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2011年9月有一位老者,男,82歲,平時身體健壯,食量尚好,還能參加一些體力活動。但不明原因而發熱,輸液10余天后熱退,不久繼發低熱,上午如常人,每至下午三點許開始發燒,體溫37.5℃~38℃。至午夜後微汗出,低熱不藥而愈,但大便秘結難解,如此20餘日。各生理指標檢查均正常。醫說無病,未藥而歸。
邀我應診,脈沉有力,舌質紅,舌苔薄膩而乾燥,觸其腹微脹而軟,左下腹乙狀結腸部可觸及硬塊(干糞團),大便五天解一次,解出少量干糞蛋,堅硬如石子。
該患表邪已解,但有鬱熱內伏而傷陰,熱與糟粕互結為燥糞,糟粕在腸內積聚不能轉輸,則腑熱蒸騰而日晡發熱。故給於小承氣湯加生地而治之。處方:大黃30克,川朴15克,枳實12克,甘草15克,生地20克。
患者家屬對大黃恐懼,恐患者年老體弱不能勝藥而有顧慮?我說:『有病在,藥能勝病而不傷正。服藥分次頻飲,排便緩慢而不損正氣,況且配有生地,清熱生津潤腸,以增液行舟助大黃緩慢運行。』患者照方服藥,第二天患者入廁,第一次和第二次排出的均是燥糞,第三次即為軟便。囑其服稀米粥以助胃氣。數天後病家告知熱退病除。觀察月余未見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