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3|回覆: 0

[論史] 1433年後的中國:"南海"得失的偶然與必然(8)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8-8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鳳凰網
即使到了今天,對於穿着簡化了的中式或西式禮服的海峽華人眷侶們,這一套禮俗仍然獲得延續。再如其信仰方面,很多海峽華人家庭都保留了完整的祭祖習慣,並且會在家中神壇供桌前擺放關公和觀音像,過年過節也會到廟裏敬香參拜,每逢春節還會找人代寫春聯,所有家庭成員都必須出席的除夕夜團圓飯,以及大年初一向長輩行的跪叩禮。這些因為歷史因素而無奈失去了方塊字理解能力的海峽華人,至今仍比任何人都更堅持將先輩的傳統流傳下來。

    在橫跨古城的馬六甲河上,有一條名叫金聲橋的混凝土結構橋樑。追溯其前身,那是在1862年,由當時華人領袖陳金聲出資修建的。陳金聲是當時新加坡與馬六甲一帶影響力極大的商人,今天新加坡的平民醫療機構陳篤生醫院以及最早的華文義塾--萃英書院,都是當年由他出資出力創辦的。

    在金聲橋斜對面,在維多利亞女皇噴水池、荷蘭紅屋與古教堂的陪伴下,還有一座三層瓦頂的鐘樓,是陳金聲之子陳明水1883年捐建的。

    跨過金聲橋,可以見到幾間售賣海南雞飯的飯館。所謂海南雞飯是馬六甲特色的華人佳餚,顧名思義,它與新馬一帶常見的雞飯不同的地方便是多了一道工序,將加入雞湯蒸煮過的雞飯捏成小圓球狀的飯糰,配上香滑的雞肉,佐以特製的辣椒醬食用。據說這馳名東南亞的海南雞飯其實起源自海南的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雞,是19世紀後期掀起的移民浪潮中,由海南籍人士帶到南洋去的家鄉風味。

    這些在清末民初抵達南洋謀生的華人移民被稱為新客(Sinkeh),是相對於早年便定居本地的海峽華人\"老客\"而言的。新客社群的出現與壯大改變了原有的海峽華人社會結構和思考方式,隨着時局變遷,海峽華人也開始關注並參與到近現代中國時局發展當中,社群中出現了如林文慶、辜鴻銘、伍連德等名人,都在中國歷史的脈絡中留下了不少痕跡。

    馬六甲古城區裏,有一條以馬來西亞開國元老陳禎祿爵士命名的古街,道路兩側有着成排 19世紀馬六甲土生華人的店面與私宅。這些結構獨特的殖民時期老屋,從正面看來顯得窄促,進到屋內卻感覺十分寬敞。為了解決屋子狹長的結構所帶來的晦暗問題,屋裏至少會有一口天井,保持屋內的明亮通風。

    屋內的擺設有融合了中英風格的木製家私,還有許多從中國訂製進口的高級瓷器。陳禎祿出身在一個有着200多年歷史的馬六甲海峽華人家庭,從小接受英文教育,只懂得英文和馬來文;同時他又醉心於四書五經與儒家學說,還特地請人替他翻譯四大名著,熟讀於心。1949年,他出任馬華公會的首任總會長,與其它友族政黨共同爭取馬來亞脫離英殖民統治,並在獨立前夕替超過100萬華人爭取到公民權,成為馬來亞公民。

    2008年7月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馬六甲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裏。入選世遺行列,意味着國際社會對馬六甲歷史意涵與文化遺產的認同,同時也讓世人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這個處在海上十字路口,數百年來不斷融合各種文化的歷史名城。古城的歷史由海開始,今後也將流傳海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