詞語消失得快相信跟過去幾十年間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有關。香港從戰後到現在這五十年,人們的生活和意識形態的確經歷了很大的轉變,這都能從詞語的消長得到旁證。消失的詞以詈詞最多,例如:
打靶鬼 (對人辱罵的稱呼) 削仔 (模樣清瘦的男青年)
大眼賊 (大眼睛的人) 四眼狗 (辱罵戴眼鏡的人)
虧柴 (身體孱弱的人) 翻頭婆 (對再婚婦女的貶稱)
本地狀元 (麻瘋病人) 烏頭 (精神委靡的人)
老水鴨 (老成世故的人) 多事古 (麻煩很多的人)
大底現在不少香港的中年人還記得小時候在家Y或在路旁常聽到老人家動輒用『死、衰、臭、賤、婆、p、龜、柴、佬、蛋、八』等構成的詞語來罵人的情形,現在相對來說,這種現象已經很少見。粵語的詈詞多,有人認為是承襲了清代的社會風氣。清代的時候,人們對於有各種缺陷的人,常以嘲弄為樂,這種風氣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仍然如此 (魯金1991頁112)。香港在60年代教育開始普及,通過學校教育,人生而平等、尊重別人,和整個社會共存共榮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對於有各種缺憾的人,多抱以同情和包容的態度,而不再是侮辱。70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從那時開始,舉凡有什麼天災人禍或遭遇不幸,報界、電視、電台即呼籲市民捐助。電視台更製作大型的慈善籌款表演節目,家家戶戶從晚飯後一直看到深宵,慈善節目成為城中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盛事;不少民辦的慈善團體和社會的服務機構,在濟貧和平衡貧富之間的矛盾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這種風氣下,咒罵他人和揶揄殘疾不幸的人被看成是沒有教養的行為,於是很多詈詞漸漸被遺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