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網 【內容提要】文章分三個專題討論了功能語法方法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應用問題:1)語法成分作用的層次。以疑問和否定、『了』和『的』為例,觀察它們在不同層面的語法單位上所表現出的不同作用;2)不同的語體有不同的語法。以關係從句和『把』字句為例,討論不同語體中傾向性規律的差異;3)動態的論元結構觀。以施事和受事為例,討論高頻動詞和低頻動詞在論元結構選擇方面的差異。
【摘要題】漢語言文字學
【關鍵詞】功能語法/語體/動態浮現語法
【正文】
1引言
近年來漢語語法研究在借鑑功能語法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顯示了功能語法在漢語研究中的巨大潛力。本文試圖結合功能語法的基本學術理念的討論,探討功能方法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實際應用問題。
功能語法考慮的所有問題,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語法何以如此(howgrammarscometobethewaytheyare)』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形式語法學者並不引導人們去考慮的,因為這在他們看來是屬於人的天賦的。形式派語法學者把語言看成一個封閉的系統,這個系統是由結構原則控制的,自身具有一致性和簡明性。他們的工作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尋求對系統組織的解釋;而功能派語法學者則寧願把語言看成一個開放的系統,他們認為語言的內部遠遠不是完美組織的,我們所能看到的那些組織形式,其實都是產生於語言的生態環境中。所謂語言的生態環境,指的就是語言的交際功能,服務於人們日常交際和互動的功能,以及它所負載的全部的認知屬性、社會屬性和生理屬性。功能語法學者的工作就是在語言的這種生態環境中,試圖講清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關係,揭示出功能影響語法結構這一現象的本質,換句話說就是從語言系統的外部尋求對語言現象的解釋。
關於功能語法源流及學術理念的討論文章,以下這些都是值得參考的:陳平(1987),廖秋忠(1991a、1991b),陶紅印(1994),Thompson(1992),Noonan(1999);評述功能語法在漢語研究中的應用的,可以參看Tai,Thompson&Biq(1996),Biq(2000),屈承熹(2001)等;形式主義學者對功能語法的評介可以參看Newmeyer(1999,2003),徐烈炯(2002)。本文不再系統介紹功能語法的理論,只是結合國內外新近的研究趨勢,討論幾個筆者認為值得重視的方法問題。
2語法成分作用的層次
功能語法既然是關心交際的,其關注範圍當然就不僅限於句子內部,而是語言交際的全部活動中,而傳統語法乃至當代形式主義的語法則都是着重研究句子內部的結構的。這是不是意味着功能語法與着重形式的語法之區別僅僅在於工作領域的不同呢?意義當然不僅如此。功能語法看重語言的交際作用,便從交際事實中發現了一些傳統上局限於句子所不能完全概括的語法現象。
2.1從疑問和否定的不同作用說起
這裏首先介紹一項關於疑問和否定的研究,來看看功能語法獨到的發現。以往的語法描述裏,疑問和否定都是作為跟一般肯定句對立的形式看待的,它們的特殊句法一向引人注意。但是疑問和肯定的語法表現各自的根本特性究竟是什麼,很少有人追究。S.A.Thompson(1998)根據前人對世界語言廣泛調查的材料,歸納出疑問表達的五種方式:1)動詞倒置(inversion);2)疑問語素(interrogativemorphemes);3)附加問句(tagquestions);4)非語調性語音標記(non-intonationalphonologicalmarkers);5)語調(intonation)。這五種手段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是在句子的開頭就是在句子的結尾,或是凌駕於整個句子的語音形式,一句話,都是作用於整個句子的。再看否定形式,同樣,根據廣泛的調查,世界語言的否定形式不外乎三種:1)否定助詞(negativeparticles);2)否定動詞(negativeverbs);3)否定詞綴(negativeaffix)。這三種形式全都是直接與句子的核心謂語動詞發生關係的。面對這樣的事實,Thompson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疑問表示法總是在句子平面,而否定表示法總是在謂語中心?這似乎很難給出結構角度的解釋。
對此,她從功能語法的視角給出了答案。疑問是一種交互性的語言行為,典型的交互式話語形式就是由一問一答構成的。起着提問作用的疑問句,它的作用就是變換話輪(turntaking)。而否定呢,從其本質上說就是關於命題真偽的判斷,並不在交互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總是用來否定一些不依賴於語境的事件或狀態。所以,疑問的句法表現總是位於交互行為的基本單位――小句上,否定的句法表現總是位於小句的核心――謂語上。至此,功能語法學者第一次從交際的視角,揭示了『疑問』和『否定』是處在不同層面的東西。
漢語『嗎』問句的語法化過程正好從歷史的角度證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據蔣紹愚(1994)的介紹,漢語的句末疑問語氣詞『嗎』是從否定詞發展來的,以下例句代表了發展過程中的幾種典型情況:
(1)吾非愛道於子也,怨子不可予也。(【淮南子】)
(2)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記】)
(3)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賢愚經】)
(4)秦川得及此間無?(唐詩)
(5)錦衣公子見,垂鞭立馬,斷腸知磨?(【敦煌文書】)
(6)張眉努目喧破羅,簽翁及母怕你摩?(同上)
(7)這是爆竹嗎?(【紅樓夢】)
雖然『不』、『無』、『磨』、『摩』、『嗎』幾個字之間還有比較複雜的關係,但漢語歷史語法學者對『嗎』來自於否定詞這一點是有共識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見,當『嗎』的前身作為純粹的否定詞的時候,它的句法位置是緊挨着句中主要動詞的;當它開始起一定的疑問作用的時候,就有了處於句末的傾向;當它完全變成專職的疑問語氣詞的時候,就固定在句末位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