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聯合早報
李因才
審時度勢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雙邊頻繁互動,不過,頻繁對話並未能減緩兩國在越來越多領域的競爭與衝突,中美關係的舊框架正面臨重重危機的衝擊。
40年前,尼克遜(尼克遜)總統和他的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膽略來到紅色中國,中美關係的大門打開了。40年後的今天,中美關係又站在了一個新時代的端口。當年阻隔兩國的意識形態堅冰慢慢消融於無形,美國曾經期待的變革也漸漸變成了現實。儘管如此,太平洋兩岸的這兩個國家並未變得更熟悉、親切起來,反而隨着冷戰鐵幕的褪盡,中美再也無法像裏根政府時期那樣,心照不宣地以『准盟友』的身份自居了。
國際形勢的發展的確讓人難以逆料。在尼克遜的大國均勢棋盤上,北京只是其藉以對付蘇聯、瓦解共產主義陣營的一枚棋子。如今卻大不一樣,國力的迅猛提升和急劇擴張的經濟、政治影響力,使華盛頓再也無法隨意忽視北京。在羅姆尼之類的對華鷹派眼裏,中國儼然已經取代了昔日的蘇聯,成為美國的頭號勁敵。40多年前狂熱的麥卡錫鼓譟的是意識形態的差異,是所謂自由世界與共產主義世界的陣營對立問題,而現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競相炒作的,則是中國快速提升的實力,給美利堅自身及其全球戰略所帶來的挑戰。
大國政治難以逃離零和競爭的悲劇宿命,這個渾身上下浸透了舊歐洲陰毒和悲觀的現實主義命題,近來在中美政界和學界當中重新煥發出熱量。在權力格局急劇變換但前景卻日益模糊不清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焦慮不安和迷茫。一向信心滿懷的美國人毫不例外,奧巴馬政府以和解姿態步入白宮,在即將結束的第一任期內,他很快清理了小布殊政府遺留下來的戰略負資產:退出『反恐戰』、撤軍伊拉克、阿富汗。不過,在對華關係的處理上,他的政府卻一直在走下坡路。
從2008年開始蔓延的金融風暴中,華盛頓關注最多的不是兩國攜手阻遏危機的友好合作,而是北京在『被忽視』的狀態下快速成長的實力,以及兩者間急劇縮小的差距。當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叫嚷中國奪去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在全球給美式自由民主社會造成越來越多麻煩的時候,奧巴馬政府從伊斯蘭世界收縮戰線,將戰略重心轉向北京並不讓人感覺太大意外。實際上,這正是美國人對浪費無數生命財產、卻激起全世界怒火的『反恐戰爭』反思的自然結果。值得提及的是,早在小布殊上台初期,北京就被定義為必須認真對待的『戰略競爭對手』,如今,偏離的軌道已經得到糾正,美國人該滑向小布殊初期的戰略上去了。
自2010年以來,國務院明顯加大了對中國周邊尤其東南亞的政治投資,而國防部則強化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聯盟和軍事存在。華府很難讓北京相信,自己只是參與地區事務並竭力維護地區秩序,並沒有遏制後者的意圖。因為正是美國的系列動作以及所謂『打抱不平』式的言辭和承諾,使得一些國家敢於強硬地對抗中國,並使其在自家門口陷入越來越多的麻煩當中。東亞目下日益複雜的政治生態和緊張的對抗氛圍之所以形成,華府難辭其咎。
在『選舉年』之後,雙邊緊張關係也難以解套。一方面,很難再有『九一一』或『金融危機』這樣的重大事件,來緩解當前兩國所面臨的這一緊張競爭格局。另一方面,兩者間的矛盾爆發點也早已從之前狹隘的雙邊關切,擴展到包括地區和全球各個層面的廣泛領域,以前紛紛擾擾的人權、意識形態之類敏感議題,在兩國互動當中的地位急劇下降,反而像菲律賓、越南這類攸關第三方對雙邊關係的衝擊越來越大。此外,中國實力的增長、海外利益的快速擴展,導致國內民意越來越不願繼續支持之前低調、柔和的外交政策。在對台軍售、南中國海劃界、經貿摩擦、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越發『自信』的表達,將不可避免激化兩者間的矛盾。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中國從經濟上超過美國,後者仍將依賴其經濟活力、制度霸權和優勢軍事實力,長期維持國際體系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係如何避免『大國政治的悲劇』,實現良性互動,將是兩國亟需應對的艱巨挑戰。
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
【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