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青年報 聽之正體字為。從耳,從王,從十,從四,從一,從心。字形較複雜,由六個單字或筆畫組成。是人的一種重要本能,正常人都有覺,而且覺之發育早於視覺與觸覺。人呱呱墜地,先是嬰兒哭叫給父母聽,然後是父母說教給嬰兒,達成兩輩之間的親切交流。
甲骨文之大多像一口兩耳,口耳相向。由於人出生之後首先聽父親、母親的話,所以字一造出來就附帶了孝順、聽從的意思。
值得研究的是,隸變之後的的構成特點。
先考察左半邊。耳朵是聽覺器官,充當第一畫理所當然。接着出現的是王。王者,貫穿天地人者也。耳下之王意味着
(一)耳朵可以聽到天籟之聲、地籟之聲、人籟之聲(三籟合為王);
(二)耳朵為人的感覺之王,在各種感官中首先起重要作用;
(三)耳朵之聽力乃是父母所賜(古代,王有『父母』的意思)。
再考察右半邊。十四極言數目之多,分而言之,『十』表示玉之十種美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四』表示四教――文、行、忠、信。下邊一橫為天,最下邊是一個心字。右半邊昭示的意思是:用心體會天所昭示的十種品德、認真實行四種教育,以成為君子。
古代,王、玉相通,所以才有上述的解釋。
『』的右半邊恰巧也是『德』的右半邊,這樣就點破了的本質:王道的傳播要藉助於耳朵,內聖外王的修養也要藉助於耳朵,在這個意義上,德是用耳朵修出來的。這就與字掛上了鈎,孔子的學問是問出來的,他『入太廟,每事問』,當然光問不成,關鍵是要認真。耳力好謂之聰,眼力佳謂之明,正所謂聰明者。每一個人都長着兩隻耳朵,道德與智力差別卻在雲泥之間。究其原因,耳未盡其用,難脫其咎也。
中埋藏着大學問。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偏聽偏信者聽得越多越糊塗,還不如少聽或不聽。耳不聞,心不亂,就算未有所得,至少未受謠言蠱惑,乾淨的耳朵早晚能夠聽到天籟之音,聖人之音。
(王文元) |